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3課時地球的內部(蘇教版)五年級上01教學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作業布置教學目標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0102通過閱讀、實驗,理解地球內部運動模式,解釋地殼緩慢移動的原因和結果。03設計模擬實驗,推測、解釋地殼運動的原因和表現;借助研討與交流,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科學觀念04體會探究地球樂趣及在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新知導入地球陸地表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海底表面有海溝、島嶼等。那么,地球內部有什么?新知導入為探索地球內部奧秘,1970年到1989年,蘇聯和美國幾乎在同一時間挖地球,蘇聯從陸地挖了12262米深,美國從海底挖了9583米深。新知導入到目前為止,人類鉆探地球的深度只有約12 千米。2018 年,我國以井深7018 米創下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的新紀錄。探究新知猜測地球內部你能從下面這些現象中推測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嗎?火山地震地熱探究新知猜測地球內部地球內部不是空的,溫度很高、壓力很大,存在炙熱的巖漿。火山噴發探究新知猜測地球內部地球內部是不穩定的,會運動和變化,巖層會承受很大壓力,所積聚的能量需要釋放。地震探究新知猜測地球內部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有一條河叫熱河。熱河的水冬天是熱的,因為它來自地下溫泉。下面,我們通過視頻觀察一下地熱現象。探究新知猜測地球內部地球內部有大量的熱能,可能比地表溫度高。地熱探究新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根據地質現象,我們推測地球內部有巖漿物質、高溫高壓、不穩定、會運動,有大量的熱能。科學家又是怎么說的?地球的內部結構像個熟雞蛋。蛋殼蛋白蛋黃探究新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約3400千米)地核(厚約2900千米)主要由各種巖石組成位于地殼和地核之間,是巖漿的發源地地球中心部分,溫度和壓力極高探究新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科學家探索地球先后采取哪些辦法?鉆探地球深度只有約12 千米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分三個不同圈層探究新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地震是人們直接感知到的地殼運動的反映。地殼為什么會運動?地幔和地核會進行水平運動和上下運動,而最外層的地殼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樣隨之運動起來。探究新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地殼運動是在長期地、緩慢地進行著,必須借助儀器長期觀測才能發覺。地震、火山噴發是人們直接能感知到的地殼運動。探究新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地球的基本面貌是怎么形成的?科學家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 :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探究新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探究新知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形成喜馬拉雅山脈和東非大裂谷,它們都是由于板塊的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我們通過模擬實驗觀察板塊的碰撞、分離和俯沖現象。探究新知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1)在有色淀粉中加入熱水,攪拌均勻后,用酒精燈加熱,持續攪拌至糊狀。(2)放入三四塊泡沫塊,繼續加熱,觀察泡沫塊的運動。實驗方法探究新知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觀察模擬實驗思考(1)淀粉糊、泡沫塊、酒精燈分別模擬什么?(2)泡沫塊的運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探究新知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形成探究新知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形成酒精燈——有色淀粉——泡沫塊——地球內部的熱量巖漿地球板塊探究新知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形成請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板塊的漂移與碰撞現象。從加熱點上方向四周移動在燒杯的邊緣相互碰撞、 擠壓、交錯探究新知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形成泡沫塊運動的力量來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板塊運動的力量來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自然現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的對流運動巖漿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的運動火山噴發、地震、海陸變遷、大陸漂移探究新知地殼運動導致海陸變化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高聳在歐亞大陸上,擁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峰。