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第2課足 跡目錄本課目標新知導入新知講解課堂展示課堂拓展課堂總結目 錄(四)文化理解通過欣賞作品擴展學生對西洋音樂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興趣。(一)審美感知感受歌曲的背景和歌曲的情緒所表達的意境(二)藝術表現用圓潤、連貫的聲音唱歌曲(三)創意實踐能用肢體語言和器樂創新性的表現作品。新知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民族故事嗎?新知導入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并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爭中壯烈犧牲。新知導入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新知講解你們知道什么是“嘎達”?什么是“梅林”嗎?新知講解“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釋為:英雄的名字叫那達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犧牲。“嘎達”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銜。總之,對“ 嘎達梅林”的解釋還要做深入細致的考證工作。聆聽音樂,判斷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新知講解《嘎達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長篇敘事體的頌歌,由安波記譜譯配,于上世紀30年代流傳在東蒙北部。這首民歌據已搜集到的就有五六十段之多,經音樂家安波整理編譯成現在的四段歌詞,較集中地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題思想,也更加簡練。新知講解朗誦歌詞新知講解再次聆聽歌曲:1.邊聆聽邊打節奏判斷這首作品的節拍是怎樣的?2.有幾個部分組成?新知講解歌曲有四段歌詞,每段歌詞有四句(兩大樂句),每段歌詞的第一樂句(上句)都以蒙古族人民熟悉的鴻雁從南方飛來作開始,以寓意嘎達梅林的英雄形象。下面我們演唱第一樂句簡譜新知講解填詞演唱新知講解第二樂句(下句)基本上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雖然上、下兩句的結束音都落在調式的主音“6”上,但由于曲調是向兩個相反方向進行,上句上行,下句下行,使音樂的曲調得到平衡。曲具有蒙古族短調民歌的特點,結構嚴謹,曲調豪放流暢,深情感人,節奏沉著有力。語言聲韻的抑揚與曲調旋律的起伏一致,情緒悲壯而沉重,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無限敬仰和深切的懷念。新知講解填詞演唱新知講解下面我們跟著鋼琴演唱整體演唱新知講解下面跟音頻整體演唱課堂展示下面我們找幾位同學邊演唱邊用樂器伴奏課堂拓展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作品課堂拓展看了視頻說說你的感受課堂總結《嘎達梅林》1=bE 4/4蒙古民歌 同學們,再見! 感謝您觀看與支持攻堅克難贏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人音版五年級上冊第2課《足跡》第1課時《嘎達梅林》。【教材分析】《嘎達梅林》是人音版五年級上冊第2課《足跡》第1課時《嘎達梅林》。唱歌課。《嘎達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長篇敘事體的頌歌,由安波記譜譯配,于上世紀30年代流傳在東蒙北部。新中國成立前,東蒙人民受著封建王爺和國民黨軍閥的統治和壓迫,歌曲內容是敘述蒙古族英雄、哲里木盟科爾沁旗人嘎達梅林(1892—1931,嘎達是人名,梅林是官銜)領導人民群眾,舉行反抗軍閥和王爺的武裝起義,失敗后不幸犧牲的故事。這首民歌據已搜集到的就有五六十段之多,經音樂家安波整理編譯成現在的四段歌詞,較集中地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題思想,也更加簡練。歌曲有四段歌詞,每段歌詞有四句 (兩大樂句),每段歌詞的第一樂句 (上句)都以蒙古族人民熟悉的鴻雁從南方飛來作開始,以寓意嘎達梅林的英雄形象第二樂句 (下句)基本上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雖然上、下兩句的結束音都落在調式的主音 “6”上,但由于曲調是向兩個相反方向進行,上句上行,下句下行,使音樂的曲調得到平衡:全曲具有蒙古族短調民歌的特點,結構嚴謹,曲調豪放流暢,深情感人,節奏沉著有力。語言聲韻的抑揚與曲調旋律的起伏一致,情緒悲壯而沉重,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無限敬仰和深切的懷念。歌曲 《嘎達梅林》還被改編為器樂獨奏和管弦樂交響詩。【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發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但還是缺乏耐心的傾聽,學生最喜歡律動與音樂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對這學生興趣的培養,利用生動活潑、富于藝術魅力的形式,鼓勵他們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以此來激發、培養、發展他們的興趣。