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河之舞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欣賞,以愛爾蘭音樂與愛爾蘭踢踏舞的風格體驗為核心,通過踢踏舞中最特殊的音樂要素——節奏的豐富變化,以肢體(手、腳)的參與,使學生在音樂與舞蹈的密切融合中,探究和感悟其風格特點,記憶主題、構建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與欣賞能力。本課突出體現了《音樂課程標準》“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的課程理念。具體體現在:本課主要以肢體參與的形式,在引導學生演唱主題的同時用手與腳模仿踢踏舞節奏,表現音樂與舞蹈的緊密融合,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感受愛爾蘭音樂與踢踏舞的特點;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學習與活動方式進行遷移,自主編創肢體動作演繹對音樂的理解;從音樂、舞蹈、舞美等全方位地感受這部作品的美,體會百老匯音樂歌舞劇這種多種藝術形式完美融合的現代舞臺表演藝術。二、教學背景分析(一)教學內容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標題是《大河之舞》,而實際教材中音響所對應的是《大河之舞》中第一幕第一場《與太陽共舞》的音響,因此,本課欣賞的標題應為《與太陽共舞》。1.《大河之舞》簡析《大河之舞》,是以愛爾蘭傳統踢踏舞為主,結合多種舞蹈音樂元素在內的長達兩小時的音樂歌舞劇。包括兩幕,共十三場的表演。《大河之舞》中的“大河”指的是愛爾蘭的母親河——里菲河,整部作品猶如一部敘述愛爾蘭祖先與大自然抗爭,以及經歷戰爭、饑荒等種種苦難后流離失所、重建家園的長篇血淚史詩。(1)音樂舞蹈音樂是愛爾蘭傳統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踢踏舞的配樂通常是由許多樂器所組成的,在《大河之舞》的音樂中,小提琴、手風琴、手鼓、愛爾蘭尤利安笛子、愛爾蘭哨笛等和人聲完美地結合起來,使愛爾蘭的傳統音樂旋律誕生出了新的靈魂。(2)舞蹈《大河之舞》呈現了愛爾蘭民間舞蹈的精華,同時也包含了其他的踢踏舞流派(例:美式踢踏舞,百老匯踢踏舞等),此外,還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羅斯的古典芭蕾舞等舞種,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舞蹈表演的盛會。(3)舞美《大河之舞》整場演出中以藍色的燈光作為基調,猶如置身于天空或是大海懷抱中的感覺。采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村莊等具有鮮活生命氣息的實在物質作為布景,將愛爾蘭人民熱愛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現得盡善盡美。(4)價值《大河之舞》榮獲格萊美最佳音樂專輯獎。其將愛爾蘭的踢踏舞連同整個愛爾蘭的民族文化傳向整個歐洲和世界,是世界舞蹈的瑰寶,是民族藝術全球化的典范。2.《與太陽共舞》分析本場演出表現了太陽賦予我們生命、光和火,贊頌了這一偉大而仁慈的力量。(1)音樂體裁與風格體裁:音樂歌舞劇。風格:愛爾蘭音樂愛爾蘭音樂分成兩大類:歌曲和舞曲。舞蹈音樂速度較快,也帶有裝飾音。典型的舞蹈音樂包含兩個部分,采用對稱的結構。第一部分在低音區,第二部分在高音區。大多數器樂曲包括三個或四個不同的主題,這些主題以對比或重復的方式變化。愛爾蘭踢踏舞踢踏舞是現代舞蹈風格的一種。傳統的愛爾蘭踢踏舞的特點是:舞者排著整齊的隊列,并時常的變換隊形。舞者上半身基本不動,保持一種優雅,挺拔的姿態,只注重下半身趾尖與腳跟來擊打節奏的復雜技巧。其舞步充滿了跳躍性,活潑而歡快。本場表演中,我們會看到舞者的上半身會有些許的動作,是由愛爾蘭舞者將先進的踢踏舞理念融合進自己的民族傳統中,完成了愛爾蘭踢踏舞的升華。