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水循環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環的主要類型,主要環節;掌握水循環的地理意義;2.運用圖解方法正確表示出水循環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通過對唐河,西大洋水庫的進一步認識和分析,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通過問題討論,使學生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學習重難點】(1)陸地水體相互之間的聯系;(2)水循環的類型、形成過程和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預習新知】水循環的過程及類型1.水體分類:(1)存在形態: ①氣態水:數量 但分布 。②液態水:數量 ,分布次之。③固態水:僅在 、 或特殊條件下才能存在。存在空間:①海洋水:最主要,占全球水量 。(水圈的主體是 )②陸地水:約占全球水量的 。③大氣水2.陸地水體:(1)地球淡水的主體是 。占淡水總量的 。(2)相互關系:陸地各種水體之間具有 的關系。3.河流補給是指 。補給類型 補給季節 補給特點 我國主要分布地區 徑流量的季節變化雨水補給 ①時間集中 ②不連續 ③水量變化大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①有時間性 ②連續性 ③水量穩定永久性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 ①有時間性 ②有明顯的季節、日變化 ③水量較穩定湖泊水 補給 ①較穩定 ②對徑流有調節作用 普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1.水循環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 、巖石圈、 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2.水循環的類型:①海陸間循環:發生在 之間,使陸地水得到 ,水資源得以再生。②陸地內循環:發生在 之間,對陸地水資源補充量很少。③海上內循環:發生在 之間,對陸地水資源沒有補充作用。3.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填出水循環各環節的名稱:A BC DE FG H【思考探究】水循環【情景導入誘思】閱讀水循環示意圖,探究下列問題。(1)按水循環發生的空間范圍,圖中體現的水循環類型有哪些?(2)圖中水循環聯系了哪幾大圈層?(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句中主要涉及哪些水循環的環節?從水循環的角度來分析,這句詩是否嚴密?提示:(1)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2)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3)降水和地表徑流。 不嚴密,自然界的水體是相互轉化和相互聯系的,海陸間循環通過各個環節把海洋水和陸地水聯系起來,形成循環。【核心考點突破】1.水循環的類型和環節類型 海陸間循環 陸地內循環 海上內循環圖示環節 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凝結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 蒸發、植物蒸騰、凝結降水等 蒸發、凝結降水等領域 海洋與陸地之間 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 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四看法判斷水循環的類型(1)看聯系的圈層:海陸間循環和陸地內循環涉及四個圈層,而海上內循環不涉及巖石圈。(2)看發生領域:海陸間循環的發生領域既有陸地又有海洋,陸地內循環的發生領域只有陸地,海上內循環的發生領域只有海洋。(3)看過程和環節:海陸間循環的環節最多、最全,而陸地內循環的主要環節是蒸發、蒸騰和降水,海上內循環只包含蒸發和降水。(4)看參與水量:海上內循環的參與水量最多,陸地內循環的參與水量最少。 2.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流量和水位變化 含沙量變化破壞植被 地表徑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漲陡落 增加植樹種草 地表徑流量減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緩慢 減少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徑流量,使河流水位陡漲陡落 增加鋪設滲水磚 減少地表徑流量,增加地下徑流量,使河流水位平緩 減少修建水庫 對流量有調節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穩 減少水庫以下河流含沙量 圍湖造田 對河流徑流量的調節作用減弱,水位陡漲陡落 增加3.影響下滲的因素(1)降水強度、歷時長短:降水強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滲;降水歷時越長,越利于下滲。(2)地表起伏狀況:地表起伏越小,水流速度越慢,越利于下滲。(3)植被覆蓋狀況:植被覆蓋程度越高,越利于下滲。(4)土壤狀況:土質越疏松,越利于下滲。4.影響地表徑流量的因素因素 影響年降水量(冰雪融水量) 決定地表徑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流域面積、支流數量 與地表徑流量呈正相關植被 涵養水源,起到“削峰補枯”的作用地面性質 喀斯特地貌區、沙質土壤區下滲作用強,地表徑流量減少蒸發量 蒸發量大,地表徑流量小人類活動 增大地表徑流量:地面硬化、破壞植被等。 