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資料全套第一單元 知識點梳理1.《春》 朱自清一、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后改名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后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詩壇。他的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代表作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有《背影》《歐游雜記》《你我》,文藝論著有《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綠》《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⑧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處南宋 的 志南和尚《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二、文本研讀第一部分(1) 盼春(反復和擬人的修辭)第二部分(2-7) 繪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第三部分(8-10)贊春(三個比喻)2、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辭?開篇點題,總領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潑的感情基調。運用了反復和擬人的修辭,表現了對春天到來的急切盼望和喜悅之情。3、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偷偷地”“鉆”寫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不經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驚喜之感。這樣寫是無意識、無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感情。4、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六個動詞的連用,表現了人們在草地上的活動和感受,側面寫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5、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擬人。寫出了春花爭春比美、竟相開放、互不相讓的動態。6、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寫出了春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景象。7、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甜”從味覺上寫出了花的香味兒。想象,由實寫到虛寫,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實。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一句從側面襯托出春花的竟相開放,萬紫千紅,香味濃郁。其中,一個“鬧”字不僅寫出了聲音,也寫出了情態,可以使人聯想起蜜蜂嚶嚶嗡嗡,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忙碌著采蜜的情景。渲染百花爭春的氣氛,給人們呈現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畫面。9、‘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引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突出春風和煦的特點。“撫摸”一詞巧妙地表達了春風的溫暖和柔情。這是從觸覺的角度寫春風的柔和。10、“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比喻、擬人,寫出春雨的細、密、多的特點。“斜織”“薄煙”形象的寫出了輕盈、迷蒙的特點。渲染了春雨的輕柔、濕潤。11、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寫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點,“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發讀者的想象。12、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這三句將視線由植物轉到人,從白天寫到傍晚。動靜結合,有動景,有靜景。“靜默”一詞最妙,運用擬人修辭,烘托出春雨中安靜和平的氣氛,營造了一種妙不可言的意境。13、“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句俗語激勵人們抓緊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三、中心思想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描繪了大地春回、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通過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五幅主要圖畫,贊美春的活力帶給人以希望和力量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2.《濟南的冬天》老舍老舍,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北京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棄;予,我。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1、濟南的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從文中找詞語回答)溫晴(通過對比突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2、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文章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3、文章是怎樣描寫山的?①陽光朗照下的山——可愛②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③城外的遠山 ——淡雅4、文章是怎樣描寫水的?①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 ——暖②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綠③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清5、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運用一連串相關的擬人手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生動地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與贊美之情。6、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的狀況、情態,作者賦予了它們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著”,盡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寫得活靈活現。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7、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體現了作者的喜愛與贊美之情。8、本文是怎樣描寫小雪點染后的山的?先寫山的色彩。從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寫到山腰,一步步地細看,一筆筆精心描繪。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會兒白花”,它是銀白,“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再寫山的情態,“等到快回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那些小山太秀氣!”這樣,就寫出了小雪點染的山的“妙”處。不僅使讀者感受到小雪點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寫出了其內在美。9、本文是怎樣描寫濟南冬天的水色的?寫水,作者抓住一個"綠"字,著重寫了自己對濟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鮮明形象。作者描繪綠萍的綠,水藻的綠,水面柳影的綠,這其實都是寫水的綠,寫濟南冬天里綠的精神,綠的生命。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寫"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這實際上是把水藝術化了,感情化了。最后寫"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濟南冬景圖。寫出了這座有泉城之稱的濟南的特色。10、文章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全文,有什么作用?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是全文的結束語,抒發了作者對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的總的觀感。意思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的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余地。1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這篇寫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濟南地處北國而冬季氣候"溫晴"的特點,描繪了濟南的陽光、小雪、山山水水,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自然風光的摯愛深情。3.雨的四季劉湛秋一、作者 劉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當代詩人、作家、翻譯家、評論家。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為“當代抒情詩之王”。二、思考:1.