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陸的變遷—七年級地理人教版(2024)上冊課前導學一、課前知識梳理知識點1 滄海桑田1.海陸變遷的原因(1)自然原因(主要原因):[1]________和[2]________。(2)人為原因(次要原因):[3]________(例如填海造陸)等2.海陸變遷的證據海陸變遷 實例 證據 原因海洋→陸地 喜馬拉雅山脈 巖石中有古海洋化石 [4]________地面隆起荷蘭[5]________圍海造陸 荷蘭的國土面積在擴大 人類活動陸地→海洋 我國東部海域海底 海底有古河道和古森林遺跡 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知識點2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提出者 德國科學家[1]________基本內容 兩億年前,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現在的[2]________、[3]________的分布狀況科學依據 ①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4]________輪廓線十分相似 ②南美洲和非洲兩塊大陸同時代的古老地層相似 ③南美洲和非洲兩塊大陸上的生物和古生物化石相近知識點3 板塊的運動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1]________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構造學生的主要內容(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2]________大板塊。六大板塊分別是[3]________板塊、非洲板塊、[4]________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以大洲命名的板塊有四個,以大洋命名的板塊有兩個。(2)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5]________的地帶,地殼比較[6]________。2.板塊運動形式及產生的影響(1)張裂運動:常常形成[7]________或[8]________。(2)碰撞運動:在陸地常常形成[9]________,世界上許多高大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地帶,例如,[10]________山脈、[11]________山脈等。(3)兩大火山、地震帶: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地殼比較活躍的板塊交界地帶。例如,[12]________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二、課后鞏固練2020年5月27日凌晨,中國測量登山隊成功完成珠穆朗瑪峰高度測量,這是時隔15年,我國再次重返珠峰之巔測高。完成下面小題。1.中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證明這里以前是( )A.沙漠 B.森林 C.海洋 D.農田2.國家測繪局研究結果表明,珠穆朗瑪峰正以平均每年1.8厘米的速度在上升。對這一地理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A.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發生張裂 B.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張裂C.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D.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在地球內力的驅動下,印度古陸漂洋過海,經歷了地質歷史上漫長的漂泊,終于到達現今位置。下圖示意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不同時期的經緯度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圖示印度古陸在漂移過程中,其主體( )A.最初位于南半球熱帶 B.從南溫帶漂移至北寒帶C.漂移的速度越來越快 D.現今已與亞歐大陸相連4.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 )A.呈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 B.呈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C.呈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 D.呈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附近就經歷了海陸的變遷。閱讀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示意圖和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升降變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5.讀圖分析維蘇威火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B.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拉伸形成的C.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形成的D.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6.讀圖可知,公元79年至18世紀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運動方向為(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答案以及解析一、課前知識梳理知識點1 滄海桑田[1]地殼運動;[2]海平面升降;[3]人類活動;[4]地面隆起;[5]圍海造陸;知識點2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1]魏格納;[2]七大洲;[3]四大洋;[4]輪廓線;知識點3 板塊的運動[1]板塊構造學說;[2]六;[3]亞歐;[4]印度洋;[5]交界;[6]活躍;[7]裂谷;[8]海洋;[9]山脈;[10]阿爾卑斯—喜馬拉雅;[11]安第斯;[12]環太平洋;二、課后鞏固練1.答案:C解析: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當中,在喜馬拉雅山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不能說明未來是海洋,C正確,A、B、D錯誤。故選C。2.答案:D解析:結合圖例和圖中板塊名稱可看出,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D正確,A、B、C錯誤,故選D。3.答案:D解析:由圖可知,最初位置位于赤道以南為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的南溫帶,A錯誤;最初位置為南溫帶,現在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一部分位于北溫帶,沒有到北寒帶,B錯誤;由圖可知漂移速度在8千萬年前至4千萬年前速度相等,C錯誤;印度古陸現今已與亞歐大陸相連,位于亞歐大陸南部,D正確,故選D。4.答案:A解析:由圖可知,印度古陸2億年前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半球,現在的位置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向北移動,印度古陸2億年前經度位于30°E到70°E之間,現在經度大致位于60°E到90°E之間,向東移動,印度古陸移動方向向東北移動;由輪廓2億年前島嶼位置大致正西方,到現在的大致正南方可知呈逆時針旋轉,A正確,B、C、D錯誤,故選A。5.答案:A解析:由圖可知,維蘇威火山地處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的交界處,且這兩個板塊在碰撞擠壓,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活動。A正確,B、C、D錯誤。故選A。6.答案:D解析:由圖可知,公元79年至18世紀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運動方向是先下降后上升,D正確,A、B、C錯誤。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