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常見地貌類型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常見的地貌類型;2.掌握識別各種地貌的主要方法;3.掌握描述地貌景觀主要特點的方法。【學習重難點】說明常見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辨認常見典型地貌類型并說出形成原因。【預習新知】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巖石在適當條件下,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2.在我國的分布: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最為典型,分布最為廣泛。3.主要類型:位置 類型 特征地表喀斯 特地貌 溶溝 呈長條形或網格狀,地面高低不平洼地 底部平坦,在廣西、貴州被稱為壩子峰叢、峰林 呈錐狀聳立地下喀斯 特地貌 石鐘乳、石幔或 石簾、石筍、石柱 常呈層狀分布河流地貌河段 流經地區 特征上游 山區 “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較陡,谷底狹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見巨大石塊或卵石中下游 平原地區 ①河谷呈寬而淺的槽形,兩岸一般發育較為寬廣的沖積平原; ②河曲:在地勢平緩地區,呈“S”形彎曲的河道; ③牛軛湖:洪水泛濫時,河曲部分與河道分離形成河口段 入?;?入湖處 多發育為三角洲,地勢低平,組成物質顆粒較細,適合農耕風沙地貌1.形成:在干旱地區,以風力為主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風沙地貌。2.我國風沙地貌的分布:西北地區;多沙的河谷地帶,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河岸。3.主要類型:(1)風蝕地貌:風蝕柱、風蝕蘑菇、雅丹等地貌。(2)風積地貌:新月形沙丘較為常見,主要分為固定沙丘、流動沙丘。海岸地貌1.含義: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2.主要類型地貌類型 地貌侵蝕地貌 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堆積地貌 沙壩、海灘(根據沉積物顆粒大小可分為礫灘、沙灘和泥灘)[知識拓展] 我國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杭州灣以南的浙、閩、臺、粵、桂、瓊等省,基巖海岸廣為分布?;鶐r海岸最為壯觀的景象是從海上奔騰而來的巨浪在懸崖峭壁上撞出沖天水柱,發出陣陣轟鳴。【思考探究】1.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土耳其卡帕多西亞的位置(左圖)及首都安卡拉的氣溫和年降水量圖(右圖。材料二:“戴帽子的精靈煙囪”(下圖)位于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卡帕多西亞,該區南面以前是活火山,巖漿以及火山灰冷卻凝固后形成一層厚厚的凝灰巖。其特性類似于石灰巖,由于長期外力作用,形成了形態各異的石柱,一些圓錐形巖石的頂端還戴了一頂玄武巖“帽子”。當地人在巖石上開鑿了“窯洞”,建成了“煙囪客?!保怨┯慰托蓍e。材料三:卡帕多西亞被譽為地球十大美景之一,是地球上最適合乘熱氣球的地方。分析“戴帽子的精靈煙囪”的形成原因簡述卡帕多西亞成為“最適合乘熱氣球的地方”的原因。(3)“戴帽子的精靈煙囪”與陜北“窯洞”相似,請分析原因。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瀾滄江發源于我國青藏高原,流出國境后稱為湄公河。瀾滄江流經橫斷山區時,多形成甲處的峽谷地貌景觀;在瀾滄江支流匯入的地方,河流流出山口,泥沙沉積,沉積物厚度和顆粒變化較大,形成乙處的地貌景觀;湄公河注入海洋時,流速減慢,所攜帶的泥沙在河口處沉積,形成丙處的地貌景觀。 材料二 下圖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及景觀示意圖。(1)描述乙處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2)分析甲處多峽谷地貌的原因。(3)評價丙處地貌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在臺灣東北部的野柳地質公園,已有約4000年歷史的“女王頭”,其“脖子”越來越細,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發生地震,則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有關方面已決定不再用人為方法對其進行加固,何時崩塌完全由大自然決定。“女王頭”是怎樣形成的?“女王頭”的“脖子”又為什么會越來越細?【鞏固訓練】“泥火山”指泥漿和氣體同時噴出地面堆積而成的錐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部常有凹陷,并由此間斷地噴出泥漿與氣體。在新疆北天山分布著眾多“泥火山”,噴發出的黏稠泥漿溫度比當地氣溫低,略帶油氣味,不時爆裂出幾個氣泡。左圖為新疆北天山“泥火山”分布圖,右圖為“泥火山”景觀圖。據此回答下面小題。 【小題1】天山“泥火山”眾多的原因是( )A.位于板塊交界處 B.冰川侵蝕強烈C.背斜和斷裂構造發育 D.流水侵蝕強烈【小題2】“泥火山”噴出的氣體源自( )A.沉積巖層 B.變質巖層 C.侵入巖層 D.噴出巖層【小題3】獨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質過程為( )A.冰川侵蝕—巖層外露—巖層斷裂—泥漿噴出—冰川堆積B.地殼擠壓—地層凹陷—巖層斷裂—泥漿噴出—流水堆積C.地殼抬升—巖層斷裂—地層隆起—泥漿噴出—冰川堆積D.地殼擠壓—地層隆起—巖層斷裂—泥漿噴出—流水堆積下圖示意某時期北半球某河流彎曲段北岸陸地某固定點與河流中心線的距離變化趨勢。據此完成下題。【小題1】從外力角度考慮,①-③時期,該河流南北兩岸的侵蝕、堆積狀況是( )A.北岸堆積、南岸侵蝕 B.北岸侵蝕、南岸堆積C.北岸侵蝕、南岸侵蝕 D.北岸堆積、南岸堆積【小題2】與①-③時期相比,④-⑤時期( )A.