文章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1)更有韻律美(2)文章寫的不單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四季的雨”:單純強調 “雨” ,顯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滿靈動,賦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點?春雨: 柔情而生機 夏雨: 熱烈而粗獷秋雨: 端莊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靜3.結合全文,談談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什么?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凈化。5.分析文章的語言特征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效果 ? 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剛剛從寒冬中蘇醒過來,樹干泛出黃青、嫩葉萌發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6.“春雨圖” 這段文字是如何寫春雨的?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 是間接描寫。這段文字實際上寫的是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確切的說,這應該是一幅“春雨初霽”圖,因為它展現的是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筆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上。7.作者說:“只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來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樣的呢?植物是僵硬的,顏色是昏黃的,空氣是干燥的,整個世界是寂靜的,然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來了,一切都變了。8.春雨圖中作者都描繪了哪些具體的景物?樹、水珠子、水霧、小草、空氣等 9.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在寫景上有許多亮點,你認為春雨圖中有哪些亮點?① 樹:“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如果把“特別明亮的”去掉,是否影響表達效果?——影響。“特別明亮的”生動形象地寫出樹木剛剛從寒冬中蘇醒過來,樹干泛出黃青、嫩葉萌發時的那種鮮活的生機。②花:把花苞滴下來的水珠子與少女的眼淚作比,說它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自然現象擁有了人的神態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嬌媚,那么那朵花呢?那個春雨浸潤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艷動人吧!③水霧:或濃或淡的水霧映射著雨后的陽光,更映射著雨后的美麗世界。④小草:誰聽過春草復蘇、萌發、成長的聲音?作者聽到了。這沙沙聲是真正熱愛大自然、珍視生命、細心于生活的人用心靈聽到的,這美麗的文字是作者用細膩的心寫出來的。⑤空氣:空氣本是無色無味的,平常到甚至讓人忽視。可是在作者筆下空氣卻在春雨過后透出果子一樣的芳甜,這正好可以和我們學過的一個句子互相詮釋“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三、小結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他的文字自然、親切、優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松道來,吸引著你跟著他的行文一走到底。四、回答問題:1.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是:對雨的愛戀或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2.請簡要概括文中描繪的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4分)春雨的特點:美麗、嬌媚 夏雨的特點:熱烈而粗獷秋雨的特點:端莊而沉思 冬雨的特點:自然而平靜3.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抓住春雨的特點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的?(3分)作者通過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態,運用不同的感官從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描繪了春雨美麗、嬌媚的特點。4.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現景物特征。請從第5段中摘錄一個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句子,并談談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3分)摘錄的句子是:也許,到冬天來臨,人們會討厭雨吧!但這時候,雨已經化妝了,它經常變成美麗的雪花,飄然蒞臨人間。表達作用是:寫出了春雨的美麗與嫵媚“ 飄然蒞臨人間”寫出了春雨降臨的動態美,表達出了作者對冬雨的喜愛之情。4.《古代詩歌四首》詩歌的分類,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① 古體詩(唐以前的詩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辭、樂府詩等;② 近體詩(唐以后的詩歌)包括律詩(五言侓詩、七言律詩)和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其中,律詩從上往下又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2、詩歌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3、詩歌按內容分(題材) :敘事詩 、寫景詩 、友情送別詩 、愛國懷鄉詩、詠物詩 、詠史懷古詩 、邊塞征戰詩 、山水田園詩等 。《觀滄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等軍事著作。其詩以慷慨悲壯、宏偉壯觀著稱。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詩篇。2、《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屬于實寫,描寫了海水和山島的景象,由遠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屬于想象的虛寫,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3、中心思想:這首寫景抒情詩,作者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展現了開闊的胸懷,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名句填空《觀滄海》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極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兩句表現草木欣欣向榮,生機無限。3、“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秋風蕭瑟,波浪滔天的雄偉壯觀的情景。4、“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見義,作者以奇特而豐富的想象創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日月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的寬廣胸懷和豪邁氣魄。這為千古名句。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2、背景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作者聞訊,寫了這首詩寄給他,表示慰問。4、譯文暮春時節,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主題: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自己遭遇的感傷情緒。6、賞析要點:●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古人論詩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李白詩中可為例的一句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詩中寫“楊花”“子規”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在前兩句的寫景中有什么特色?)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節的一種哀傷、惆悵氣氛,表達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1、請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從修辭和作者情感表達兩個角度作簡要賞析。本詩最后兩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抒發了作者對友人被貶遠行的憂慮關心之情。2、詩人為什么偏要寄愁心與明月?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間最為濃郁,由月的陰晴圓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歡離合。 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見月如見作者。3、“我寄愁心與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當面說,卻要“與明月”,又是為什么?答:因朋友王昌齡“左遷”(貶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邊,“聞”、“遙”可證。 《次北固山下》1、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人。2、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客路”點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于歲暮月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羆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游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壯麗畫面,寫出了詩人客游他鄉的羈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懷。