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目標統領·體系建構學習要點 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1)能夠知道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的擴展; (2)讀圖,能夠說出古代世界帝國的時空分布; (3)能夠描述波斯帝國、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興衰及其區域性影響; (4)能夠知道古代文明交流的基本內容自主學習 “古代文明的擴展”一目為自主學習內容時間脈絡思維導圖必備知識·自主學習學習任務1 古代文明的擴展(自主學習內容) 材料 由于有了農業,食物有了保障,人們定居下來,生活比較安定了,可以養活更多的孩子。為了養活這些人,人們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方出現農業。所以,農業是一種擴張的力量,它要求越來越多的土地。——錢乘旦《西方那一塊土》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用一句話概括農耕文明發展對文明區域的影響。提示: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學習任務2 古代世界的帝國一 波斯帝國1.建立: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等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2.統治政策(1)中央: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權力被認為來自神。(2)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和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3)管理: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由波斯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以統治社會發展水平和風俗都非常不同的廣大地區。3.滅亡: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入侵并滅亡波斯。二 亞歷山大帝國1.建立:亞歷山大成功滅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2.統治政策(1)繼承: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2)變化: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思考:比較亞歷山大帝國和波斯帝國在領土和文化上的異同。答:相同:都是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不同:①領土:波斯帝國疆域以兩河流域為核心,亞歷山大帝國以巴爾干半島為核心。②文化:波斯帝國民族文化以中亞、西亞為主,亞歷山大帝國以希臘為主。三 羅馬帝國擴 張 首先征服意大利,然后征服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海統 治 (1)羅馬人大肆燒殺擄掠,把大批戰俘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賣為奴隸,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 (2)地中海地區保持了200多年和平 (3)帝國在1—2世紀空前繁榮 (4)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巴勒斯坦,影響逐漸擴大,到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滅 亡 原 因 3世紀后,過于龐大的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使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邊境壓力逐漸增大,羅馬帝國陷入危機過 程 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學習任務3 文明的交流1.總趨勢: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2.科技文化交流領域 傳播技術 傳播 農耕 技術 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北非一些地區冶鐵 技術 起源于西亞,逐漸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藝術 交流 神話 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雕塑 藝術 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字母 文字 起源 西亞地區的腓尼基字母向東 腓尼基字母→阿拉馬字母→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向西 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后兩種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3.經貿往來讀漢朝絲綢之路路線圖,結合教材,完成填空。(1)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到達地中海東岸。(2)羅馬帝國時期:①通過絲綢之路,與漢朝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②東漢的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③2世紀,已有羅馬商人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核心突破·合作探究一 古代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1.波斯帝國地理位置 伊朗高原瀕臨波斯灣地區最早居民 古代波斯人興起時間 公元前6世紀統治方式 繼承西亞地區傳統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滅亡時間 與征服者 公元前4世紀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2.亞歷山大帝國(1)亞歷山大東征①開始:公元前4世紀晚期,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帝國。②戰果:歷經10年征戰,建立了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2)對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①消極意義: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②積極意義: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亞歷山大在帝國境內建造的幾十座新城,后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3.羅馬帝國羅 馬 共 和 國 建立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對外 征服 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衰落 ①斯巴達克起義: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②內戰: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政權,不久被謀殺。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內戰中獲勝,公元前27年,屋大維首創“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統治實權羅 馬 帝 國 建立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鼎盛 羅馬帝國在1—2世紀空前繁榮衰亡 ①3世紀,羅馬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②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③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二 不同文明之間的聯系與交流 史料一 波斯帝國相繼征服了巴比倫、埃及、色雷斯和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等地,波斯人統治期間,希臘的、小亞細亞的和波斯的多種文化間實現了和平共處相互適應,開始了希臘化的進程。波斯鞏固統一的措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東西方文明的傳播。公元前500年,大流士發動了震撼古代世界、對西方文明產生直接影響的希波戰爭。正是這場戰爭,使希臘人對波斯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揭開了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實質性交流的新篇章。據史料記載,波斯帝國時期,有許多希臘人來到波斯,他們之中既有醫生、學者、工匠,也有失意的政治家。——楊俊明《古代帝國與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傳播》史料二 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中南半島海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均摘自《后漢書》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根據史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世界文明之間交流的主要途徑。(2)史料二中班超派甘英出使的目的何在 結果如何 (3)結合史料一和史料二,指出兩則史料反映了什么共同問題。提示:(1)軍事征服、經貿往來、人口遷徙。(2)目的:派甘英出使大秦,與大秦建立聯系;結果:受阻波斯灣,但了解了沿途的風土人情,奠定了中西交往的基礎。(3)漢朝和大秦都迫切希望直接往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