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目標統領·體系建構學習要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 (1)能夠結合史料,了解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2)讀圖,能夠簡述二戰的主要經過及其重大歷史事件; (3)能夠通過相關文獻資料,理解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時間脈絡思維導圖必備知識·自主學習學習任務1 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一 法西斯主義1.法西斯主義形成(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2)狀況:意大利 ①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②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德國 ①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黨,很快成為該黨領導人之一;②1920年,德意志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日本 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2.法西斯主義的特征: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面對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分子鼓吹通過戰爭尋找出路。二 亞洲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1)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2)日本法西斯分子認為,擺脫危機的出路是對外擴張。(3)妄圖把中國東北變為日本獨占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2.過程:(1)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2)1936年,日本發生“二二六”政變,內閣完全聽命于軍部,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三 歐洲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1)經濟大危機使德國經濟落入低谷,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2)納粹黨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強烈不滿,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2.過程:(1)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議會選舉合法途徑),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最終將其吞并。(3)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四 綏靖政策1.背景: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2.表現: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3.影響: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備注]綏靖政策的表現1931年 9月 容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不加以制裁1935- 1936 年 縱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 3月 放任希特勒武裝進占萊茵非軍事區1936- 1939年 對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1937年 7月 縱容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此后又策劃太平洋國際會議。陰謀出賣中國同日本妥協1938年 3月 默許希特勒兼并奧地利1938年 9月 簽訂《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圖解經濟大危機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學習任務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 亞洲戰場1.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華戰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2.爆發: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3.地位: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二 歐洲戰場1.全面爆發: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法國敗降,英國堅持抵抗。2.蘇德戰場: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三 太平洋戰場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四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五 二戰勝利1.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2.意義:(1)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以及難以估量的文明劫難和心靈創傷,但這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沉重打擊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義力量,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彰顯了人類正義。(2)在這次戰爭中,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中國抗戰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學習任務3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雅爾塔體系1.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2.背景:二戰深刻改變了國際格局。(1)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國力受到嚴重消耗。(2)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3)蘇聯:經濟遜于美國,但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由于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贏得很高威望。3.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備注]比較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會議 時間 主要背景 內容開羅 會議 1943年 11月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轉變 將堅持對日作戰,直至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明確規定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包括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德黑 蘭會 議 1943年 冬天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轉變 會議通過了美、英、蘇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后合作的宣言,并決定美、英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盡快打敗納粹德國雅爾 塔會 議 1945年 2月 歐洲第二戰場開辟,蘇軍與英美盟軍東西夾擊德國 商談對德處理政策和安排戰后世界事宜: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德國民主化。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答應對日作戰波茨 坦會 議 1945年 7-8月 德國投降,太平洋戰場美軍向日本進逼,中國戰場開始反攻 重申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精神。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后通牒式公告4.內容(1)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①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②日本領土限制在四個島嶼及若干小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以及日本竊取于中國的領土。③承認朝鮮最終獨立。(2)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3)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4)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5)成立聯合國。5.評價(1)積極性:雅爾塔體系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2)局限性: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為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冷戰的出現提供了條件。(3)歷史影響:標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核心突破·合作探究一 比較德國與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的異同比較項 德國 日本不 同 點 依 靠 勢 力 依靠納粹黨奪取政權建立的法西斯專政 依靠現在的天皇制和軍部法西斯勢力實現法西斯化手 段 通過欺騙性宣傳,騙取中下層群眾支持,并討好軍隊,與壟斷資產階級勾結,增強勢力,進而奪取政權 通過對內制造一連串暗殺、政變等恐怖事件,對外策動侵華戰爭來擴大勢力和影響,進而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相同點 (1)德國、日本封建殘余嚴重,民主基礎薄弱,專制主義、軍國主義氣氛濃厚。 (2)民族主義情緒強烈,存在著力圖擺脫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束縛的勢力。 (3)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統治階級支持法西斯上臺以維護其利益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史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涉及范圍最廣的一次戰爭,給人類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浩劫。史料二 二戰大大加速了歐洲作為傳統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蘇這兩個大國的真正崛起,從而最終改變了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對比,完成了自20世紀初便開始進行的、在國際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變革。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政治格局完全被戰火所摧毀,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史料三 社會主義越出一國范圍。戰后在歐亞兩洲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特別是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大大發展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摘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史料四 由于戰爭的需要,在原子能技術、航空技術、火箭技術、計算機和通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進展,加之其他方面的大量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終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1945年7月原子彈試爆成功,拉開了這場科技革命的序幕。同年底,美國研制成功了當時完全由軍方掌握,用于武器試驗、軍事密碼和后勤活動的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由此催生了戰后影響深遠的電子計算機技術……這些新的軍事科技成果向民用工業推廣,也引起了一系列新產業的興起,并促進了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摘自牛力、邱桂金《略論二戰對戰后世界的影響》史料五 據統計,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個國家中,有近100個國家是在二戰后宣布獨立的,其中亞洲27個,非洲48個,拉丁美洲10個,大洋洲11個,歐洲1個。在短短的45年間,如此眾多的國家掙脫殖民枷鎖,登上世界歷史舞臺,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是世界近代民族獨立運動所不能比擬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這是當代世界歷史的一個突出特點。史料六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聯合國憲章》史料七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婦女就業史上的分水嶺,它給婦女帶來的變化遠超過女權主義者半個世紀的宣傳鼓動可能達到的。——威廉·H.查夫史料八 二戰后,出現了風行于美國的文學流派——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該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準發出挑戰。根據上述所有史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提示:影響:①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②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③戰后社會主義力量得到較大發展。④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⑤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運動的發展。⑥促進觀念的變革,反對戰爭、呼吁和平。⑦婦女地位提高。⑧頹廢文化一度盛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