《次北固山下》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在描繪長江景色。 2、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蘊含新事物孕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表達作者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名句——詩苑奇葩,艷麗千秋。)3、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見雁思親,表現了淡淡的思鄉愁緒。4、這首詩的首聯、頷聯、頸聯都是對偶句。5、你還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現鄉愁的詩句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6、站在江邊微風輕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靜,一葉白帆悠然地飄蕩在江面上,恰似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美景。《天凈沙·秋思》1、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后人把他和關漢卿、白樸、王實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 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2、題目解說:“天凈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里的思念。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內容。3、前兩句是寫景,末二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游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沉重的腳步與無限的愁悶。4、此曲描繪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1~3句:用九個景物構成一幅水墨畫,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悵之情。4~5句:用了夸張。表達游子漂泊在外思鄉的悲情,點明了文章的主旨。第二單元知識點梳理5、《秋天的懷念》一、文學常識 體裁:散文 ,選自《史鐵生作品集》。 作者:史鐵生,北京人,當代作家。代表作: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散文集《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1. 文章幾次寫到秋天? 答:文章兩次寫秋天,一次是在母親將去世前,一次在母親去世后多年。“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寫景.敘事.記人都與秋天有關。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寫照,具有象征性。 3. 為什么文章的題目叫《秋天的懷念》? 答:題目為“秋天的懷念“其主要寓意為秋天懷念同樣是在秋天去世的母親,也表明經過人生的秋天,母親牽掛的兒女都已經長大,懂得了怎樣面對生活的困境。“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樂觀生活。”4. 母親是個怎樣的人? 答:面對“我”的“暴怒無常”母親逆來順受,表現出極大的忍耐.理解和寬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詞語,形象地表現出母親的慈愛。 5. “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從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母親喜歡花,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可為了“我”,她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養花。 6. 在痛苦的彌留之際,母親心里只惦記著兒女。 7.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答:“撲”和“抓” 等詞語表現了母親反應很強烈,面對厭世自棄的“我”,母親極盡所能地勸撫.安慰“我”。“忍住哭聲”表現了母親的堅強和內心的沉重。 8. “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母親為什么要擋在窗前? “擋在窗前”是怕“我”觸景生情。“擋”擋住的不是落葉,是兒子郁悶煩躁的情緒。 9. “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時候”…….分析這句話。 答:“憔悴的臉”表明母親積勞成疾。“央求”寫出了母親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無常”的“我”也不由得為之感動。10. 課文最后一段為什么祥寫各種顏色的菊花“在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答: “在秋風中正開得爛漫“的菊花,象征了母親的品格:淡雅.高潔.深沉。同時也表明了“我”已經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會勇敢面對生活中的磨難。 “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從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母親覺得自己很粗心,對自己說的話很敏感,怕兒子傷心,周到保護兒子,照顧兒子情緒。 “我”和妹妹到北海看花的心情: 愧疚 懷念:懷念親愛的母親; 熱愛:對生活充滿希望:為自己的任性和無理感到懊悔;6、《散步》一、文學常識莫懷戚,1951年出生,男,漢族。筆名周平安、章大明。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作協副主席。重慶人。 其中篇小說《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著有《莫懷戚中短篇小說選》。 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中的“熬”換成“度過”?為什么? 答:(1)不行(2)因為“熬“在文中是”忍受“艱苦支持的意思,強調母親過冬不容易,而”度過“僅指時間上的過去,不能體現”忍受“。 2.“我“為什么一定要要母親去散步? 答:這一細節充分體現了“我”很會替母親著想,如果把母親一個人冷落在家,母親會孤獨寂寞,這兒寫出了母子間濃濃的親情。3.人物性格: “我”:孝順老人,不溺愛孩子; 妻子:賢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母親: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愛孫子; 兒子:懂事,聰明,活潑。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說說你對著句話的理解。 回答1:老人家和兒女,就是“我“和妻子的整個世界,他們吧照顧老人,呵護兒女這個重擔背負起來,用最認真的態度.最穩健的步伐走在這生命歷程中,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回答2:每個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幾代人組成的。中年人以他們強烈的責任感挑起了家庭的兩頭重擔,一個個家庭完整和諧.幸福美好,而整個世界也是有一個個家庭組成的,每個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個世界更和睦,人類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榮昌盛。7、《散文詩兩首》一、作者簡介 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被稱為詩圣。他的詩集有《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長篇小說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冰心,原名謝婉瑩。有散文集《寄小讀者》《往事》,詩集《繁星》《春水》。她的創作以宣揚“愛的哲學”著稱,而母愛就是“愛的哲學”的根本出發點。3《金色花》描寫了三次嬉戲: ①讓母親嗅到花香 ②投影到母親讀的書頁上 ③跳到母親面前變成孩子 4、《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這首散文詩是以一個活潑、調皮、可愛的孩子的口吻寫的。以“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進行想象,描繪了兒童與母親的三次嬉戲,表達了兒童對母親的愛和依戀,表現了家庭之愛以及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荷葉 母親》中“我”的情緒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煩悶----不適意----不寧的心緒散盡 6、當“我”注意到雨中的荷葉覆蓋紅蓮時,為什么“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因為“我”看到荷葉護蓮,就像堅強的母親對兒女深情的關愛和勇敢無畏的守護一樣。 文章第⑧段的在結構上的作用是 承上啟下。 8、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親比喻成荷葉,把“我”比喻成紅蓮,“心中的雨點”象征著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抒發了對偉大無私的母愛的贊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寫法) 9、《荷葉 母親》中心思想 這首散文詩借雨天里勇敢慈憐的荷葉隱蔽著紅蓮,聯想到母親對子女的呵護和關愛,歌頌了偉大的母愛。《世說新語》二則一、特殊用法的文言詞語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二)古今異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對子侄這一代晚輩的統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 2.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動詞。 今義:日期,名詞。 3.太丘舍去: 古義:離去、離開 今義:前往。 4.下車引之: 古義: 拉。 今義:引用。 5.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回頭。 今義:照顧或顧客。 