愛爾蘭音樂與舞蹈愛爾蘭人民能歌善舞,在愛爾蘭的傳統文化中,歌舞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音樂和舞蹈的融合度很高,兩者是緊密配合、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2)音樂表現要素及情緒情感調式《與太陽共舞》,共由四個主題構成。其旋律具有歐洲民族民間音樂的特點,調式也采用了歐洲民族民間音樂中常用的中古調式(教會調式)。分別是:主題a(D多利亞調式)、主題b(A多利亞調式)、主題c(E愛奧利亞調式)、和主題d(D混合利第亞調式)。主題b、 c、d的調性與主題a是屬方向的調性關系。全曲四二拍,復二部曲式,每部分音樂均由兩個主題構成,主題不斷交替重復是其音樂創作的主要特點。①引子八小節,由加了音效的小提琴同音重復演奏十六分音符。運用3 3 2 和1 3 4 兩種混合拍子的節奏組合。奠定了全曲充滿律動的舞曲基調。②第一部分A(由主題a和主題b構成)主題a主題a,輕快,活潑。旋律從上行開始,跳進與級進相結合。節奏使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使音樂具有持續不斷的律動感。結合視頻的聆聽及欣賞發現,前四次主題a出現時,踢踏舞舞步的節奏變得越來越密集,推動音樂情緒越來越熱烈。主題b主題b,旋律從下行開始,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延續主題a的音樂織體風格,保持音樂的律動感。第一部分的音樂中,主題a與主題b重復交替出現,主題a重復六次,主題b重復四次。③經過部分經過部分速度明顯加快,音樂情緒變得更加熱烈。在鼓聲的襯托下,音樂極具動感。由愛爾蘭哨笛吹出悠揚空靈的旋律,將人們帶入遠古社會的生活情境。結合視頻聆聽及欣賞發現,這段音樂與舞蹈共同表達出遠古人類對太陽的崇拜、敬畏之情,表現了作品標題《與太陽共舞》的內在含義。④第二部分B(由主題c和主題d構成)主題c主題c的節奏相較于主題a和主題b略舒展,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節奏的結合使用,使得主題c具有堅定有力的感覺。主題d主題d,旋律從下行開始,延續著主題a、b中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為主的音樂織體風格,旋律音區較高,配合主題c將音樂情緒不斷地推向高潮。在第二部分的音樂中,堅定有力地主題c和快速炫技的主題d重復交替出現,共同將音樂情緒推向最高點。主題c共出現八次,主題d共出現六次,音樂創作手法與第一部分音樂類似。⑤尾聲尾聲較為短小,運用主題c的音樂素材,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全曲。3.對作品相關背景的分析(1)《大河之舞》的發展過程《大河之舞》最初全部都由愛爾蘭歌舞組成,隨著在全球的演出場次的增加,演出地域的不斷增多,其內容也在不斷豐富。目前已發展為一場約兩小時的劇場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內容除愛爾蘭的踢踏舞外,又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羅斯的芭蕾舞及美國紐約風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以全新動人的百老匯音樂劇面容呈現。(2)關于踢踏舞愛爾蘭踢踏舞:(見前面“風格”)美國踢踏舞:主要分為美國本土HOOFING風格流派和百老匯風格流派。在HOOFING流派中,舞者在跳時不是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炫耀腳下打擊節奏的復雜技巧,整體舞風比較樸實、散漫。而百老匯風格最大的特色是歌舞一體,洋溢著歡快向上的氛圍。英式踢踏舞:強調以芭蕾優美肢體動作為主,在舞步方面有較多的旋轉、滑步等,舞者在演出時常帶給人們一種貴族的氣息。(二)學生情況分析1.學生對音樂風格的感知五年級學生對于歐洲民族民間音樂風格的作品是第一次欣賞。對于舞蹈音樂作品,在之前的教材中,學習過圓舞曲體裁的作品《跳圓舞曲的小貓》、復調作品《小步舞曲》、芭蕾舞劇音樂《四小天鵝舞曲》《糖果仙子舞曲》等作品。踢踏舞舞曲是第一次欣賞。2.學生對踢踏舞的感知大部分學生知道踢踏舞,但是對愛爾蘭踢踏舞的風格特點并不了解。3.