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讓世界充滿愛》教學設計教材解讀 本課是音樂蘇少版七年級上冊第6單元中的內容。《讓世界充滿愛》是一首通俗歌曲,原始一部小型聲樂套曲,包括序曲和3收既相互關聯又可獨立演唱的歌曲。本單元是其中第二首。作品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相互理解,相互關愛,才能生活的更加美好。歌曲為大調式,ABA單三部曲式,A段每句均為弱起,每2小節就出現一次4拍的長音,表現了真摯的深情;B段換為強起,表現了熱情的追求。《奉獻》是一首由著名歌手蘇芮演唱,語言為普通話,情感慷慨激昂,旋律優美動聽,曲風獨特的流行歌曲。學情分析 《讓世界充滿愛》,對于一個14歲的孩子來說,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但是,他們在生活中對地震、水災之類的災難有一定的了解;《讓世界充滿愛》是本學期唯一一首弱起的作品,這是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并且這首歌的每個樂句句末都要保持四拍,這是很容易被學生忽視的。據以往的教學經歷,若是愛的情感基礎沒有好,很難唱出暖人心的《讓世界充滿愛》。設計理念 運用《音樂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以審美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引導學生從中體驗音樂的美,并且感悟愛、奉獻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目標制定 知識與能力 在聆聽,模唱等音樂活動中,學會用連貫柔和、飽滿堅定的聲音完整、準確地唱好《讓世界充滿愛》。過程與方法 運用對比聆聽、視頻欣賞等方法,引導學生用連貫的聲音營造愛的氛圍。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不同形式的樂曲欣賞,感悟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練習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2、通過歌聲體驗和感受愛。教學難點 1、準確把握歌曲的強起或弱起的進入。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體驗愛課前準備 鋼琴、多媒體、課件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運用 設計意圖(一)導入創設情景 1、播放的視頻。(要求:看完后談談你看到、聽到的內容。)2、教師補充:小提琴在低聲區低沉而哀怨的演奏,仿佛在訴說著人們的不幸。那我們能為這些不幸的人們做些什么呢?3、師:對,我們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奉獻一點自己的愛心,讓世界充滿愛,讓水深火熱中的人們不再感到孤單。有一首歌能唱出我們的此刻心聲,《讓世界充滿愛》(展示主題) 看視頻,回答問題在老師的步步追問下學生回答問題。 用會聲會影制作一段有關災難的視頻。 將災難的圖片制作成視頻并輔以哀怨的小提琴曲,直接沖擊學生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吸引學生注意力,呼喚出內心的愛,為后面有感情的演唱做好鋪墊。(二)學唱歌曲《讓世界充滿愛》(三)欣賞《奉獻》 1、介紹:郭峰是一名全能的音樂人,《讓世界充滿愛》是他在1986年為世界和平年而創作的通俗歌曲。作品生動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真理: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相互理解,相互關愛,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2、播放《讓世界充滿愛》學生欣賞要求思考:歌曲演唱的主題是什么?是用怎樣的聲音唱的?3、跟鋼琴學唱A部分 1)師范唱。 問:老師唱了幾句?每一句的歌聲與琴聲是同時還是先后出現的?每一句的句末老師又是如何唱的?2)分句學唱3)完整連接唱。4)根據上次演唱提出建議和要求,再次演唱。B部分1)直接接最后一個音,師范唱。2)問:部分旋律有什么特點?節奏與A部分有什么不同?師唱歌譜提示:重復 強起3)齊唱B部分,師及時評價,提出更高要求。4)再次演唱。A'部分1)直接接最后一個音,師范唱問:這部分有什么特點?2)齊唱A'部分,師評價4、師生合作演唱。過渡:讓世界充滿愛,離不開彼此的付出和奉獻。下面我們一起欣賞由臺灣歌手蘇芮帶來的《奉獻》。1、聽蘇芮版的演唱選段2、師:這首《奉獻》以自問的方式提出一個問題:我拿什么奉獻給自己的愛人,朋友,小孩,爹娘,節奏生動徐緩,旋律起伏跌宕。3、①接下來,我們再聽聽這首歌的另一種版本選段,請同學比較:與第一個版本的有什么不同?(播放第一段)老師補充:蘇芮版:歌聲純樸自然,并通過歌詞表達深厚的情感。器樂演奏版:用鋼琴和小提琴的配合演奏使曲調更加委婉、纏綿②聆聽第二段,思考:聽到了哪些聲音?師:小提琴與大提琴呼應,兩聲部的人聲演唱相互交織,使樂曲和聲豐滿悅耳,富有層次性,就像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一樣相互交織在一起。 4、完整欣賞器樂演奏版,并要求學生模仿你聽到的樂器的演奏動作。5、對同學欣賞過程中演奏動作的模仿做出評價,并補充弦樂四重奏概念。 學生欣賞《讓世界充滿愛》并回答問題。學生聆聽并回答問題。(4歌樂句,琴聲先出現,句末是保持4拍)學生分句學唱。學生聆聽并回答問題。學生學唱。學生齊唱B部分。再次齊唱B部分學生齊唱A'部分師唱A,學生唱B、A'請學生談談不同。學生仔細聆聽器樂演奏版,并聽辨樂器音色。學生模仿聽到的樂器的演奏動作。 運用優質的音頻吸引學生仔細聆聽運用音頻軟件cooledit剪截人聲演唱版《奉獻》與器樂演奏版作比較。 老師的范唱讓學生能再次讓學生體會到這首歌需要用優美連貫的聲音來演唱。并且有了具體的聲音模仿目標。一個問題“每一句的歌聲與琴聲是同時還是先后出現的?”就輕松解決了A部分弱起這一難點。采用比較聆聽的方法用問題吸引的學生思考,從而解決B部分的難點。每一遍的演唱都只對學生提一個要求,并唱完后及時的作出鼓勵性的評價,激勵學生的演唱積極性。師生的合作演唱將本課愛的氛圍推入高潮。在集中了二十幾分鐘的演唱之后,學生開始有演唱疲勞了,這時欣賞耳熟能詳的蘇芮的《奉獻》,又將吸引學生新的注意。緊緊圍繞新課標的審美目標,采用對比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從中體會不同形式音樂的各自的美,限次突出了本課的主題愛。情感的表達在之前的活動中采用歌聲來表達,現在采用演奏動作的模仿,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學生更加樂于參與。(四)小結 《奉獻》這首80年代流行的經典老歌,現在聽來還是那樣娓娓動人,感人至深。我們不難發現:只要是優秀的作品,總能經久不衰;愛這一主題,就像優秀的作品一樣,總能成為人類永恒的主題。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