1、“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點撥:融洽歡快輕松。 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 點撥:“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 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撒鹽”一喻只有物象而無意蘊。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 4、《陳太丘與友人期》一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也即文章的主旨。1、文中對謝道韞的評價如何? 點撥:聰明有才學。 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 點撥: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 點撥: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點撥: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5、通過文章對這兩個人的描寫,以及對這兩人之間發生的事情的記敘,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元方:明事理、懂禮儀;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禮貌 知錯能改 啟示: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6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還能寫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比喻詞嗎?能否再寫出幾句詠雪的詩句嗎? 詞:鵝毛、鴨絨、揚花、梨花、花絮、飛花,句:①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③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 ⑤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2)你還知道哪些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馬光砸缸 曹沖稱象 王冕四歲畫畫 曹植七歲做詩 甘羅十二歲做宰相 岳柱八歲指瑕第三單元 知識點梳理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說百草園里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為什么?“似乎”、“確鑿”兩個詞語連用在一起并不矛盾,這里實際上寫出了作者對百草園的深切懷戀。確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來看,百草園確實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為記憶中的百草園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遠,所以并不那么確實。“輕捷的叫天子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竄”有什么含義?既寫出了叫天子的機靈輕捷,又寫出了兒童內心的羨慕之情。2、第二段景物描寫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點,寫菜畦、桑葚突出它們的色彩;寫皂莢樹、木蓮的果實和何首烏的根突出它們的形狀;寫蟬、油蛉、蟋蟀突出它們的聲音;描寫覆盆子則突出其味道。3、寫景物有恰當的順序,本段也如此。根據選文內容填空。“不必說”“也不必說”是由低處到高處,由植物到動物,由靜景到動景;“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是由整體到局部,又由動物到植物。4、調動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寫景,加上恰當的用詞,能使文章生動、精彩。本段寫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寫景,請說說分別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的,至少舉一個例。味覺、聽覺、視覺、觸覺(舉例略)5、①“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油蛉、蟋蟀們的聲音悅耳。②“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換成“趴”,為什么?不能,“伏”體現了黃蜂肥胖的特點。③“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辭手法及作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覆盆子的形狀。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7、作者把百草園景物描寫得生機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表現“我”幼年時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書屋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封建教育束縛、阻礙少年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8、作者寫吃了像人形的何首烏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賦予百草園神話般的色彩,妙趣橫生9、文中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的句式,其目的是用這樣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紹,然后突出泥墻根一帶的景物。 10、課文詳寫了捕鳥的 時間 、 地點 、 工具 、 條件 、 方法 、收獲 。11、寫出捕鳥的一系列動詞,分析它們的表達作用。 掃、支、撒、系、牽、拉。生動傳神地再現了捕鳥的過程和方法。12、課文記敘“冬日雪地捕鳥”對表現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作者寫百草園冬天給愛玩的兒童帶來樂趣,再次暗點“樂園”,表現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13、課文第9段所用的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寫 ; 排比、擬人;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表達了對家人的埋怨,對百草園的眷戀,對去書塾的不情愿14、文中關于美女蛇的故事屬于那種記敘方法?有什么作用?插敘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色彩,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樂園的原因15、“冬天的百草園比較乏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欲揚先抑 先寫冬天的百草園的無味,用來反襯后文雪地捕鳥的樂趣16、描寫雪地捕鳥這段用了哪些動詞?有什么作用?掃開、露出、支起、撒、系、牽、看、走、拉、罩住一連串的動詞,清楚、準確、細致的描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同時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及對捕鳥的喜好17、作者連用三個“也許”來猜測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用猜測、疑問的語氣,表達了童年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舍的情感18、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方正、質樸、博學、嚴厲、和藹,并且有著開明的管理學生的方法,也應看到在他的頭腦中還存在著封建保守觀念19、作者描寫了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候的哪些是?拜孔子行禮、問先生“怪哉”蟲的問題、讀書習字對課、在書屋后面的小園子里做游戲、在課堂上畫繡像。10、《再塑生命的人》1、題目解說:“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本來在我的那個寂靜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不會有溫柔和同情。但在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 “我”體驗了愛,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了“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一詞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無比敬愛和感激之情。2、主題探究: 本文敘述了莎莉文老師教“我”識字、認識各種事物的過程,贊揚了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表達了“我”對莎莉文老師由衷的贊美和感激之情。11、《竊讀記》特色句(修辭手法、中心句、關聯詞語、體會標點符號的用法、重點句等)修辭手法:1、轉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放慢了腳步。(排比)2、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一條腿支撐著,有時又靠在書柜旁,以求暫時的休息。(雙重否定)3、當飯店飄來一陣陣菜香時,我已餓得饑腸轆轆,那時我不免要做白日夢:如果口袋里有錢該多好!去吃一碗熱熱的面條,回到這里時,已經有人給擺上了一張沙發,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著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一條腿支撐著,有時又靠在書柜旁,以求暫時的休息。(對比)4、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書放回書架。(想象)7、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引用)8、進來看書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我這樣常常光顧而從不購買的,恐怕沒有。(轉折)9、但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因果倒裝)10、我喜歡到顧客多的書店,因為那樣不會被人注意。(因果倒裝)11、最令人開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傾盤大雨我越高興,因為那時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呆下去。