學生對音樂表現要素與情緒情感的把握(1)對于音樂表現要素的把握五年級學生在音高、時值、力度、節奏、節拍、速度等音樂基本要素方面已經有一定的感知和表現能力,并且能用恰當的音樂語言來描述所聽到的音樂。(2)對于音樂情緒情感的把握五年級學生能夠感知音樂的情緒及情感,并用語言描述并表達。4.學生其他相關能力(1)識讀樂譜與演唱能力通過兩年的五線譜識讀,五年級學生具備了演唱基礎。主題c前半部分的識譜演唱,采用慢速開始,先識譜唱準音,再將音和節奏同時唱準,最后原速演唱的方法解決。(2)構建曲式結構的能力本班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辨主題,記憶主題,概括曲式的能力。本首作品中每個部分的主題呈現方式類似,都是交替重復的方式,便于學生遷移學習方法,概括曲式結構。(3)參與音樂活動的能力在平時欣賞課的學習中,五年級學生具備了參與音樂活動的能力,可以用身體律動來表現音樂。本課是舞蹈音樂,其音樂活動設計對身體的協調性要求更高,設計由易到難的音樂活動,讓學生逐步學習。同時音樂活動設計出不同的難易層次,以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本課以記憶主題、探究變化、肢體律動參與、自主探究等為主要教學方式與手段。(四)技術準備1.使用打譜軟件制作樂曲的曲譜。2.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軟件制作出課件。3.用qq影音、繪聲繪影編輯視頻文件和音頻文件。(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問題:辨別主題與構建結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對策一:用不同的肢體表現不同節奏,參與四遍主題a,記憶主題a。第一次主題a:后半拍帶起四分音符節奏(擊掌)第二次主題a: 四分音符。(踏步)第三次主題a:八分音符(踏點步)第四次主題a:十六分音符(踏步或拍腿)對策二:以不同的肢體動作、歌唱等形式區分四個主題。設計四種較有區分度的音樂活動參與、區分四個主題。主題a:四次主題a出現時,做節奏變化。(參見對策一)。主題b:運用響板及捻指的方式伴奏。主題c:唱和踏步共同參與。(學生自主設計)主題d:擊掌和踏步共同參與。(學生自主設計)對策三:在區分主題基礎上,遷移學習方法,聽辨、構建曲式結構。第一部分音樂中,在區分主題a和主題b的基礎上,參與音樂活動,記憶主題a和主題b的呈現方式,構建第一部分曲式結構。第二部分音樂中,引導學生遷移學習方法,構建第二部分曲式結構。三、教學目標(一)“情感 態度 價值觀” 目標感知、體驗和表現《與太陽共舞》所呈現的愛爾蘭音樂與舞蹈的美,喜愛這部融音樂、舞蹈與舞美于一體的愛爾蘭民族音樂作品。(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聆聽欣賞、肢體參與、樂器伴奏、主題演唱,記憶、區分四個主題,體會四個主題密集的節奏和歡快的情緒;通過聆聽、對比、肢體參與,遷移方法,構建兩部分的曲式結構,了解愛爾蘭舞蹈音樂的曲式結構特點;通過對比、聆聽、觀察、分析,體會不同的音樂要素在推進音樂情緒情感時的作用。(三)“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愛爾蘭踢踏舞,模仿踢踏舞節奏。2.感知愛爾蘭音樂與舞蹈風格。3.感知百老匯音樂歌舞劇這種現代綜合舞臺表演藝術。四、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感知愛爾蘭音樂與愛爾蘭踢踏舞的風格特點。(二)教學難點辨別主題與構建結構。五、教學過程(一)初步認知踢踏舞與音樂的關系階段目標:初步感知踢踏舞,感知踢踏舞與音樂緊密的關系。1.播放《大河之舞》舞蹈視頻群舞片斷 了解踢踏舞特點(1)教師播放踢踏舞《大河之舞》中《雷電》的視頻(2)學生觀看后說出舞蹈屬于踢踏舞,自己總結出踢踏舞特點:節奏感很強、上身幾乎不動,舞者穿踢踏舞鞋敲擊節奏、發出聲響。(3)教師現場示范踢踏舞基本動作。(腳下的踢踏鞋敲擊地面發出有規律的節奏響聲,讓學生對踢踏舞有直觀的認識。)2.感知踢踏舞與音樂緊密的關系提出問題:踢踏舞與音樂有著怎樣的關系?過渡語:一位優秀的踢踏舞者是一位音樂家。踢踏舞是一種‘聽’的舞蹈。你怎么理解這句話?你認為踢踏舞與音樂有怎樣的關系呢?PPT呈現音樂的幾種要素:音色、力度、節奏、速度。學生進行選擇并回答。