減小地表徑流量:植樹造林,鋪設滲水磚等【對點跟蹤訓練】郴州“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嶺之沖”,是一座典型的山城,隨著城市的發展,水資源方面開始緊缺,為緩解水資源緊缺問題,郴州正積極打造海綿城市,力爭建設成煥然一新的山水郴城。讀海綿城市模型示意圖(下圖),回答1~2題。1.圖中向下的白色箭頭表示水循環環節中的( )A.水汽輸送 B.地下徑流C.地表徑流 D.下滲2.與傳統城市相比,建成后的“海綿城市”( )A.地表徑流增多 B.降水總量減少C.蒸發量增加 D.下滲量減少解析:第1題,圖中向下的白色箭頭從地表指向地下,因此表示水循環環節中的下滲,故D正確。第2題,海綿城市主要體現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因此在“海綿城市”影響下,地表徑流減少,降水總量變化不大,蒸發量增加;下滲量增加,故C正確。答案:1.D 2.C水循環的意義【情景導入誘思】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材料一 據統計,陸地上的水體在不斷更新,河流中的水平均更新周期為12~20天,湖泊水平均更新周期為101~102年,地下水平均更新周期為102~103年。材料二 據統計,全球每年水的總蒸發量和總降水量均為500 000立方千米。全球海洋總蒸發量為430 000立方千米,總降水量為390 000立方千米,有40 000立方千米的水汽輸送到大陸上空,陸地上約有40 000立方千米的徑流又輸送到海洋。材料三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以及大江大河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均與水循環有關。材料四 水通過水循環和水的三態變化,不斷地吸收太陽輻射,傳輸和放出熱量。探究四則材料所描述的水循環的意義。提示:①使得陸地淡水資源不斷更新。②維持全球水量的動態平衡。③塑造地表形態。④維持全球熱量平衡。【核心考點突破】水循環的意義和作用(1)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由于水循環的存在,在一定時期內,全球的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從而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2)更新陸地淡水在水循環系統中,水連續不斷地運動、轉化,使地球上各種水體得以不斷更新,補充了陸地上的淡水資源。(3)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流水侵蝕形成的峽谷、瀑布,流水堆積形成的洪(沖)積扇、三角洲等,都與水循環有關。(4)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地表徑流源源不斷地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泥沙、有機物和無機鹽類。(5)緩解了不同緯度地區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環對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能起到吸收、轉化和傳輸作用。(6)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對點跟蹤訓練】讀城市水循環示意圖,回答1~2題。1.在城鎮建設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鋪設“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質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列環節的變化符合實際的是( )A.a增加 B.b增加C.c減少 D.e減少2.下列屬于水循環主要地理意義的是( )A.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B.加速冰川融化C.使水呈三態變化D.使海平面上升解析:第1題,用透水材料鋪設“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質地面,會使下滲增加,地下徑流增加,即圖中b增加。第2題,水循環使各種水體處于不斷更新狀態,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答案:1.B 2.A【鞏固訓練】(一)鞏固訓練讀“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冷熱不均引起的等壓面變化狀況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下列四圖中能夠正確表示上圖熱力環流的是( )A.B.C.D.【小題2】若此圖表示局地熱力環流,則A表示( )A.夜晚的山頂 B.郊區 C.白天的陸地 D.白天的海洋【小題3】下圖箭頭能正確表示BD之間風向的是( )A.B.C.D.老虎溝流域 ( 39°05N39°40'N , 96°07'E-97°04'E ) 位于祁連山西段北城、疏勒河上游,常年低溫,降水豐富,冰川廣布。與冰川徑流的影響因素相同,冰川徑流時滯 ( 一日內氣溫達到最大值與徑流量達到最大值的時間間距 ) 也受氣溫、下墊面、冰川表面河網等因素的影響。下圖示意老虎溝流域冰川消融季降水量、降雪量與氣溫的相關數據。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影響老虎溝流域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和植被覆蓋 B.盛行西風和地形C.植被覆蓋和緯度 D.地形和東南季風【小題2】相較于8月,6月老虎溝流域冰川徑流量較小的主要原因是( )A.降雪量大,流域蒸發較旺盛B.氣候高寒,地表反射率較低C.冰川融化.水系發育程度高D.氣溫較低,降水以降雪為主【小題3】推測老虎溝流域冰川徑流時滯最顯著的月份是( )A.5月 B.6月 C.7月 D.8月比濕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空氣濕度 , 水庫周邊的比濕有著明顯的周期性日變化。