7000萬年以前,這里是什么呢?20 世紀 60 年代,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采集到魚龍、菊石類、雙殼類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菊石化石魚龍復原圖探究新知地殼運動導致海陸變化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菊石化石魚龍復原圖菊石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于泥盆紀至白堊紀。7000萬年以前,這里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探究新知地殼運動導致海陸變化觀察地球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比較今天地球與兩億年前有什么不同。兩億年前,地球大陸板塊是連接在一起的,現在則是相互分離開來的。探究新知地殼運動導致海陸變化大約2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統一的大陸,稱為泛大陸,后來泛大陸分裂并漂移,直至移到今天這個樣子。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在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1.研究地表變遷的重要證據是( )A.地層中的化石 B.猜測 C.做實驗2.科學家把地球內部分為三個不同的圈層,其中最厚的一層是( )A.地殼 B.地幔 C.地核3. 地球內部按由外到內的順序,分成了( )三個不同的圈層。A.地核、地幔、地殼 B.地殼、地幔、地核 C.地殼、地核、地幔4.地震和火山噴發都是因為( )引起的。A.地球外部運動 B.地球內部運動 C.月球運動課堂練習選擇題CCBB1.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實驗時,泡沫塊模擬地球板塊。( )2.地球內部的變化都是劇烈短暫的。( )3.地球內部越接近地核,溫度越高,壓力越小。( )4.人類鉆探地球深度已達12千米,穿過地殼,到達了地幔。( )5.地核是巖漿的發源地。( )課堂練習判斷題√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解釋地殼緩慢移動的原因和結果。作業布置查閱資料,了解更多海陸變遷的事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第3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地球的內部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深入前兩課本質層面,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和地殼運動模式,初步了解地殼運動會導致地表發生全球性或小范圍的海陸變遷,能初步從宏觀層面解釋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頻發的原因。 本課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地球內部結構與地殼運動。先讓學生根據地表火山噴發、地熱、地震中的物質和能量推測地球內部可能是怎樣的,再通過閱讀資料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學家對地球內部圈層運動模式作出的猜測。第二部分是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通過觀察進一步理解地殼運動時板塊之間或靠近或遠離、或擠壓或抬升的現象,意識到能量來自地殼下方處于對流運動狀態的巖漿。第三部分是認識地殼運動導致海陸變化,遵循從局部到整體的認知規律,先讓學生根據喜馬拉雅山上發現的菊石化石、魚龍化石推測喜馬拉雅山地區很久以前的情況,建立陸地和海洋會轉化的意識;再觀察地球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比較今天的地球與兩億年前的地球有什么不同,認識陸地的變化趨勢,從而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為今后繼續認識地表變遷理論打下基礎。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前幾節課已經學習了地球的表面特征和地殼運動,對地球結構和地殼運動有一定的基礎認識。但是對于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概念和地殼運動的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認知難度,需要通過生動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 科學思維:通過閱讀、實驗,理解地球內部運動模式,解釋地殼緩慢移動的原因和結果。 探究實踐:設計模擬實驗,推測、解釋地殼運動的原因和表現;借助研討與交流,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態度責任:體會探究地球樂趣及在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 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推測、解釋地殼運動的原因和表現。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表現程度自評互評師評☆☆☆☆☆☆閱讀資料,認識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以及地球內部各圈層的運動。 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能基本能不能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進一步理解地殼運動的模式。能解釋地殼緩慢移動的原因和結果。能基本能不能推測喜馬拉雅山的過去,認識地表2億年以來的變化趨勢。能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能基本能不能學習收獲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名稱:故事導入,揭示主題教師活動1 地球陸地表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海底表面有海溝、島嶼等。那么,地球內部有什么? 