(答案預設:節奏)3.介紹作品《大河之舞》過渡語: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愛爾蘭音樂和踢踏舞,感受愛爾蘭人民獻給全世界的藝術盛宴——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大河之舞》。在《大河之舞》的標題中,“大河”指的是愛爾蘭的母親河——里菲河,整部作品長達兩個小時,它表現了愛爾蘭祖先與大自然抗爭,以及經歷戰爭、饑荒等種種苦難后流離失所、重建家園的故事。今天我們將欣賞第一幕第一場《與太陽共舞》。設計意圖:觀看踢踏舞視頻片斷,初步感知踢踏舞與音樂在節奏上的密切聯系;介紹《大河之舞》中表現的具體內容,帶領學生初步了解這部音樂歌舞劇,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二)賞析第一部分音樂與舞蹈階段目標:感知和表現節奏在踢踏舞中的重要性,分析和辨別主題a和主題b旋律特點,構建第一部分結構。1.聆聽模唱第一部分主題a的旋律聆聽主題a音響、記憶旋律。(1)教師用手風琴演奏主題a,學生打著恒拍聽主題。(2)學生用“啦”音哼唱主題a,感受樂曲中密集的節奏。提出問題:哼唱有困難嗎?為什么?(出示樂譜)學生觀察并說出:音樂由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節奏組成,速度快,音符多,所以哼唱有困難。(3)記憶歡快的主題旋律。教師彈奏,學生打恒拍再次聆聽記憶主題旋律。2.視聽結合 肢體表現主題a(1)觀看視頻 辨別每次主題出現時的舞步節奏變化。提出問題:主題a共出現了幾次?每次主題出現時,舞蹈演員腳上的舞步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播放主題a舞蹈視頻,學生觀察舞者腳下的節奏。答案預設:主題a共出現了四次。每次主題出現,舞蹈演員腳上的節奏越來越緊密。(2)模仿四次主題出現時舞步上的節奏第一次主題a舞步節奏:①播放第一次主題舞蹈視頻,學生打恒拍讀出節奏譜。②帶領學生用拍手的動作進行練習。③及時指導:在擊掌中用弱拍和強拍表現出精神飽滿的舞蹈狀態。第二次主題a舞步節奏:①播放第二次主題舞蹈視頻,學生判斷出四分音符的基本節奏。②根據舞蹈者的表演特點提問:愛爾蘭踢踏舞中,舞蹈者上身是什么樣的姿態?答案預設:上身基本沒有動作,挺拔,向上,自信的。教師示范動作來指導:上身挺拔姿態優美,用身心去感受踢踏舞基本舞步。③學生分組運用接龍的形式踏步表現第二遍主題a。第三次主題a舞步節奏:①學生觀看視頻,判斷出八分音符節奏并用踏步的方式模仿。②學生運用踏點步參與感受第三遍主題a。第四次主題a舞步節奏:①學生觀看視頻,判斷出由整齊的十六分音符節奏組成。②師生一起跳起舞步,共同感受緊密的節奏帶來的歡快、跳躍的情緒。(設計第二種方案,雙手拍腿擊打十六分音符,以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3.對比節奏 體會情緒變化呈現四次主題a的主要節奏圖譜提出問題:每一遍主題出現,什么音樂要素發生了變化?節奏有什么變化特點?給音樂情緒帶來什么樣的變化?答案預設:節奏。節奏從寬松變得越來越密集,音樂情緒變得越來越熱烈。教師總結:節奏具有很強的音樂表現力。相同的主題音樂,加入不同的節奏型伴奏后,音樂的情緒會產生非常大的變化。4.聆聽主題b 用打擊樂器伴奏(1)呈現譜例,教師再次用手風琴彈奏主題b旋律,學生觀察節奏特點。提出問題:主題b與主題a在節奏上的相似之處是什么?帶給你怎樣的感受?答案預設:都運用了很多十六分音符,節奏都很密集。給人歡快、愉悅的感受。(2)打擊樂器參與音樂表現選用響板,配合捻指打恒拍,用清脆的聲音表現主題b,以此區分主題a的表現形式。(3)對比主題a、b,記憶兩個主題音樂。(呈現每個主題第一小節樂譜)主題a 主題b①提出問題:兩個主題旋律第一小節的走向有什么不同?答案預設:主題a為上行開始,主題b為先下行再上行。②聽辨主題a與b,加以區分并熟悉記憶。5.完整欣賞第一部分視頻并進行肢體表現(1)完整欣賞第一部分,學生采用舞蹈中的舞步表現第一部分音樂。(2)討論:第一部分音樂中,主題a與b是按什么順序出現的?答案預設:交替出現,不斷重復。(3)思考主題a與b的呈現次數,加深記憶。討論結果:主題a共出現六次,主題b共出現四次。