(因果倒裝)標點符號的用法:1、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么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里?左邊第三排,不錯……”(省略號:表示列舉的省略)2、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破折號:表示解釋、補充 )心理活動:1、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么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里?左邊第三排,不錯……”2、但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再昨天的地方了。3、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4、最令人開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傾盤大雨我越高興,因為那時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呆下去。其實,我的心里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1、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惡狼,貪婪地讀著。我的理解:這句話以一個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滿懷讀書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饑餓的狼,一頁頁貪婪地閱讀猶如惡狼進食。寫出了“我”強烈的求知欲,對讀書的渴望。2、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我的理解: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竊讀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我”渴望讀書,而又無力購買,因此只好“竊讀”。但所謂“竊”,也無非只是只讀不買。“我”在閱讀中感受著書籍所帶來的智慧與快樂,卻時刻害怕被店員或老板發現受到訓斥和驅趕,這種書中世界的吸引與沉迷,形成一種復雜的、難以言說的感受,正是竊讀的滋味。3、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里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我的理解:這句話通過對發愁的表情和快樂的內心對比描寫,趣味盎然地寫出“我”為雨天能夠有個充足的理由讀書而高興無比,更加表現出了“我”對讀書的喜愛。4、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書放回書架。我的理解:這句通過一個動作描寫,寫出了此時的“我”盡管是腿酸腳麻、饑腸轆轆,卻在兩個多鐘頭的飽讀之后有一種滿足感、充實感。這種竊讀猶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獲了知識與智慧。5、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我的理解:“吃飯長大”指的是身體的物質需求,“讀書長大”則是指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成長。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知識與智慧不斷增長的人,才是健康成長的人。寫作結構(寫作順序、 文體的特點、段落劃分等)1、本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同時還插入兩個場景描寫。2、段落劃分:(1)第1自然段:運用了對比的寫法,描寫放學后作者急匆匆地趕往書店,突出了書對自己的巨大吸引力。(2)第2-9自然段:以時間為序,生動細膩地描寫了竊讀的真實情景,揭示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3)第10自然段:作者晚上離開書店時的心情以及借用國文老師鼓勵的話進行自勉。3、自語式獨白是心理描寫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通過主人公的內心獨白,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和情感。4、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主要內容 本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于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12、《論語》十二章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事情是不是竭盡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講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有所成就,四十歲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歲時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能順從自己的意愿卻不越過法度。”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譯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譯文: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 譯文:孔子說:“知道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卻也不可以奪去他的志氣。”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第四單元知識點梳理13、《紀念白求恩》1.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軍事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2相關背景白求恩,全名諾爾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3主要內容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幫助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經歷,表達了對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贊揚了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共產主義精神,并號召全黨向白求恩同志學習。4中心句每段中心句:第一段:“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第四段:“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5分段及段意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每一部分的要點是:第一部分:贊揚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第二部分:贊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贊揚自求恩同志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14、《植樹的牧羊人》讓·喬諾(1895—1970),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多部作品獲獎,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法國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多半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為背景。1.他拿出一個袋子,從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這句話運用動作描寫,表現牧羊人挑選橡子認認真真,心無旁騖的態度。2.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這句話運用動作、外貌描寫,表現牧羊人生活中一絲不茍,做事干凈利落的特點。3.三年以來,他一直這樣,一個人種著樹。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顆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萬棵樹苗,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扎根,長成大樹。雖然種下十萬顆橡子,最終只有一萬棵樹苗長成大樹,但牧羊人始終堅持種樹,表現他堅守信念,堅持不懈的性格特點。4.每當我想到這位老人,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啊!牧羊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毅力頑強,默默無聞地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5.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兒子,接著,妻子也去世了。……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牧羊人擺脫失去親人的痛苦,在孤獨中植樹,表現了他的樂觀堅強。6.作者為什么以“植樹的牧羊人”為題?在英文中,“牧羊人”還是基督耶穌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復一日地植樹,終于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其行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樹的牧羊人”為題,包含贊美之情。7.文章結尾段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結尾段運用了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作者抒發了對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贊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品質,在內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結構上同開頭段照應,使得結構嚴謹。