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一單元: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單元: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完成開天辟地的救國大業實現改天換地的興國大業第三單元: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創造翻天覆地的富國大業第四單元: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啟驚天動地的強國大業構建知識網絡新時代的科學內涵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內涵意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當代任務)主體力量:人民群眾(3個一以貫之)本框內容結構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第四課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一)新時代的科學內涵行業PPT模板http:///hangye/194919561978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012十八大19191840一、新時代的科學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脈絡人民期待國際地位①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⑤是我國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奮斗目標歷史使命②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③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一、新時代的科學內涵1.新時代的科學內涵:對中華民族來說: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一、新時代的科學內涵2.進入新時代的意義:歷史意義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二戰后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②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2.進入新時代的意義:一、新時代的科學內涵政治意義③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一、新時代的科學內涵2.進入新時代的意義:世界意義進入新時代的意義(三個意味著):①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歷史意義)②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政治意義)③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世界意義)一、新時代的科學內涵知識小結:(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時代的發展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量變中蘊含和孕育著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同時又開啟新的量變。回顧黨領導人民的奮斗歷程,革命也好,建設也好,改革也好,都經歷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不同發展階段。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們黨科學把握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的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考量,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代共同進步的先進性本色,體現了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的高度自覺和高度自信。專家點評思考:如何從量變與質變的角度理解新時代與民族復興的關系?黨的八大認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56年1981年2017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認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人世間的美好夢想,都是通過勞動實現的;生命里的一切輝煌,都是通過勞動鑄就的。今天,我們國家所取得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廣大勞動人民用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換來的,中國人民用實干精神創造了今天的輝煌。1.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原因(為什么)①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社會生活方面②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根本原因)社會生產方面③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主要制約因素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小組研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含哪兩層含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任務是什么?請說出理由。相關鏈接P45提示: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指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在這個階段,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決定一個國家處于社會主義的哪個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決定初級階段的唯一條件,還應該同社會總體發展水平聯系起來看。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比如,發展質量 和效益還不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城鄉區域發展和收人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我國仍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3.理解“變”與“不變”主要矛盾變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一個變了兩個不變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三)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1.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的原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堅持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無比崇高的事業,需要 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斗;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 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三、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 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繼續書寫歷史新篇章。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人2.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新時代的科學內涵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內涵意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當代任務)主體力量:人民群眾(3個一以貫之)知識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基本路線“變”與“不變”1.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的行動有目共睹:已向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16億劑疫苗,2021年全年對外提供超過20億劑;同30個國家一道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伙伴關系倡議……這反映了( )A.我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要求他國復制中國道路B.我國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承擔現代化強國的責任C.科學社會主義煥發生機,我國人民已經實現了共同富裕D.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D課堂練習2.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下列解決這一矛盾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①更好物質生活的需要——堅持創新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②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堅持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等教育③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的需要——嚴懲涉槍涉爆等違法犯罪分子④更優美環境的需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課堂練習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在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發取得的寶貴成果。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我們應該( )①在實踐中固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②一以貫之堅持和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行到底③牢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