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5課時疫情與防護(大象版)六年級上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作業布置教學目標知道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預防措施;知道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0102學習使用概念圖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03通過閱讀、整理資料,了解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個人防護傳染病的技能。科學觀念04能夠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分析傳染病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新知導入這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人類帶來了重大災難,全球數以億計的人感染。新知導入新知導入提出問題疫情嚴重期間為什么要盡量減少聚集?我想了解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知識。為什么同樣接觸過病人,有的人會被傳染,而有的人卻沒事?怎樣才能避免被傳染?……探究新知調查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具有包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是已知的第七種可感染人類的管狀病毒。它的宿主包括哺乳動物和禽類等,可通過人類上呼吸道入侵人體,并感染肺、心臟、腎臟等多個器官。探究新知調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1.潛伏期多為2-4天。2.主要表現為咽干、咽痛、咳嗽、發熱等,發熱多為中低熱,部分病例亦可表現為高熱,熱程多不超過3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鼻塞、流涕、腹瀉、結膜炎等。少數患者病情繼續發展,發熱持續,并出現肺炎相關表現……探究新知調查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后3天內傳染性最強。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小知識探究新知調查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經氣溶膠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探究新知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小知識調查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探究新知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小知識通過研究,我知道了為什么疫情嚴重期間要盡量減少聚集,對疫情嚴重的地方實行人員進出管控,這是控制疫情的必要措施。還通過網絡、報紙等渠道收集了一些其他防控措施和案例。處理信息探究新知符合接種條件者均應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并及時進行加強免疫接種。新冠肺炎的個人防護處理信息探究新知處理信息遵守防疫基本行為準則,堅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公筷制、保持社交距離、咳嗽禮儀、清潔消毒等良好衛生習慣和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覺提高健康素養和自我防護能力。新冠肺炎的個人防護探究新知處理信息疫情嚴重期間減少聚集,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及孕婦、3歲以下嬰幼兒等盡量減少前往人員密集場所。75%的酒精等消毒劑可有效滅活新型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的個人防護探究新知疫情防控措施分類早發現,早報告處理信息勤洗手,勤消毒勤鍛煉,多休息接種疫苗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分級分類收治感染者非必要不外出減少聚集戴口罩加強營養探究新知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措施。處理信息探究新知1.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病例或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者。處理信息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怎么辦?2.應立即采集標本進行核酸檢測或閉環轉運至有條件的上級醫療機構進行核酸檢測,其間單人單間隔離。3.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者,進行集中隔離管理或送至定點醫院治療,并按照規定進行網絡直報。探究新知得出結論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傳染病的病原體不只有病毒,還有細菌等各種微生物,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探究新知得出結論當細菌和病毒入侵時,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如白細胞)會進行自衛,保護身體,也許你感受不到,但你的身體里確實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微型戰爭”。吃飯時、睡覺時、生病時……細胞要么在新生、成長、增殖,要么在充當“健康衛士”奮勇殺敵,特別是那些免疫細胞,它們無時無刻不在保衛著我們的健康。人體內的“微型戰爭”探究新知一、非特異性免疫1.天然屏障: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等。2.吞噬作用:免疫細胞可以吞噬入侵的病原體。3.體液因子:通過免疫調節作用清除病原體。二、特異性免疫1.打疫苗。2.……得出結論人體免疫的分類探究新知得出結論1.經常洗澡,勤換衣服。2.睡前不吃糖果,按時刷牙。3.不吃不潔凈、腐爛變質的食物。4.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凈。5.定期注射疫苗。6.勤鍛煉,保持健康的心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探究新知遷移應用你還知道哪些其他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傳染病 預防措施流感 接種流感疫苗,勤洗手,勤通風,少聚集,出門戴口罩,加強營養,增強體質,勞逸結合等。痢疾 保持環境衛生,消滅蒼蠅等傳播痢疾的害蟲;不喝生水,盡量不要吃生冷食品;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干凈或削皮后再吃;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 ……探究新知拓展延伸1、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是( )。