呈現第一部分音樂的曲式結構圖: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模仿踢踏舞舞步節奏,感知踢踏舞特點,體會節奏變化帶來的感官震撼;通過肢體參與的變化、主題旋律的區分,分辨記憶第一部分的兩個主題,初步感知愛爾蘭音樂特點,構建第一部分音樂的曲式結構。(三)賞析第二部分音樂與舞蹈階段目標:感知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異同,辨別主題c和主題d旋律特點,構建第二部分結構。進一步感知愛爾蘭音樂與踢踏舞的特點。欣賞第二部分舞蹈視頻,對比兩部分音樂的異同提出問題:第二部分的音樂同第一部分在情緒上有沒有不同 它共有幾個音樂主題 又是按照什么順序出現的?學生聆聽后進行回答。答案預設:情緒上更熱情,激烈。第二部分音樂與第一部分一樣,有兩個主題,也是重復交替出現的。2.感知和表現主題c音樂堅定有力的情緒(1)學生視唱主題c部分旋律示范對比法引導學生用彈性富有爆發力的聲音演唱,并配合用腳踏出四分音符的節奏,輔助表現音樂。(2)學生自己設計表現主題c學生遷移第一部分的表現方式,自主設計主題c后半部分的音樂活動。(學生設計活動:運用雙腳交替踏步出十六分音符節奏,參與表現音樂。)3.自主感知和表現主題d 感受音樂熱烈的氣氛(1)教師用手風琴演奏主題d,學生打恒拍感受。(2)遷移第一部分中的音樂活動方法,學生自主設計音樂活動。(學生設計活動:運用擊掌配合踏步出四分音符節奏,參與表現音樂。)4.聆聽尾聲 識別音樂素材(1)聆聽尾聲音頻。提出問題:尾聲中的音樂素材來自哪個主題?答案預設:主題c。(2)師生討論設計音樂活動演唱主題c音樂素材,在老師的提示語中拍手結束全曲。5.完整欣賞第二部分視頻并進行音樂表現完整欣賞第二部分,用設計的音樂活動參與表現,帶領學生體驗踢踏舞中豐富的節奏和音樂更為熱烈的情緒。提出問題:第二部分音樂中,主題c和主題d各出現了幾次?你能說出他們出現的順序嗎?答案預設:主題c共出現八次,主題d共出現六次。學生思考并總結第二部分曲式結構設計意圖:利用遷移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設計第二部分音樂活動,區分主題c和主題d,自主聽辨和構建曲式結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欣賞、理解音樂的能力。根據愛爾蘭舞蹈音樂中兩部分音樂上的變化,設計第一部分學生坐著參與音樂表現,第二部分學生站著參與音樂表現,形成兩部分音樂在體態參與上的對比。(四)賞析經過部分的音樂和舞蹈階段目標:發掘作品所表現的深刻內涵,解讀“與太陽共舞”。欣賞經過部分的音樂與舞蹈,了解相關背景與內涵1.欣賞舞蹈 思考標題《與太陽共舞》的含義提出問題:舞者跳出了怎樣的隊形?好像在圍繞著什么舞蹈?答案預設:圍成一個大圈,好像圍繞著太陽旋轉。教師講解:這段音樂和舞蹈,正好表現了我們的標題《與太陽共舞》的內容。在遠古社會,常常會表現這樣的內容。在后人發現的山洞的壁畫中,也有類似的表達。出示壁畫圖片,看到這幅圖你會聯想到什么?學生觀察分析圖畫內容。教師總結:同學們,遠古人類對于太陽、光、火,對于大自然有一種崇拜敬畏之情。《與太陽共舞》表現了太陽賜予我們光和熱,賜予我們生命。人類贊頌這一偉大的力量。2.觀察舞美效果 了解舞美在舞臺表演中的作用提出問題:舞臺上太陽的形象是如何表現的呢?答案預設:太陽是用聚光燈來表現的。過渡語:《大河之舞》是一部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在這種現代的舞臺表演當中,燈光和舞臺布景都是為表演服務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3.聆聽哨笛音色 了解愛爾蘭音樂常用樂器提出問題:這段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樂器的聲音?答案預設:聽到了笛子聲。教師講解:剛才大家聽到的是愛爾蘭哨笛的聲音,(出示圖片)它的聲音悠揚空靈,很適合愛爾蘭的旋律。在愛爾蘭的舞蹈音樂中,除了會運用愛爾蘭哨笛外,還常常會用到小提琴、手風琴、手鼓、愛爾蘭尤利安笛子等,所以,今天老師會運用手風琴為大家演奏音樂主題。設計意圖:視頻、圖片的直觀呈現,使學生通過聆聽、觀察、分析、聯想,來發掘作品所表現的深刻內涵;了解百老匯音樂歌舞劇中音樂、舞蹈與舞美融合所表現的綜合藝術之美。