如果不考慮背景風(盛行風)的影響 , 水庫局部氣流對水汽的水平輸送是影響比濕的重要因素 , 當空氣水平流動較弱時 , 強烈的空氣對流則會導致近地面比濕降低。下圖示意密云水庫周邊等高線地形圖(單位 : 米 , 黑點為氣象測站)及水庫周邊比濕的日變化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夜間水庫北比濕明顯小于水庫南,直接影響因素是( )A.氣溫日變化 B.降水日變化 C.海拔高度差 D.山風與陸風【小題2】關于水庫周邊比濕日變化的說法成立的是( )A.3:00水庫南水平輸送較強B.10:00水庫南對流擴散較強C.15:00水庫北水平輸送較強D.20:00水庫北對流擴散較弱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通過分析衛星監測數據,對比近45年(1971—2014年)大成都范圍內的氣候特征變化,發現從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成都城郊溫差增大1.6℃。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成都城郊溫差增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城區硬化路透水差 B.城區陰雨天氣增多C.城市化的進程加快 D.城區綠地面積增大【小題2】監測數據獲取的主要技術手段是( )A.遙感技術 B.地理信息系統C.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D.地面監測系統我國的氣候干旱地區,農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鋪設10—15厘米的砂石覆蓋層,發展農作物種植,這就是砂田。左圖中數字代表水循環環節,右圖為寧夏砂田景觀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左圖中( )A.①代表蒸發 B.③代表降水C.④代表地下徑流 D.⑤代表水汽輸送【小題2】砂石覆蓋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是( )A.①增加 B.②增加 C.③增加 D.⑤增加小尺度的海陸風有利于沿海漁民借助風力駕駛船只,出海往返作業。下圖為某日我國北方沿海某地區近地面陸地和海洋等溫面和等壓面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下列關于圖示時間和漁民生產活動的描述,正確的為( )A.白天,出海捕魚時省力 B.夜晚,返航歸港時省力C.白天,返航歸港時省力 D.夜晚,出海捕魚時省力【小題2】圖示時刻( )A.聚落區大氣劇烈下沉 B.海洋區大氣溫度較高C.海洋區氣壓強度較大 D.聚落區大氣溫度較低《絕地求生》是廣受年輕人喜愛的一款游戲,其中蘊含著不少地理知識。下圖中甲示意某海島,乙示意某隊員跳傘時該島東部地區海陸熱力環流、丙示意氣溫變化特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某隊員在該島從1500米左右高空跳傘,在其降落過程中,僅從大氣的熱力狀況分析,氣溫和氣壓的變化狀況是( )A.氣溫升高、氣壓降低 B.氣溫升高、氣壓升高C.氣溫降低、氣壓升高 D.氣溫降低、氣壓降低【小題2】圖乙中,①②③④四地氣溫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小題3】讀圖丙,隊員降落后可能感覺到海風的時段是( )A.8時至16時 B.16時至次日8時C.18時至次日6時 D.6時至18時氣球作為探空的工具已被廣泛使用。下圖示意一探空氣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處,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該探空氣球記錄的隨高度升高氣溫變化的規律可能是( )A.遞減→遞增B.遞增→遞減C.遞增→遞減→遞增→遞減D.遞減→遞增→遞減→遞增【小題2】該探空氣球探測到水汽集中分布的層應是( )A.對流層 B.平流層 C.高層大氣 D.電離層湖陸風包括湖風(出湖風)和陸風(進湖風),是較大湖泊與陸地之間形成的以 24 小期的地方性風。某日洞庭湖某氣象站湖陸風明顯。下圖示意該日該氣象站風向統計。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該日陸風轉湖風的時段最可能為( )A.1—3時 B.9—11時 C.15—17時 D.19—21時【小題2】該氣象站可能位于湖泊的( )A.東側 B.南側 C.西側 D.北側【小題3】5時和13時風速較大,其根本原因是該時間湖泊與陸地之間( )A.地表溫度差較大 B.水平氣壓差較大C.垂直氣壓差較大 D.空氣濕度差較大 土壤里有很多毛細管,地下水常沿著這些毛細管發生上升運動,稱之為毛細作用。地下水生態功能是指地下水通過毛細作用,向植被根系輸供水分(毛細水),進而維系天然綠洲和自然濕地的生存。下圖示意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某河流下游綠洲區年內地下水位埋深變化。據此完成 下列 小題。 【小題1】關于該地4~8月地下水位變化趨勢及形成的主要原因,表述正確的是( )A.上升冰雪融水補給增多B.上升大氣降水補給增多C.下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D.下降氣溫升高蒸發旺盛【小題2】該地種植的黑枸杞為多年生小灌木,其根系層底界深度為3.4米,該地支持毛細水的最大上升高度為22米,則該地種植黑枸杞地下水生態功能失效的時期是( )A.6~9月 B.7~10月 C.4~11月 D.4~12月【小題3】為維持和延長天然綠洲地下水生態功能的有效時長,可以( )①控制河流中上游區用水量 ②大規模種植耐鹽作物③全面地膜覆蓋種植 ④加強人工調水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參考答案1.答 案解 析2.答 案解 析3.答 案解 析4.答 案解 析5.答 案解 析6.答 案解 析7.答 案解 析8.答 案解 析9.答 案解 析10.答 案解 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