為探索地球內部奧秘,1970年到1989年,蘇聯和美國幾乎在同一時間挖地球,蘇聯從陸地挖了12262米深,美國從海底挖了9583米深。 播放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挖地球停止。 到目前為止,人類鉆探地球的深度只有約12 千米。2018 年,我國以井深7018 米創下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的新紀錄。學生活動1 思考 觀看視頻交流 活動意圖說明:增加神秘感,激發求知欲望,知道人們對地球的探索腳步從沒有停止。環節二:猜測地球內部教師活動2 你能從下面這些現象中推測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嗎? 出示圖片現象:火山、地震和地熱 教師講解: (1)根據火山噴發推測地球內部不是空的,溫度很高、壓力很大,存在炙熱的巖漿。 (2)根據地震推測地球內部是不穩定的,會運動和變化,巖層會承受很大壓力,所積聚的能量需要釋放。 (3)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有一條河叫熱河。熱河的水冬天是熱的,因為它來自地下溫泉。下面,我們通過視頻觀察一下地熱現象。(播放視頻) 所以,我們根據地熱推測地球內部有大量的熱能,可能比地表溫度高。學生活動2 交流 觀察視頻,了解地熱現象 活動意圖說明:此活動培養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的能力,為下一步了解科學研究成果設置懸念。環節三: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教師活動3 1.根據地質現象,我們推測地球內部有巖漿物質、高溫高壓、不穩定、會運動,有大量的熱能。科學家又是怎么說的? 教師重點講解地球圈層結構特點: (1)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主要由各種巖石組成。 (2)地核(厚約2900千米),地球中心部分,溫度和壓力極高。 (3)地幔(厚約3400千米),位于地殼和地核之間,是巖漿的發源地。 2.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資料,回答: (1)科學家探索地球先后采取哪些辦法? (2)地震是人們直接感知到的地殼運動的反映。地殼為什么會運動? (3)地殼運動是在長期地、緩慢地進行著,必須借助儀器長期觀測才能發覺。地震、火山噴發是人們直接能感知到的地殼運動。地球的基本面貌是怎么形成的? 教師講解: 科學家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學生活動3 回答:地球的內部結構像個熟雞蛋(蛋殼、蛋白、蛋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回答:(1)鉆探地球,深度只有約12 千米;(2)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分三個不同圈層 回答:地幔和地核會進行水平運動和上下運動,而最外層的地殼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樣隨之運動起來。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資料閱讀,認識到人們對于地球內部的猜想和探索從未停止過。環節四: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教師活動4 喜馬拉雅山脈和東非大裂谷,它們都是由于板塊的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我們通過模擬實驗觀察板塊的碰撞、分離和俯沖現象。 1.講解實驗方法 (1)在有色淀粉中加入熱水,攪拌均勻后,用酒精燈加熱,持續攪拌至糊狀。 (2)放入三四塊泡沫塊,繼續加熱,觀察泡沫塊的運動。 2. 觀察模擬實驗思考: (1)淀粉糊、泡沫塊、酒精燈分別模擬什么? (2)泡沫塊的運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播放視頻。 3. 請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板塊的漂移與碰撞現象。指導學生做“活動手冊”。 4.分析交流: 泡沫塊運動的力量來自______________ 地球板塊運動的力量來自____________ 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自然現象有________學生活動4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交流: 酒精燈——地球內部的熱量 有色淀粉——巖漿 泡沫塊——地球板塊 做“活動手冊”并交流: 開始,從加熱點上方向四周移動;后來,在燒杯的邊緣相互碰撞、 擠壓、交錯。 回答: 水的對流運動 巖漿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的運動 火山噴發、地震、海陸變遷、大陸漂移活動意圖說明:幫助學生建立地殼運動能量來自地殼下處于對流運動狀態的巖漿意識。環節五:認識地殼運動導致的海陸變化教師活動5 1.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高聳在歐亞大陸上,擁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峰。7000萬年以前,這里是什么呢? 20 世紀 60 年代,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采集到魚龍、菊石類、雙殼類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菊石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于泥盆紀至白堊紀。 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 2.觀察地球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比較今天地球與兩億年前有什么不同。 3. 大約2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統一的大陸,稱為泛大陸,后來泛大陸分裂并漂移,直至移到今天這個樣子。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在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學生活動5 回答:7000萬年以前,這里是一片汪洋的大海。 