活動 段落 時間 牧羊人活動 環境變化一訪牧羊人 2--12 1913 為“我”打水撿橡子種橡樹 荒野無際村莊廢棄 泉眼干涸狂風呼嘯二訪牧羊人 13--17 1919 改養蜜蜂 一直在種樹 綠樹成蔭 重見溪水三訪牧羊人 19--20 1945 種樹 微風飄香樹林唱歌 泉水冒出村莊富饒 人口增加15《走一步,再走一步 》1、標題的含義: 表面上是指在父親的引導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懸崖。實際上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定能戰勝一切困難。 2、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這是景物描寫,烘托了我無助孤獨,極度恐懼的心理。 3、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許多凸出來的巖石、崩土和蓬亂的灌木。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險峰。 答:這是景物描寫,突出了懸崖的高不可攀,為下面寫我的恐懼做鋪墊。 4、賞析下面的句子。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這個句子里為什么用“探”這個詞? 答:這個詞有“試探”的意思,(這句話是動作描寫),作者用這個詞是表達下石架時動作的小心謹慎和惶恐、緊張的心情。 (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答:這是心理描寫,我”鼓足勇氣往上攀爬時內心的恐懼。 (3)找出“我”下石架時心理變化的詞語,并說明其作用。 有信心、信心大增、產生巨大成就感;側面表現了父親的引導給“我”心理上帶來的巨大力量,說明父親教育方法的恰當。 5、第14段說我聽見有人啜泣,第22段說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兩個啜泣的意思一樣嗎?為什么? 答:不一樣。前一個寫出了這一句寫出了我身處絕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極度絕望,恐懼到了極點,(反而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以致于聽到哭泣聲竟然不知是自己正在啜泣。)后一個啜泣寫出了“我”戰勝困難,脫離險境之后悲喜交集的心情。一方面,他為自己曾經遇到的危險而哭泣,另一方面,他為自己戰勝了險境、戰勝了怯懦而驕傲激動的心情。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7、找出“我”下石架時心理變化的詞語,并說明其作用。有信心、信心大增、產生巨大成就感;側面表現了父親的引導給“我”心理上帶來的巨大力量,說明父親教育方法的恰當.8找出文章中的伏筆(前后照應)的兩處。答: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的伏筆與小朋友都能爬上懸崖,而我卻困在巖石架上相照應。 當小朋友嘲笑我時,杰利看來好像有些不放心的伏筆與后面杰利帶著父親來找我相照應。9、課文中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答:父親是個教子有方的人。 分析:在兒子遇險時,父親沒有爬上懸崖救助,而是引導鼓勵兒子,讓他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學到經驗。10、閱讀下面材料,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你的看法。有一位美國的老教育家來中國考察。這位老教育家選了三個少年兒童進行心理實驗:一個是兩歲的女孩,一個是六歲的男孩,一個是十二歲的女孩。她把一個瓶子作“井”,用三個小球分別代表這三個孩子,讓他們各自用繩子牽著小球。然后講了游戲規則:“你們正在枯井里玩耍,突然枯井冒出大水,你們必須在三秒鐘內逃離險境。”游戲的結果是:最小的女孩最早逃出“井”口,六歲的男孩其次,最大的女孩最后離開險境,所用時間沒超過兩秒鐘。這個實驗結果讓這個老教育家感動得熱淚盈眶。因為,同樣的實驗在別的國家都失敗了。答:材料反映出中國青少年具有先人后己、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這是成功的關鍵因素;表現了團結協作的精神,這是成功的前提條件;遇事沉著冷靜,從容不迫,這是成功所必備的心理條件。16、《誡子書》一、詞類活用:1.非學無以廣才 廣:使動,使……廣2.非志無以成學 成:使動,使……成3.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數人4.非寧靜無以致遠 遠:形作名,高遠的目標二、文學常識:1.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瑯琊郡陽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他出生于時代官宦家庭,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2.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3、本文論述了多層關系:學與靜、 才與學、學與志。4、出自本文的成語:淡泊名利、寧靜致遠5、學習的最佳境界:淡泊寧靜6、舉例說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點:例: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多用對偶句,句式整齊,節奏感強,文義周密深刻三、按要求背默:1、文中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的句子:靜以修身; 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2、文中強調苦學與成才關系的句子是: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3、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對兒子的教誨與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4、反映諸葛亮靜觀萬物、靜心思考和冷靜處世的思想及其心態的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5、文中常被人們引做“志當存高遠”的兩句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四、與諸葛亮有關的詩句或對聯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八陣圖》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贊頌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對聯:“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這副對聯僅用了短短的十個字,贊頌了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績。所謂“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蜀漢大業所作的前、后兩個《出師表》;還“一對”是指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所作的《隆中對》,在文中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第五單元知識點梳理17、《貓》知識點1、本文選自《鄭振鐸文集》,文體是敘事散文,作者是鄭振鐸,現代作家 、 學者、 翻譯家。2. 全文用第一人稱敘述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歷,從中表現出作者快樂、辛酸、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3、簡析下列句中的表達效果(1)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墻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曬太陽。我們都很為它提心吊膽,一天都要“小貓呢,小貓呢?”查問個好幾次。這是對第二只小貓“更活潑”的特征的舉例描寫,寫出了一個活潑頑皮的小貓的形象,也為后文中這只小貓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個暗示和鋪墊(伏筆)。(2)它躺在露天板上曬太陽,態度很安詳,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對芙蓉鳥被咬死后,“我”找花白貓“興師問罪”時它的狀態的描寫,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懶惰和不活潑,另外“嘴里好像還吃著什么”是作者憤怒心情的主觀臆斷,也是造成誤解的原因。(3)自此,我家永不養貓。正是第三只貓的不幸結局讓“我”的“酸辛”“難過”不斷重復,弱小者沒有受到應有的保護,作者的感情在這里得到了深化。4、開頭的第一句話“我家養了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總領全文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采用這種敘述方式有什么好處?作品中的“我”是三只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只貓,厭惡第三只貓;他既是前兩只貓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只貓悲劇的制造者。這樣,作者可以極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受到強烈的藝術效果。閱讀“冬天的早晨,門口蜷伏著一只很可憐的小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我”一家人對是誰咬死了鳥的意見如何?他們根據什么來判定的?“我”一口咬定是貓干的,妻子也認定是貓,張嬸也默默無言,不能否認。她們根據平時貓常常爬上桌凝望著鳥籠,被趕走還會再跳上去。從而來判定貓咬死了鳥。為什么“我”對第三只貓得死,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第三只貓的死,與“我”武斷、粗暴有關,它催“我”良心發現,感到內疚和悔恨。因此,比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試體驗這兩句話思想感情有何不同?這兩句話標志著“我”思想感情受到兩次震動。“我家好久不養貓”包含一種失落感,當別人奪取自己所愛的之物,傷害了自己感情時而發自內心的氣憤,養貓固然快樂,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難受。“我家永不養貓”抒發的是自己傷害了無辜,充滿了內疚和悔恨的感情,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個“永”字,表現其難過達到無可復加的程度。5、“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也是全文的結尾,它在內容上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我”目睹了前兩只貓的不幸后,又親自制造了的三只貓的悲劇,深感內疚,痛苦自責后做出的決定,為了不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與文章開遙相呼應,在結構上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特點,總結全文。