A.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B.氣溶膠 C.飛沫和密接者2、下列不屬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是( )。A.睡前吃糖果,不按時刷牙 B.勤鍛煉,保持健康的心態 C.定期注射疫苗3、不能獲得一定的免疫力的是( )A.感染新冠肺炎后痊愈的人B.外出總是戴口罩的人C.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人選一選ABC課堂練習填一填1、傳染病能夠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 )、( )、( )三個基本環節。2、經( )和( )傳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3、人體免疫的天然屏障有( )、( )以及( )等。4、人體內的“微型戰爭”指當( )和( )入侵時,人體內的( )會進行自衛,保護身體。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飛沫皮膚黏膜密切接觸分泌物細菌病毒免疫細胞課堂練習斷一斷1、新冠肺炎的潛伏期多為1到14天。(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是傳染源。( )3、皮膚是我們人體免疫系統的天然屏障,可以阻擋一切細菌和病毒。( )4、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 )5、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者,應進行集中隔離管理或送至定點醫院治療。( )××√√√課堂練習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圍繞新冠疫情的話題,查閱了大量資料,知道傳染病三個基本傳播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知道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措施是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提高自身免疫力,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可以減少被傳染的風險。課堂總結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應該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呢?請你結合今天所學的知識總結一下。作業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單元基本信息單元主題 顯微鏡下的世界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學習內容: 5.2地球上存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類型的生物。 (1)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舉例說明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3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知道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 7.4人體生命安全與生存環境密切相關。 舉例說出重大傳染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類安全的威脅。 學業要求: 1.初步認識微生物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初步認識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 2.能使用顯微鏡觀察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形態。 3.通過對生命系統構成層次的初步學習,樂于探究和實踐,關注人體健康與環境保護。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注重大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對人類安全的威脅,關注生物資源保護。單元課時設計 5課時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主題名稱 顯微鏡下的世界單元設計意圖 1.本單元是學生在認識了常見的動物、植物這些生命體的一些共同特征的基礎上開展學習的。本單元將引領學生首次進入微觀世界,探索微觀世界中生物體的一些奧秘,了解一些微生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 從學習目標上看,該單元既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本單元通過實踐、觀察、探究、歸納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3.熟悉整套教材內容,明確該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和作用。 4.該單元分為五課,分別為《顯微鏡下的細胞》《發面的秘密》《發霉的饅頭》《不一樣的“感冒”》《疫情與防護》。先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觀察洋蔥表皮,體會微觀世界的神奇;然后過渡到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發面和發霉;第4課《不一樣的“感冒”》讓學生明白常見感冒的原因,了解細菌和病毒的區別;最后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知道如何做好防護。主題學情分析 學生們的集中注意能力有所發展,專心致志的時間可達25分鐘左右,他們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但仍然是同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仍然習慣于模仿實際動作,因此需要加強啟發式教學,發展學生比較、分析、綜合思維的能力。開放性學習環境 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 學生基于觀察和實踐指導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一切難以用肉眼觀察的微小生物統稱為微生物,了解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主要結構。 學生基于觀察和分析了解發面和發霉的原理,知道微生物可以被人類利用。 科學思維: 通過觀察、比較、概括等方法,抓住細胞、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展示對生命系統的理解。 探究實踐: 學生基于實踐操作,觀察和對比酵母菌在面團中的作用,在不同實驗中饅頭發霉的情況。 基于實踐指導有些微生物對人類生存不利,如疾病、新冠肺炎等,是肉眼難以觀察到的細菌、病毒引起的,知道蘑菇、木耳是能夠用肉眼觀察到的微生物。 態度責任: 了解并學習、掌握顯微鏡的使用,認識到顯微鏡的發明和不斷改進是人類好奇心和社會需求動力下的產物。 增強探索的興趣。