回答:兩億年前,地球大陸板塊是連接在一起的,現在則是相互分離開來的。活動意圖說明:學生根據喜馬拉雅山脈的化石推測這一帶過去的樣子,能讓他們知道海陸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局部地區會發生轉換。讓學生觀察地球大陸逐漸分離的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知道全球性大陸漂移,能促進學生應用上面所學到的地殼運動知識來解釋海陸變換、大陸漂移現象。7.板書設計 地球內部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一、選擇題 1.研究地表變遷的重要證據是( ) A.地層中的化石 B.猜測 C.做實驗 2.科學家把地球內部分為三個不同的圈層,其中最厚的一層是( )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3. 地球內部按由外到內的順序,分成了( )三個不同的圈層。 A.地核、地幔、地殼 B.地殼、地幔、地核 C.地殼、地核、地幔 4.地震和火山噴發都是因為( )引起的。 A.地球外部運動 B.地球內部運動 C.月球運動 二、判斷題 1.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實驗時,泡沫塊模擬地球板塊。( ) 2.地球內部的變化都是劇烈短暫的。( ) 3.地球內部越接近地核,溫度越高,壓力越小。( ) 4.人類鉆探地球深度已達12千米,穿過地殼,到達了地幔。( ) 5.地核是巖漿的發源地。( ) 【參考答案】 一、1.C 2.C 3.B 4.B 二、(1)√ (2) (3) (4) (5) 9.教學反思與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在模擬實驗環節,要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在教學反思中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加深對地殼運動原因的理解。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讓他們通過實驗和案例分析,認識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從而理解地球內部熱傳導性能的差異。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單元基本信息單元主題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課標要求 一、核心概念 地球系統 二、學習內容 10.2水循環 ②知道水在改變地表形態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0.4地球內部圈層和地殼運動 ④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構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學價值;知道火山噴發和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集中釋放產生的自然現象。 三、學業要求 1.知道水在改變地表形態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知道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能解釋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了解構成地殼的主要巖石類型,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4.能通過制作實物模型,模擬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 5.能在好奇心驅使下,表現出對未知現象的探究興趣。 6.具有用證據支持觀點的意識。單元課時設計 4課時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主題名稱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單元設計意圖 1.本單元主題的提出 本單元主要以學生的探索入手,從地表的探秘和一系列的模擬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地球表面常見的地形及其變化的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以及地球內部圈層結構與物質組成。學生將設計制作地形模型來表現地形特征,將從多個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借助模擬實驗進一步感受地震、火山噴發、板塊運動和巖石自然破碎的發展模式,初步了解他們的成因,將感受地震和火山的巨大危害,了解地震和火山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的嚴重破壞,能夠有效地學習科學避震的一些基本方法。在認識地球內部巖漿活動,板塊運動以及風化侵蝕沉積作用的基礎上,將地球內外因素綜合起來認識巖石的三大成因。本單元內容趣味性強可操作性強,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 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 (1)本單元通過觀察、實驗、閱讀、交流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 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地球系統”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內容,明確該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關系和作用。 4.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及邏輯關系 本單元側重認識地球的構造和地殼變化原因,由《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內部》《地表雕刻師》四課組成,按照從結果到原因、先現象后本質、由具體到宏觀的邏輯順序展開,從觀察描述地形、認識地質災難延伸到理解導致地貌改變的內部和外部原因,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第一課《地球的表面》引導學生觀察描述地球表面五種常見地形的特征,運用身邊材料制作模型,表征兩種地形。