6與“妄下斷語”相呼應的句子是哪一句?我想,它一定是在吃著這可憐的鳥的腿了。7、“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有何深刻含義?表現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這句話是對“我”的錯誤行為的無情鞭撻。因為“我”的過失而導致了貓冤死,表現出“我”深深的自責和無窮的悔恨之情 。8、花白貓在曬太陽時,不幸遭到了“我”的惡棒相加,發揮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貓,在挨打后,它會想些什么?(示例)我究竟做錯了什么?為什么人們如此待我?我為什么會受到如此“待遇”?為什么?你們人類是怎么了?為什么像惡魔?9、為什么第三只貓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無的動物”?因為這是一只撿來的貓,它外形上不好看,毛被燒脫后就更難看了。也不活潑,不像別的小貓喜歡頑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憂郁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因此,它沒有前兩只貓的活潑可愛,自然不能引起家人的關注。10、請將“芙蓉鳥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發展過程,給每一個情節擬一個小標題,并說明為什么這樣安排情節。有六個情節,小標題依次可以擬為“買鳥”“凝望”“被疑”“蒙冤”“受罰”“真相”。這當中的前五個情節是詳細敘談第三只貓的不幸遭遇,把讀者至于疑云當中。直到最后一個情節,才用寥寥數語揭示真相,才使疑云頓開。這樣安排,不僅使情節顯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讀者對第三只貓的同情與憐憫。11、“那只花白貓對于這一對黃烏,似乎也特別注意”中的“似乎”一詞能刪去嗎?為什么?“似乎”一詞不能刪。花白貓對這一對黃烏的特別注意,只是“我”的猜測和判斷,并不能十分的肯定 。12在寫第三只貓的結局時,用了什么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仔細體味詞語的含義。作者用了“難過”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只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達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為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只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14、寫第二只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頭”代表著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著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類人。作者借第二只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15本文一共寫了三次養貓,刪去寫前兩只貓的文字可以嗎 為什么要重點寫第三只貓?三次養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為詳寫第三只可憐貓作必要的鋪墊,也是為了與第三只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中心。因為寫第三只貓最能表現主旨。18、《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被譽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是別具一格而膾炙人口的散文經典。其中的《鳥》則是這類散文的典范。作者的"愛"鳥,"愛"的是鳥的自然形態,而"悲"鳥的失去自在自為,這已經超越了鳥本身。作者甚至對違背自然形態的關于鳥的典故產生質疑,更顯示出作者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現象情偽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鳥到"悲"人的人生體味,更給了人們深深的啟迪。 筆端帶情,字里行間脈脈含情,常是某些散文的特色,梁實秋的《鳥》即如此。“我愛鳥”,文章一開筆就表“情”,直截了當,毫不含糊。然后順勢而下,寫籠中鳥的苦悶,繪廣闊天地里鳥的歡樂,為囚在籠里的鳥而生悲,為自由自在的鳥而生喜,為風雪中喪失生命的小鳥而致哀,愛注鳥中,鳥的命運牽動著作者的心。對鳥的刻畫細而不瑣,聲形并茂。繪鳥鳴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畫其長叫而音階豐富,短叫圓潤而不單調,似獨奏,似合唱,似和諧的交響樂,細膩地創造了悅耳的效果。繪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贊美,然后鋪展開來刻畫。有高踞枝頭的美,有振翅飛翔的美;白鷺佇立,鳶鷹盤旋,忽靜忽動,美不勝收。而刻畫鳥身軀的玲瓏飽滿,簡直是情滿紙上,愛意流溢。“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秾纖合度”,愛得不:深,難以有這樣深切的感受。作者不僅以鳥鳴傳喜,鳥形傳愛,而且直接表露這種愛好是單純的,不帶任何幻想。為了證驗這種感情的真實,特別講述了曾帶給人無限詩意的杜鵑的習性。目的不在貶詩人騷客,而在于抒發真情。19、《動物笑談》1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有什么好處?本文的內容是通過“我”傳達給讀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寫的都是敘述人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使讀者得到一種親切真實的感覺。同時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2本文語言詼諧,充滿情趣,有力地體現了題目《動物笑談》中的“笑”字,請舉例賞析。示例①:“要是這時我不繼續叫喚,它們就要尖聲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聲,它們就以為我死了,或者以為我不再愛它們了。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用風趣的語言寫出了小鴨對母親的需索不休和“我”哭笑不得的心理。 示例②:“我跑到‘犯罪’現場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來了,而且還整整齊齊地排在地上”活化出鸚鵡可可聰明、調皮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3.本文多處運用了襯托的寫法,襯托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動物)的形象特征,凸顯了文章的主旨。請任選一處簡析。①作者用外地來的觀光客的震驚,側面烘托了“我”這個科學工作者專注、忘我的精神和為了科學研究不顧尊嚴的優秀品質。②用小鴨子和大鸚鵡對“我”的親熱態度來襯托“我”對動物的愛心。③用老教授的“生氣”和客人們的疑惑來襯托大鸚鵡的聰明、機智。20、《狼》一、文學常識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狼》這篇課文選自《聊齋志異》,原文共三則,這里選的是第二則。“聊齋”指蒲松齡的書房名,“志”指記錄(述),“異”指奇異怪異的事。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二、通假字 止同“只”,只,只是,僅僅三、古今異義詞屠自后斷其股 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四、詞類活用1、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名詞作動詞)恐前后受其敵敵:攻擊,脅迫。(名詞作動詞)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詞作動詞)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從柴草堆中打洞(名詞作動詞)2、止增笑耳。 笑:笑料。(動詞作名詞。)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名詞作狀語)五、 狼吞虎咽、聲名狼藉、鬼哭狼嚎 豺狼當道、杯盤狼藉、狼煙四起 狼子野心、狼狽為奸、狼狽不堪 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六、譯文: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一個屠戶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并驅如故。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屠戶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戶非常困窘為難,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戶)看見田野里有個麥場,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一樣。屠戶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戶。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一會兒,一只狼徑直離開,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戶)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很悠閑。屠戶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從通道進入,來攻擊屠戶的后面。身子已經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后面砍斷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戶)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議論句)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詭詐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啟示(狼)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屠戶)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第六單元知識點梳理21、《皇帝的新裝》 1、安徒生本文是19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大師安徒生初期創作的童話作品,寫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話之一。