資源簡介 《大海啊,故鄉 》 案例說課稿《大海啊,故鄉》是蘇少版八年級音樂下第二單元的內容,是作曲家王立平為我國第一部反應遠洋輪海員生活的影片《大海在呼喚》所做的主題歌。歌曲借助對大海的思念與贊頌抒發了人們對哺育我們成長的故鄉和祖國深厚真摯的情感。歌曲音調淳樸簡潔,旋律優美流暢,其音域只有九度,通俗易唱深受人們喜愛。本節課是一節20分鐘的微課,我的教學目標是:運用力度的變化來表現歌曲的情緒情感,引導學生把歌唱好聽,唱美。圍繞這一目標,我的設計如下:首先通過對歌曲的理解,創設一個模仿大海浪濤的聲音,用力度強弱的變化模擬潮起潮落的海浪聲。(這一用學生熟悉的情境走進歌曲,更能激發學生唱歌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緒)其次正確的發聲方法是學生唱好歌曲的前提。歌曲的A段第一樂句中(低音sol到中音mi是一個大跳),學生唱不準,為此我運用“搭橋”的方式,用易開口的母音I—yo幫助學生打開口腔、唱準旋律。用同樣的方法,學生找到歌曲中其他大跳音程并唱準。B樂段中“大海啊大海”音區突然變高,學生易膽怯。我運用大聲朗讀的方式,通過力度和聲音的響度變化,讓學生體驗呼喊大海的情緒變化,在通過老師肢體語言激發學生帶著一種興奮的情緒唱歌(有人說,告訴他,他會忘記,做給他看他會記不住,讓他做一做,就明白了。音樂教學的過程,親自體驗,他會熱情高漲。),體驗表現美的快樂。最后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我讓學生欣賞了老師與學生合作的小提琴和鋼琴合奏的大海啊故鄉。運用多方式讓學生增進對音樂課的興趣,同時也體驗一下器樂是如何表達歌曲的情緒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我遵循了三大原則。一是音樂聽覺的藝術。課前我選擇海浪的聲音,讓學生聆聽海浪的聲音,時而強時而弱,時而小小浪花,時而驚濤拍岸,讓學生仿佛來到海邊。(因為時間關系這段聲音沒有聽)接著讓學生聆聽老師模擬的海浪聲并加以體驗,隨后融進老師的自彈自唱中。老師的范唱,讓學生聆聽這首歌曲通過力度的變化來表達歌曲的情緒。課堂的最后環節。通過老師小提琴與鋼琴的演奏,讓學生再一次充分感受歌曲的情緒層層遞進。二是音樂的視覺藝術。當學生來到音樂教室,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多種景觀的大海,有平靜的大海,有波濤洶涌的大海,湛藍的海水,潔白的浪花讓人心馳神往,情不自禁的產生對大海的喜愛。課堂中在解決A段大跳音程時,我利用課件搭了一個云梯,讓學生通過直覺來把握音程的概念。B段是歌曲的高潮,用老師指揮的肢體語言的夸張,讓學生直接捕捉到歌曲的情緒,唱出優美動聽的聲音。三是音樂體驗藝術。音樂來自生活,并表現生活。生在內地的學生,雖然沒有在海邊成長,但大部分同學都見過大海,聆聽過大海的濤聲,于是讓學生體驗海浪的潮起潮落,并把這種游戲融入到歌唱中,與老師合作,與他人合作,歌唱情緒自然被調動起來。當學生理解歌曲后,運用音樂要素中的力度情緒,引導學生用mp的力度表現歌曲A段,體驗平靜的大海。mf力度表現B段體現稍有博波瀾的大海。用f的力度表現B段中重復的部分“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體現波濤洶涌的大海, 抒發對祖國媽媽真摯的情感。除此之外在教學中還融入了現代信息技術,在多媒體的支撐下,讓學生更形象的感覺歌曲的旋律,更準確更自然的唱出歌曲的美感。音樂是語言的花朵,好聽的歌曲他的魅力超越語言。在鎮江培訓時,北京的楊教授說,讓學生唱會歌曲,不是音樂課的結束,僅僅是歌唱教學的開始。如何讓學生唱好歌曲、唱美歌曲、唱動聽的歌曲,才是我們音樂老師的首要任務。我是一個剛踏上教學崗位的新老師,我愿意向老教師學習,向專家學習,向書本學習,不斷探索唱歌教學的藝術,讓學生走進音樂課堂,喜歡音樂,喜歡唱歌,喜歡音樂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