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巴 魯 瓦(蘇少版六下第一單元)教學目標:1、能用活潑動感的情緒流暢的用非洲土著語言演唱歌曲《巴魯瓦》2、通過口風琴輔助歌曲教學,感受非洲音樂簡短短小的旋律和美妙的和聲效果3、了解非洲傳統樂器,并能嘗試著用木琴、沙錘、卡巴薩等與現代樂器口風琴相融合,載歌載舞表現歌曲教學重難點:1、初步感受非洲音樂古樸短小自然的旋律特點和豐富的傳統樂器2、歌曲3、4樂句的不規則換氣3、口風琴擴指的運用教具準備:鋼琴、口風琴、高中低音木琴、卡巴撒、卡林巴、沙球、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齊奏《吹號》 組織教學1、師生交流:今天咱們進教室跟往常相比有什么不一樣?(老師用非洲鼓伴奏,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用口風琴演奏“吹號”進教室,聽到老師的歌聲響起,學生原地聲勢律動)2、學說非洲土著語:FUNGA ALAFIA ACHI ACHI(歡迎您到非洲來)師:聽清唱了什么嗎?那你們猜一猜今天咱們學習的內容和什么有關?(非洲音樂)3、師生交流對非洲的了解【設計意圖】課堂中利用形、聲、色、光等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實現了學生視聽感官的有機結合激發他們的情感,使其身臨其境,產生共鳴,促進學生更好的去理解音樂所要傳遞的信息和美感,也有效的將學生的情感帶入到音樂的世界中。二、巧借樂器 輔助教學1、教師范唱歌曲。第一遍唱歌譜、第二遍唱歌詞。思考:旋律是否熟悉?歌詞內容有什么?2、交流:旋律是之前我們學過的口風琴練習曲的旋律。這是一首非洲歌曲,也是練習口風琴的良好素材。3、完整視唱歌譜4、分句演奏歌曲5、解決吹奏難點,第3樂句和第4樂句的銜接。6、完整演奏樂曲。第3樂句請一個同學領奏。7.感受非洲音樂多聲部的特點:將四個樂句進行兩兩組合,用口風琴進行合奏,聆聽和聲效果。8.分聲部用口風琴進行卡農練習三、多元互動 學唱歌曲1、回憶所唱內容2、加入歌詞默唱3、出聲跟鋼琴演唱,解決咬字吐字難點。4、一半同學演奏、一半同學演唱。5、這首歌曲有什么特點,跟咱們的中國民歌相比。這首歌曲也代表了非洲音樂的普遍特點:非洲音樂的音域較窄,樂句比較短小,常作反復,很少聽到悠長的旋律線和豐富的裝飾音和各種變奏。經常可以看到兩聲部或多聲部結構的歌曲和器樂曲,即便從譜面上看是單聲部的歌曲,但是非洲人們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的時候也會自然的采用一領眾和或者分聲部等形式加以表現。6、范聽歌曲:錄音里的小朋友是怎樣合作演唱的。7、輪唱歌曲四、拓展欣賞 非洲樂器師:非洲人民在日常歌舞時的伴奏樂器有哪些呢?有鋼琴嗎?下面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非洲的傳統樂器1、欣賞南非世界杯視頻2、介紹馬林巴:(說著說著有蘋果手機的聲音)師:在這段視頻之前你們見過馬林巴嗎?聽過它的聲音嗎?(王謙手機聲音)誰的手機聲?你猜這個老師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手機?蘋果!演奏這段旋律的樂器就是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最鐘情的樂器——馬林巴!馬林巴誕生于遠古的非洲,圓潤綿長的迷人音色和寬廣的音域,使它不僅成為古印第安部落祈福的主要演奏樂器,更是現代音樂會的打擊樂之王。也被稱之為非洲木琴。3、介紹非洲鼓,最有名的非洲鼓是金貝鼓。他的名字來源的俗語在巴馬納語中正是:“將所有的人召集在一起“,強調大家的共同參與。4、卡林巴:卡林巴又被稱為拇指鋼琴,在不同的非洲國家,拇指鋼琴有不同的名字,例如 Kalimba “卡林巴” 是肯尼亞對這樂器的稱謂。拇指鋼琴是3000多年前,利用竹子,樹等材料制作并演奏的,從1000多年前開始使用金屬條【設計意圖】《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 時,還應以開闊的視野,體驗、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珍視人類文化遺產,以利于我們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這種新的課程理念必將引發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改變,引導學生以開放的心態,樹立國際視野觀與全球意識,去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五、琴歌合鳴 再現歌曲師:傳統非洲樂器與現代樂器和藝術表現手段的融合,真正體現音樂無國界。第一段:口風琴齊奏、非洲鼓伴奏。第二段部分口風琴伴奏,其余同學演唱,樂器伴奏。總結:感謝同學們今天的精彩表現,世界各地更多精彩的音樂傳奇在今后的音樂課堂上讓我們再去一一尋覓。【設計意圖】2011 版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形式才能得以實施。”也就是說,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到音樂實踐過程中,才能獲得音樂的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多感官聯覺,不僅能達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和諧,更在于它能打開兒童體驗音樂的通道,拓展表現音樂的廣闊領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