第二課《火山和地震》聚焦兩種極具破壞力的地質災害。學生將通過閱讀和交流認識火山噴發和地震的現象、發展過程與危害,借助模擬實驗初步了解火山與地震的成因,學習避震逃生的基本常識。第三課《地球的內部》則指向地球內部構造和地殼運動,先向學生介紹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與認識結果,再通過模擬實驗和閱讀資料初步認識地球內部物質與能量運動而導致地表持續變遷。第四課《地表雕刻師》將幫助學生發現緩慢改變地球表面的外部力量,如風、流水、溫度變化等,并綜合地球內部因素的作用揭示巖石三大成因,滲透巖石循環的觀念。主題學情分析 基礎知識:學生在一年級下冊《石頭與泥土》學習中已經了解到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二年級上冊《用力以后》也有一定的知識補充,在四年級相關單元學生已經知道地球表面覆蓋著巖石,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 能力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五年級學生對事物的探究更加細致有序。但是對于知識點的具體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生活經驗:小學生對諸如溫泉、火山噴發、地震、地表變遷等不同尋常的地質現象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夠正確地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地質災害和做到相應的防護措施,但是對火山噴發和地震的過程、巖石風化方式、巖石成因的認識是片面的、模糊的。開放性學習環境 1.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2.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3.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 1.知道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2.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 3.說出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 4.了解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對人類影響,知道抗震防災基本常識。 科學思維: 通過觀察、實驗、閱讀、交流等活動,能使用科學語言描述地表陸地形態、地球內部圈層以及巖石成因。 探究實踐: 1.設計制作地形模型來表現地形特征。 2.用模擬實驗解釋地震、火山噴發的成因是地殼運動。 3.舉例說明水、溫度、風等自然力量會塑造地表形態。 態度責任: 能在好奇心驅使下,表現出對未知現象的探究興趣;具有用證據支持觀點的意識。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視頻導入,揭示主題 播放太空看地球視頻,提出問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對地球探究欲望,同時也了解學生對地表的已有認知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任務2 名稱:認識地球表面特點 先讓學生觀察和觸摸政區地球儀、地形地球儀,感受地勢高低和地表起伏,對地球表面有一個宏觀認識;再借助閱讀活動帶領學生認識不同的陸地地形,熟悉地形名稱,借助示意圖建立起這些地形的表象。 設計意圖:旨在幫助學生初步體會地球地形的多樣性。任務3 名稱:描述地形特點 出示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圖片,幫助學生感受真實地形的樣貌。從地勢高低和地面起伏大小方面引導學生來描述它們各自的特點。同時拓展更多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認識海溝、島嶼、高原等地形特點。 設計意圖:意在幫助學生掌握描述各種地形主要特點的科學語言,形成識別各種地形的背景知識。任務4 名稱:制作地形立體模型 借助實驗視頻對學生進行詳細地指導,預留充足時間給學生設計制作立體地形模型。盡量各組不要重復,盡可能多地呈現不同類型的地形。 設計意圖:旨在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特點,學會使用常見材料表征地形特征。第2課時 任務5 名稱:復習導入,揭示主題 復習地表形態,引導學生對各種地形成因思考,進而導入課堂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新舊知識銜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任務6 名稱:火山噴發與危害 出示圖片,播放視頻,引導學生梳理火山噴發過程,交流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交流火山噴發過程、噴發后現象,能調動他們的前概念和學習主動性,幫助他們梳理火山噴發過程、噴發后給人類造成的損失和可能的益處。任務7 名稱:模擬火山噴發 借助土豆泥和番茄醬模擬火山噴發,觀察火山噴發的過程和現象。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火山噴發的實驗,學生能進一步認識火山基本構造,深化對火山噴發過程和現象的認識。任務8 名稱:地震形成與危害 綜合運用視頻、照片和語言文字等素材,實現多感官認識地震危害。 設計意圖:旨在幫助學生形成關于地震的基本認識。任務9 名稱: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形成 用擠壓多層海綿、掰斷木片、用力擠壓緊挨在一起的泡沫板等方法,模擬“地層”褶皺, “巖層”斷裂, “地球板塊”的錯動和抬升。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活動能有效幫助學生體驗引起巖層形變、斷裂和錯動的原因,形象又直觀。任務10 名稱:科學避震逃生方法 引導學生在讀懂口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挖掘文字背后的道理。補充避震、逃生與自救的視頻,進一步呈現和解讀正確的避震、逃生措施,與口訣相呼應。