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海的女兒》等。2、童話以騙開始,以騙結束。作者圍繞“新裝”這個中心,極力寫出了皇帝、大臣、隨員、騙子相互欺騙的種種荒誕無稽的可笑行徑,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虛偽、愚蠢、腐朽的本質。3.本文主要表現哪些人物?集中表現了他們的什么特點?主要表現的是皇帝和大臣、官員。 表現了皇帝的窮奢極欲、昏庸無能、愚蠢、虛偽和自欺欺人。 表現了大臣、官員的阿諛逢迎,愚蠢和虛偽和自欺欺人。4.本文在表現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上具有什么特點?豐富想象 大膽夸張的寫作特點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表現皇帝和大臣們自欺欺人,最后寫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構成了豐富想象、大膽夸張的寫作特點。5.本文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義?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偽、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6.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從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說自己根本看不見它,這是為什么 由于騙子說“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大臣們怕被人說自己不稱職,老百姓怕被人說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說不稱職,又怕被人說愚蠢,所以他們都不敢說真話。7.后來,一個小孩子最先說出了真話,緊接著老百姓也都說真話了,而皇帝和他的內臣們仍裝模作樣地把戲演下去。作者這樣寫,你是怎樣理解的 “仍裝模作樣地把戲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現的虛偽的繼續和深化。如果讓“戲”就此收場,則是害怕國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夠資格做做皇帝;繼續“演”下去,則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這充分暴露了皇帝內心的怯弱和虛偽。8.“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織得怎樣了。”皇帝想。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心里的確感到不大自然。(皇帝為什么會“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經受住新裝的檢驗,可是由于事關重大,直接威脅著他的尊嚴、皇權,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虛,所以“感到不大自然”。9.不過他心里卻這樣想:“我必須把這游行大典舉行完畢。” 因此他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皇帝已經感覺到老百姓說的話是真的,為什么反而“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 想像一下這個皇帝回到宮里會采取什么行動。)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權威,他不能在公眾面前暴露自己其實愚蠢和不稱職,只好硬撐住,擺出“更驕傲的神氣”,這也暴露了他的外強中干。22《詩二首》一、作者和文章寫作背景介紹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現代詩人、學者。代表作有詩集《女神》、《星空》,歷史劇《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這首詩寫于20年代初期,此時,“五四”運動的洪波已經消退,大革命的時代尚未到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舊被帝國主義列強和各派軍閥勢力窒息著。面對這種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來。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寫下了這首充滿浪漫色彩的著名詩篇《天上的街市》。二、主題和寫法1、《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1921年創作的一首現代格律詩。詩人由現實中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聯想到街燈,進而想像天上的街市,想像天上美麗的景色,想像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過著幸福生活的牛郎織女。通過對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繪,表現了詩人對舊社會黑暗現實的痛恨,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激發人們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因此,這首詩使那個時代的讀者很自然的通過對比認識現實的黑暗,及其對理想的向往并為之奮斗。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仍然有新的意義。2、找出詩人由街燈依次想到的事物。板書:街燈——明星——天上的街市——牛郎織女的生活聯想(由此及彼) 想象(無中生有)介紹聯想和想象概念并聯系本詩理解。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兩事物可由相關、相似、因果關系。如詩中街燈和明星就是相似聯想,流星和燈籠也是。想象: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如詩中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牛郎織女的生活。三、《太陽船》1、吳望堯,浙江金華人。40年代在越南經商,抗戰勝利后到臺灣,繼續從事商業。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曾創設臺灣現代詩獎。主要作品有詩集《靈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線》,散文集《自由的悲劇——寫給年輕的一代》、《越南淪亡瑣記》、《阮氏娥——寫給年輕的一代》及《吳望堯自選集》。其作品曾獲臺灣文藝基金會特別創作獎。2、作者是按太陽運行的時間順序來寫作的,從早晨寫到日落時分。太陽升高以后,光芒萬丈 穿過云層之后,霞光一片沒入云層之后,銀星千顆3、太陽在運行的過程中,色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紅色(日落時分)4.“當它駛過頂空的子午線,便緩緩地扯下了帆。”這句詩表達了怎樣的含義?當太陽升高以后,太陽沒有的任何阻擋,發出了萬丈光芒。5.“當它卸下批閃爍的白銀又駛向另一個港灣。”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含義?有怎樣的表達作用?比喻。作者用“白銀”比喻陽光,用“卸下批閃爍的白銀”比喻天色已晚,太陽光逐漸變暗,用“駛向另一個港灣”比喻太陽即將落山。 作者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線的變化的,給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間。6.“但在它駛進黑暗的時候,船上卻焚起了大火”,這兩句詩表達了怎樣的內容?太陽下落沒入云層,映射出晚霞一片。7、詩言志,作者吳望堯借“太陽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說一說你的理解?:寄托自己對光明與幸福的渴望,對故鄉與大陸的思念。23、《女媧造人》1.《女媧造人》選自《神話故事新編》,作者是袁珂。2.神話是關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向往。《山海經》《莊子》《楚辭》《淮南子》等書中保存了一些神話傳說的片斷,如盤古開天辟地、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黃帝擒蚩尤、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等。24、《寓言四則》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2、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3、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寓意:愛慕虛榮、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別人重視。《蚊子和獅子》寓意:驕兵必敗,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要謙虛謹慎。《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聽途說,要通過調查研究,自己判斷事情的真偽,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列子》,相傳戰國鄭國人列御寇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 《列子》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內有很多膾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兒童辯日》、《歧路亡羊》、《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學遺產。《杞人憂天》寓意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的瞎擔心。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杞人憂天》翻譯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為什么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那個人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什么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消除了疑慮,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消除了疑慮,很高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