【教學目標】以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頒布的課程目標為依據,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注重體現課程性質,重點反映課程理念,我們確立本節課的目標:(一)審美感知感受歌曲的背景和歌曲的情緒所表達的意境(二)藝術表現用圓潤、連貫的聲音唱歌曲(三)創意實踐能用肢體語言和器樂創新性的表現作品。(四)文化理解通過欣賞作品擴展學生對西洋音樂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興趣。【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用圓潤、連貫的聲音唱歌曲(二)教學難點:1、能用肢體語言和器樂創新性的表現作品。【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教學過程】問題導入教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民族故事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下面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并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爭中壯烈犧牲。教師:今天老師學習的這首歌曲就是內蒙古民歌,這首作品的名字就叫作《嘎達梅林》(書寫板書《嘎達梅林》)【設計意圖:以問題為切入點,調動學習興趣,渲染課堂氣氛。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自然巧妙的導入新課】二、師生互動,感受作品教師:你們知道什么是“嘎達”?什么是“梅林”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對“嘎達梅林”的解釋,最普遍的解釋是:“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釋為:英雄的名字叫那達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犧牲。“嘎達”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銜。總之,對“ 嘎達梅林”的解釋還要做深入細致的考證工作。聆聽音樂,判斷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播放音樂)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嘎達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長篇敘事體的頌歌,由安波記譜譯配,于上世紀30年代流傳在東蒙北部。這首民歌據已搜集到的就有五六十段之多,經音樂家安波整理編譯成現在的四段歌詞,較集中地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題思想,也更加簡練。下面朗誦歌詞預設:朗誦教師:下面請同學們再次聆聽歌曲,邊聆聽邊打節奏判斷這首作品的節拍是怎樣的?有幾個部分組成?(播放音樂)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歌曲有四段歌詞,每段歌詞有四句 (兩大樂句),每段歌詞的第一樂句 (上句)都以蒙古族人民熟悉的鴻雁從南方飛來作開始,以寓意嘎達梅林的英雄形象下面我們演唱第一樂句簡譜預設:演唱教師:下面填詞演唱預設:演唱教師:第二樂句 (下句)基本上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雖然上、下兩句的結束音都落在調式的主音 “6”上,但由于曲調是向兩個相反方向進行,上句上行,下句下行,使音樂的曲調得到平衡:全曲具有蒙古族短調民歌的特點,結構嚴謹,曲調豪放流暢,深情感人,節奏沉著有力。語言聲韻的抑揚與曲調旋律的起伏一致,情緒悲壯而沉重,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無限敬仰和深切的懷念。下面填詞演唱預設:演唱教師:下面我們跟著鋼琴演唱整體演唱預設:演唱教師:下面跟音頻整體演唱預設:演唱三、精彩演繹,自由暢想教師:下面我們找幾位同學邊演唱邊用樂器伴奏預設:上臺表演【設計意圖:通過上臺表演,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同學們體會舞臺的樂趣,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歌聲、語言、動作充分融入到歌曲當中,讓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教師: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作品預設:欣賞視頻教師:看了視頻說說你的感受預設:回答問題教師:總結【設計意圖:通過欣賞作品擴展學生對西洋音樂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興趣。】五、結語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板書設計】《嘎達梅林》1=bE 4/4蒙古民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2803001.mp3 2022年新課標】人音版音樂五年級上冊《嘎達梅林》教學設計.docx 2022年新課標】人音版音樂五年級上冊《嘎達梅林》課件.pptx 84926091b8220b0021e50cd094f36ea3.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