引導學生辨析一些避震和逃生行為是否科學合理。 設計意圖:讓學生很快熟悉正確避震逃生的方法,避免錯誤的做法,學會保護自己。第3課時 任務11 名稱:故事導入,揭示主題 講述蘇聯、美國、中國挖地球的經歷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增加神秘感,激發求知欲望,知道人們對地球的探索腳步從沒有停止。任務12 名稱:猜測地球內部 出示火山噴發和地震圖片,引發學生考形成的原因,直奔地球內部運動。 設計意圖:此活動培養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的能力,為下一步了解科學研究成果設置懸念。任務13 名稱: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 通過閱讀資料“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學家對地球內部圈層運動模式作出的猜測。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閱讀,認識到人們對于地球內部的猜想和探索從未停止過。任務14 名稱: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 用泡沫塊和液體的運動,模擬地殼運動時板塊之間或靠近或遠離或擠壓或抬升的現象。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建立地殼運動的能量來自地殼下方處于對流運動狀態的巖漿的意識。任務15 名稱:地殼運動導致海陸變化 先欣賞喜馬拉雅山脈雄偉壯觀的景色和巍峨的氣勢;再介紹古生物學家發現這一帶生物化石的種類、生活環境和生活年代,引導學生作出推測——這一帶原來是汪洋大海;然后出示科學家的研究結論來證實學生所作推測;最后引導學生試著運用地殼運動學說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海陸變化。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喜馬拉雅山脈的化石推測這一帶過去的樣子,能讓他們知道海陸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局部地區會發生轉換。讓學生觀察地球大陸逐漸分離的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知道全球性大陸漂移,能促進學生應用上面所學到的地殼運動知識來解釋海陸變換、大陸漂移現象。第4課時 任務16 名稱:解釋現象,導入主題 出示來自地球外部力量造成的地表現象的圖片,列舉生活中的自然現象,試圖讓學生用生活經驗去解釋,總結并比較改變地表的因素。 設計意圖:從圖片、現象入手,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知道改變地表力量的因素,能比較兩種力量造成地表變化的異同點。任務17 名稱:探究外部自然力量作用 設計模擬實驗,探究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風對地貌的影響;分析典型的地表緩慢變化現象,將模擬實驗現象在自然界中還原,識別改變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解釋其工作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和研討活動,進一步理解溫度、風等改變地形地貌的過程和方式,提升概念水平、分析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任務18 名稱:模擬變質巖成因,初步認識三類巖石 提供圖片、視頻、模擬實驗等不同途徑等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識別、了解三大類巖石的成因。 設計意圖:學習這部分內容,能促進學生將本單元學習內容結構化,為今后進一步系統學習打下基礎。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評價內容 第1課時:地球的表面 1.摸兩種地球儀,初步認識地表表現形式、陸地形態。 2.觀察地形圖片,學會描述地形的地勢和起伏特征。 3.制作立體地形模型,學會用常見材料表征地形特征。 第2課時:火山和地震 1.交流并閱讀火山噴發前后現象,認識火山噴發的危害。 2.模擬火山噴發,形成噴發物質和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意識。 3.閱讀課文,初步認識地震的危害和成因。 4.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的形成,認識地震成因。 5.閱讀地震逃生口訣和資料卡,學會避震自救的方法。 第3課時:地球的內部 1.閱讀資料,認識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以及地球內部各圈層的運動。 2.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進一步理解地殼運動的模式。 3.推測喜馬拉雅山的過去,認識地表2億年以來的變化趨勢。 第4課時:地表雕刻師 1.閱讀圖文,初步認識一些地球外部力量會改變地表形態。 2.模擬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風對地表的影響,認識溫度、風、水等外部力量會改變地表形態。 3.閱讀資料,模擬變質巖的形成,綜合內外因素認識巖石三大成因。評價指標 第1課時:地球的表面 1知道地表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種地形。(科學觀念) 2.能整體描述地表特征,能識別常見的陸地地形;能細致觀察各種地形,學會描述地形主要特征。(科學思維) 3.能制作立體地形模型,學會運用常見材料表現地形特征。(探究實踐) 4. 意識到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人類的寶貴自然遺產。(態度責任) 第2課時:火山和地震 1.了解火山噴發和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壞能力和成因。(科學觀念) 2.通過觀察、比較和閱讀,學會描述火山噴發、地震的主要表現和 危害。(科學思維) 3.設計模擬火山噴發、地震實驗,意識到火山噴發和地震的力量來自地球內部。(探究實踐) 4.通過閱讀與研討,初步了解科學避震的基本方法。(態度責任) 第3課時:地球的內部 1.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科學觀念) 2.