河道變長 B.流速加快 C.含沙量減少 D.結冰期縮短倒石堆是一種發育在巖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狀的巖屑堆積而成的坡地地貌(下圖),在天山等高山地區廣泛發育。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形成倒石堆的巖屑物質主要來源于巖壁的( )A.流水侵蝕作用 B.物理風化作用C.風力侵蝕作用 D.冰川侵蝕作用【小題2】影響倒石堆的巖屑碎塊分選性的主要因素是( )A.坡度 B.海拔 C.形狀 D.溫度中新世為地質年代新近紀的第一個時期,開始于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如圖是中新世初期非洲主要湖泊的可能范圍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如今剛果湖已經成為剛果盆地的一部分,由此推測剛果盆地的主要成因最可能是( )A.氣候變化,湖水蒸發B.地殼上升,河流切穿盆地西緣C.地殼下沉,海水侵入D.人類活動,大量引水灌溉【小題2】卡拉哈里湖如今已經演變成細長的沼澤帶。下列有關該沼澤的敘述,正確的是( )A.沼澤面積季節變化不大 B.冬季有結冰期C.7月沼澤面積最大 D.1月沼澤面積最大日本東西兩側海岸冬季降雪量差距很大,靠近日本海一側冬季降雪量遠大于靠近太平洋一側。但據古氣候學家研究發現,在距今 2 萬年前的末次盛冰期,全球氣溫比現在低 5-10 ℃ ,日本西側的降雪量遠小于現在。下圖示意日本海周邊地形與洋流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日本西海岸冬季降雪明顯多于東海岸的原因是( )A.東海岸水溫偏低 B.西海岸冬季風暖濕C.東海岸人口密集 D.西海岸相對高度大【小題2】末次盛冰期,日本西側降雪較現在少很多的原因可能是( )A.寒流降溫減濕 B.冬季風風速增強C.下沉氣流為主 D.日本海面積縮小【小題3】下列現象,可能出現在末次盛冰期的是( )A.北歐峽灣、冰川湖廣布B.西伯利亞地區物種大量滅絕C.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相連D.阿爾卑斯山地雪線上升天山石林屬典型的礫巖地貌,位于天山山脈西段。石林周圍冰川雪峰遍布,云霧變幻,巨巖聳立,似塔如堡。下圖為天山石林地理位置及天山石林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天山石林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化學風化、風力侵蝕、流水溶蝕B.物理風化、風力侵蝕、流水侵蝕C.物理風化、冰川侵蝕、流水溶蝕D.化學風化、冰川侵蝕、流水侵蝕【小題2】推測圖中甲河徑流量日變化最大的季節是( )A.春 B.夏 C.秋 D.冬7.讀下圖,回答下列小題。曲流現象的形成與流水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有關,圖I反映的是( )A.甲為凹岸、流水的侵蝕作用,乙為凸岸、流水的堆積作用B.甲為凸岸、流水的堆積作用,乙為凹岸、流水的侵蝕作用C.甲為凹岸、流水的堆積作用,乙為凸岸、流水的侵蝕作用D.甲為凸岸、流水的侵蝕作用,乙為凹岸、流水的堆積作用8.讀下圖洋流模擬實驗示意圖,完成下題。該實驗中,茶葉的運動軌跡模擬的洋流分布規律是( )A.① B.② C.③ D.④9.天坑是一個巨大的“陷坑”,其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的巖壁,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發育在厚度巨大、地下水位較深的可溶性沉積巖層中。2019年我國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發現大型天坑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世界級天坑群。下圖為巖石圈物質循環和天坑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題。有關廣西那坡縣天坑群的說法,正確的是( )A.天坑高差大、多瀑布發育 B.坑底常見雨林植被C.天坑屬于流水的侵蝕地貌 D.坑壁巖石類型同圖中的乙干涸湖底因干縮龜裂,定向風沿裂隙處進行侵蝕,使原來平坦的地面形成許多不規則的淺槽和槽間壟脊,這種地貌稱雅丹地貌。讀 “ 雅丹地貌示意圖 ” ,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典型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的( )A.東部沿海 B.云貴高原 C.長江中下游 D.準噶爾盆地【小題2】據材料推測,雅丹地貌發育的先后順序( )①縱向溝槽切割,形成塔狀或柱狀雅丹體②地殼運動使平坦的地表開始抬升③雅丹體坍塌成殘丘,大部分地表成為戈壁面④流水和風力侵蝕,溝槽加寬加深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②④③①參考答案1.答 案解 析2.答 案解 析3.答 案解 析4.答 案解 析5.答 案解 析6.答 案解 析7.答 案B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甲處位于河流凸岸,岸邊河水較淺,流速較慢,應以流水堆積作用為主;乙處于河流的凹岸,岸邊河水較深,水流較快,應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由此判斷,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8.答 案解 析9.答 案C解析:天坑屬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區多地下溶洞、暗河,地表水容易滲漏,且天坑周圍地勢較高,缺少河流發育,無法形成瀑布,A錯誤;該地位于廣西,雨林植被不是當地地帶性植被,因此坑底不可能常見雨林植被,B錯誤;材料信息表明,天坑發育在可溶性沉積巖層中,應主要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C正確;讀左圖可知,乙為巖漿直接轉化而成,應為巖漿巖,而坑壁巖石是可溶性沉積巖,兩者類型不同,D錯誤。故選C。10.答 案解 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