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教材依據:《鈴兒響叮當》是人音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二節演唱課,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一、設計思路1、指導思想《鈴兒響叮當》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一群孩子冒著大風雪,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他們的歡聲笑語伴著清脆的馬鈴聲回響在原野……表現了孩子們熱情奔放的性格,抒發了熱愛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歌曲為再現的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以“3”、“4”的同音反復為主,加上 “×× × | ×× × | ×× ×.× | × - |”節奏的運用,塑造了馬兒奔跑、鈴兒叮當的歡快音樂形象。第二樂段從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小節后半拍開始,“× | ×× ×× | ×- |”的節奏從弱起進入,這一節奏的重復出現,加上曲調的逐步上移,給人以推動感,刻畫了孩子們隨著雪橇沖破風雪、飛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樂段的重復再現,并在結尾用一延長的、漸弱的高音“1”,結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漸漸遠去,而那充滿歡笑的歌聲仍在風雪中回蕩。2、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激發孩子們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2)通過學習,能用自然的氣息、飽滿輕快的聲音進行演唱。(3)通過合唱訓練,讓孩子們從中體驗到和聲的美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歌唱技巧。 (4)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增強對不同音樂文化的理解。3、教學重點:(1)通過學唱,體會歌曲意境,并用不同音樂情感恰當地演唱:A段輕快,B段舒暢。(2)進行A部分合唱。4、教學難點:(1)歌曲的準確演唱:音高、節奏。(2)合唱部分兩個聲部的音準及聲音的融合。二、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手風琴、小型打擊樂器(木質類、散響類、響鈴類、金屬類)、歌詞圖片(根據歌詞做成的圖片,可代替歌詞)、節奏卡。三、教學過程:(一)導入1、師生問好2、節奏游戲:以弱起節奏型為主進行練習(1)× × × ×(2)×× ×× ×× ××(3)o× × ×× ×(二)學唱歌曲:1、發聲練習:33 3 33 3 35 12 3(木琴伴奏) 11 1 11 1 12 12 12、手風琴演奏,教師自彈自唱。師:剛才老師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嗎?生:《鈴兒響叮當》!師:對,這是一首同學們都非常熟悉和喜愛的歌曲,這首歌曲在什么時候唱得最多生:圣誕節師:圣誕老人坐什么車給孩子們送禮物生:麋鹿拉的雪橇車師:拿出雪橇鈴,給同學們介紹雪橇鈴3、歌曲欣賞(1)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這首歌曲,聽的時候注意,這首歌曲是幾拍子的?情緒怎樣?在這首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放音響:《鈴兒響叮當》 生答:……2拍子,歡快…… ,聽到有鈴聲、雪橇……教師出示和歌詞有關系的圖畫[設計意圖:完整的感受音樂形象,根據老師引導學會從音樂要素上分析歌曲。]第二遍欣賞:帶著剛才我們分析談到的音樂情緒再欣賞一遍,聽聽這首歌曲的結構上有什么特點?找出有幾段?生:A—B—A'(教師需引導)(3)第三遍欣賞,注意聽老師的雪橇鈴伴奏:看之前的節奏譜[設計意圖:進一步分析歌曲,解決歌曲的難點。]4、學唱第一聲部。(1)唱譜(柯爾文手勢),唱兩遍(2)加入歌詞,為了快速記譜,我們邊看圖(教師事先畫好的和歌詞有關的圖畫)邊唱。(3)師: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覺唱出來。請一部分同學唱,其他同學評價。 生1評價:用歡快的情緒、稍快的速度、輕快的聲音演唱;生2評價:歌詞一字一音的吐字要清晰而歡快,特別是B段2、4句。[設計意圖:熟悉旋律,會用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同時通過生生互評更好地表現歌曲](4)聯系上課一開始進行的節奏訓練,講解弱起。B部分有四個弱起,要唱的有推動感、啟發學生想象猶如坐在雪橇上奔馳的感覺。(5)完整演唱第一聲部,并請同學進行木琴進行伴奏。5、大家一起學唱第二聲部(A部分)(1)唱譜(柯爾文手勢)(2)加歌詞6、進行合唱演唱中互相聽對方的聲音,感受二聲部的和諧。引導學生自己對開始及結束句進行力度上的處理。漸強:可表現激動興奮的心情減弱:表現漸行漸遠的意境7、創編、拓展活動(1)小型打擊樂器伴奏:木質類、散響類、響鈴類、金屬類(2)分四組學生上臺表演,教師進行聲部指揮(3)加入身體打擊樂,請同學們自己開發身體不同部位的聲音,拍一拍、打一打,找到一種固定節奏型。請有興趣的同學上臺表演。高音:彈舌、捻指、拍手、拍腿低音:拍胸部、跺腳8、完整演唱全曲:全體起立表演唱,沒有樂器就用身體打擊樂。美妙的歌聲讓我們回味,讓我們也嘗試做一些改變,大家可以試著把這首二拍子的歌曲改成三拍子,下節課我們進行分享,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小結 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感謝音樂帶給我們快樂,今天的音樂課就上到這,讓我們伴隨著這首歡快美妙的歌聲走出教室吧,下課!教學反思優點:《鈴兒響叮當》這是一首美國的圣誕歌曲,學生在學這課之前就已經基本會唱了。學習這首歌曲,學生是非常期待的,既然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那么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就不單單是唱會歌曲。在課程的開始,我讓學生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中進行了比較充分的二聲部發聲練習,接著通過幾個節奏游戲,對歌曲中的難點部分進行解析,在欣賞音樂時讓孩子們體會到了音樂帶給大家的審美愉悅。在演唱時,請學生加入木琴的伴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有助于學生對于歌曲的音樂形象的理解。而對于本課,由于一些難點在最開始就已經解決,因此到這時已經變得相對的簡單。這時老師用適當的鼓勵與引導,加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經充分的予以調動,課堂效果較好。不足(1):這節課在打擊樂伴奏這一環節時,組織不夠緊湊,也沒有進行聲部分配,導致同學們在歌曲展示環節中沒有很好的互動,很遺憾。課后經過認真分析總結,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事先將同學們按四種樂器種類分好組,然后依次輪換,這樣大大縮短了課堂組織時間,為學生進行歌曲展示多留出了三分鐘左右,別小瞧這幾分鐘,能多組織一次歌曲表演唱!不足(2):讓學生進行木琴伴奏是一種嘗試,示范效果是好的,但參與學生太少,除了樂器數量有限外,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具備為音樂教材中的歌曲伴奏的能力還需要教師多琢磨。目前我的做法是在課余教有興趣的孩子學習木琴即興伴奏;教師在音樂課上多運用展示木琴的演奏方法,多請學生上臺嘗試。效果甚微但孩子們的訴求很大,我也希望能和有興趣和想法的同行朋友多學習多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