通過閱讀、模擬實驗,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模式,能解釋地殼緩慢移動的原因和結果。(科學思維) 3.設計模擬實驗,推測、解釋地殼運動的原因和表現;借助研討與交流,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探究實踐) 4.體會探究地球樂趣及在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態度責任) 第4課時:地表雕刻師 1.能舉例說明水、風等力量在地表演變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科學觀念) 2.通過模擬外部自然力量改變地表的過程,大致說明作用方式和結果。(科學思維) 3.能從模擬實驗中學習、理解作用方式,說明三類巖石成因。(探究實踐) 4.在進行多人合作時,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態度責任)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五、單元作業設計一、選一選,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 1.在一個星期二的下午,同學們正在上課。突然感覺到了震動,連屋頂的燈也在不停地搖晃著,這可能是發生了( )。 A.地震 B.火災 C.洪水 2.都說人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在大自然里“水滴石穿”主要是( )的作用形成的。 A.搬運 B.風 C.流水 3.發生地震時,正確的做法是( )。 A.立即乘坐電梯,跑到空曠的地方 B.站在陽臺上,大聲向路人求救 C.保持冷靜,如在室內護好頭部,選擇三角地方躲避 4.下列現象由火山噴發引起的是( )。 A.房屋倒塌 B.水壩開裂 C.海嘯 5. 地勢低、起伏較小、地面平坦、視野開闊屬于( ) A.丘陵 B.平原 C.盆地 6.研究地表變遷的重要證據是( ) A.地層中的化石 B.猜測 C.做實驗 7.在變質巖形成過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 ) A.地表溫度、風、水等的作用 B.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作用 C.地球重力的作用 8.( )常會造成地面隆起、陷落或出現裂縫,還會導致河流移位等。 A.火山噴發 B.地震 C.海嘯 9.下列表述中屬于盆地地形特點的是( ) A.坡度陡,溝谷幽深 B.地勢低,地面平坦,起伏較小,視野開闊 C.周圍地勢高,中間地勢低 10. 科學家把地球內部按由外到內的順序,分成了( )三個不同的圈層。 A.地核、地幔、地殼 B.地殼、地幔、地核 C.地殼、地核、地幔 【參考答案】 1.A 2.C 3. C 4.C 5.B 6.A 7.B 8.A 9.C 10.B二、辨一辨,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實驗時,泡沫塊模擬地球板塊。( ) 2.科學家根據地形地貌等現象,能推測出地球內部的情況。( ) 3.人類鉆探地球深度已達12千米,穿過地殼,到達了地幔。( ) 4.觀察地球大陸板塊示意圖,發現今天的地球和兩億年前完全相同。( ) 5.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陸地的五種基本形態。( ) 6.巖石女王頭像主要是地表受到溫度的影響造成的。( ) 7.板塊碰撞和板塊分離均為板塊的運動。( ) 8.沙漠中沙丘形成的原因是風的搬運作用。( ) 9.海底不會發生地震。( ) 10.海底的地形和地球表面的地形不一樣,它是平整的。( ) 【參考答案】 1. √ 2. 3. 4. 5. √ 6. 7. √ 8. √ 9. 10. 三、連一連,將下列地形地貌與導致其形成的自然力量連起來。 雪山腳下斗狀洼地 風 沙漠戈壁 河流 南海石柱 冰川 黃河兩岸不斷變寬 海浪 【參考答案】 四、簡答題 1.為什么說火山噴發和地震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請結合所學知識,作簡要解答。 2.都說不能拿雞蛋去碰石頭,這說明石頭是堅硬無比的,可為什么一些巨大的巖石最后會變成細小的沙子和泥土? 【參考答案】 1.火山噴發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它會掩埋城市和鄉村、污染空氣,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地震也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它會使房屋倒塌、道路毀壞,嚴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還會引發海嘯。 2.風化侵蝕造成的。 五、實驗題 如圖是某校科學興趣小組模擬火山噴發的裝置。 1.錐形瓶和陶泥模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錐形瓶中加入適量的番茄醬,番茄醬模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軟木塞上插入玻璃管,玻璃管模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錐形瓶放到三腳架上,點燃酒精燈,此時,酒精燈模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認為哪些實驗現象預示著“火山”將要噴發 (寫出三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山體 2.巖漿 3.火山通道 4.地球內部巨大的能量 5.(1)玻璃管上面的超輕黏土被頂起來 (2)有白氣冒出來 (3)瓶內番茄醬產生氣泡并上升六、單元教學結構圖常見地形 地球外部力量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地球內部運動 火山地震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實施后填寫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3.11《地球的內部》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3.11《地球的內部》課時課件.pptx 【大單元整體教學】第三單元《地球的表面和內部》整體設計.docx 地熱.mp4 挖地球為什么停止.mp4 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