(五)總體對比分析 總結愛爾蘭舞蹈音樂的特點階段目標:聽辨、對比各主題,分析音樂要素的變化,了解愛爾蘭舞蹈音樂特點。1.對比分析愛爾蘭音樂特點(1)從節奏的角度分辨四個主題的異同提出問題:從譜面觀察,哪個主題最特別?答案預設:主題c節奏最特別,節奏稍舒展。提出問題:主題a、b、d在節奏上有什么相似之處?答案預設:都是運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及少量的三十二分音符這種密集的節奏來表現。(2)從作品結構的角度回顧四個主題呈現的方式師生共同回顧主題呈現方式。第一部分(主題a與主題b):4+2+2+2第二部分(主題c與主題d):4+2+2+2+2+2師生總結愛爾蘭舞蹈音樂特點:運用緊密的節奏,較快的速度,表現舞曲歡快、熱烈的情緒;作品通常分為兩個部分;主題運用重復、對比、交替的方式呈現。總結:《與太陽共舞》具有典型的愛爾蘭舞蹈音樂特點。(3)從速度的角度分辨全曲的速度變化播放主題a、b、d音響,學生打衡拍,感受速度的變化。學生發現:主題d的速度加快了。結論:第二部分的音樂相比第一部分音樂的速度變快。總結音樂要素的變化對音樂情緒的影響:《大河之舞》作為一部百老匯音樂歌舞劇,這種現代的舞臺表演藝術,帶給觀眾們的感官享受是全方位的,觀眾可以聆聽音樂,欣賞舞蹈,置身在舞臺布景的情境中,感受舞美燈光帶來的視覺震撼。在《與太陽共舞》這首作品中,第一部分的音樂,在節奏上越來越緊密,第二部分的音樂在速度上更快,這些音樂要素的變化共同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當音樂情緒到達最高點時,所有的踢踏舞者整齊的停下舞步,帶給觀眾內心的震撼是久久不能平靜的。2.完整欣賞整體感知音樂與舞蹈特點帶領學生回顧各部分不同的音樂活動,完整欣賞全曲,用音樂活動參與表現作品。3.介紹《大河之舞》的發展過程設計意圖:總體回顧和分析各音樂要素的變化,總結愛爾蘭音樂特點,理解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大河之舞》是如何將音樂情緒一步步推進,最終給予觀眾感官上的震撼和享受。(六)課堂小結今天我們聆聽了《大河之舞》中的《與太陽共舞》這一幕的表演,欣賞了愛爾蘭音樂與踢踏舞。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在課后去了解《大河之舞》其他幕的表演。去了解更多的百老匯音樂劇。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樂于參與體驗音樂活動。(二)教學中,教師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個人的表現進行及時評價。(三)通過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選擇不同的音樂活動表現主題,以及肢體表現的呈現,檢測學生學習效果。七、本課教學設計特點(一)依據作品特點體現音樂與舞蹈的緊密融合依據本課這部音樂劇作品的特點,本課的設計主要以學生肢體參與的形式展開音樂活動,在引導學生哼唱和演唱主題的同時,用手與腳模仿踢踏舞舞步節奏,體現踢踏舞的特點,并達到區分主題的目的。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體會踢踏舞舞蹈的魅力,同時感受愛爾蘭音樂與舞蹈的緊密融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愛爾蘭音樂與踢踏舞的特點。(二)遷移方法學會學習本課注重引導學生運用遷移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習自主學習方式方法。將音樂學習與活動方式進行遷移,引導學生自主編創肢體動作演繹對音樂的理解與音樂主題的區分;同時遷移構建曲式的方法,自主概括作品結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全方位感知音樂體現人文性本課從音樂、舞蹈、舞美等方面全方位地感受這部作品中的美感,體現了以音樂為主的學科融合,體會百老匯音樂歌舞劇這種多種藝術形式完美融合的現代舞臺表演藝術。同時重視與音樂相關的背景知識的介紹,提高學生對不同風格流派的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