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觀察洋蔥表皮 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并用語言描述觀察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感受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的不同。任務2 名稱: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表皮 通過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等不同的植物細胞,使用圖示和語言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描述、交流和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操作,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讓大家學會使用顯微鏡,同時感受顯微鏡下的洋蔥表皮和放大鏡下的洋蔥表皮的不同,初步感受細胞的存在。任務3 名稱:整理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果 利用顯微鏡觀察其他植物細胞是什么樣子;小組交流洋蔥表皮細胞的樣子。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操作顯微鏡,觀察顯微鏡下的細胞,感受不同植物以及植物的不同部位的細胞的不同,理解植物體是由很多細胞構成的,不同部分的細胞的形狀、大小也不同。任務4 名稱:動物的細胞和人體的細胞 課件出示人的口腔黏膜細胞,人的卵細胞,動物的血液細胞圖片,學生感受不同的細胞,形狀、大小也不同。并通過動物細胞結構圖了解動物細胞主要由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等構成。最后對比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動物的細胞和人體的細胞的不同。通過拓展延伸理解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不同,以及細胞對人體的作用。第2課時 任務5 名稱:觀察酵母粉里有什么 分組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粉裝片,小組交流,并用語言或者繪圖的方式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媽媽用酵母粉蒸饅頭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粉,知道酵母粉中有許多酵母菌,進一步了解酵母菌。任務6 名稱:認識酵母菌 閱讀酵母菌相關資料,了解酵母菌及其生活環境和主要用途,初步了解酵母菌為什么能使饅頭、面包疏松多孔。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酵母菌,知道酵母菌是微生物的一種,了解酵母菌及其生活環境和主要用途,了解酵母菌使饅頭、面包疏松多孔的原因,為后面的實驗做鋪墊。任務7 名稱:實驗“發面的秘密”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設計實驗來驗證酵母菌在發面過程中的作用。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實驗記錄表,并用語言或圖示的方式交流匯報,交流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準備實驗材料,了解實驗步驟,填寫記錄表等幾個環節,讓大家感受實驗的過程,從而理解為什么酵母菌會使面團變“胖”的原理及條件。最后引導學生自己處理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任務8 名稱:閱讀《看得見的真菌》 閱讀《看得見的真菌》,了解真菌的概念、特點和作用。認識蘑菇和木耳這兩種常見的,可肉眼看得見的真菌,并了解常見有毒野生菌和生活中的其他真菌。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圖片的出示,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真菌,以及真菌的特點和作用。通過閱讀蘑菇和木耳,知道它們是常見的可以肉眼看得見的真菌。通過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的其他真菌。第3課時 任務9 名稱:觀察霉斑里面有什么 使用體視顯微鏡或之前使用的顯微鏡觀察霉斑,看看食物霉斑里面有什么,用語言或者繪畫描述觀察到的現象。觀察妙妙和奇奇的觀察記錄,認識真菌及其結構,知道不可食用發霉的食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使用顯微鏡親自觀察發霉食物的霉斑,了解霉菌,以及霉菌的特點,同時知道“食物一旦發霉,應該毫不猶豫地丟掉”。任務10 名稱:實驗“探究食物發霉的條件” 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食物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發霉?”并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探討探探和究究的實驗結果,總結實驗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要解決的問題,實驗都可以進行哪些假設,實驗需要研究的四種條件是怎么來的,同時調動大家利用課余時間操作實驗,得出結論的興趣。通過探探和究究的實驗結果,運用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方式得出結論“饅頭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在寒冷、干燥的條件下不容易發霉”。任務11 名稱:遷移應用——防霉技術 閱讀霉菌的相關材料,了解霉菌的危害。收集有關防霉技術的資料,學習防霉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霉菌的危害,激發學生了解防霉技術的興趣,并通過展示常用的防霉技術,提升學生的生活應用能力。任務12 名稱:拓展閱讀——預防真菌感染 閱讀材料,了解真菌感染及其預防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閱讀,讓學生明白真菌除了可以使食品、物品發霉外,還可以感染人的身體部位,了解一些常見的預防真菌感染的方法。從而感受到個人衛生對預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性。第4課時 任務13 名稱:請病假 設計情境,引導學生區分究究和探探的感冒癥狀的不同,同時思考為什么究究要去發熱門診,而探探去普通門診。 設計意圖:通過導入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今天的學習與“感冒”有關,同時知道發熱要去發熱門診,不發熱可以去普通門診,感冒有不一樣的,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任務14 名稱:感冒就診 通過導診臺流程圖,引導學生了解門診就診的流程。再展示究究和探探的就診結果,引導學生進行對比。 設計意圖:通過真實案例,讓學生了解門診就診的流程,明白感冒有兩種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從而知道不同的感冒的治療方法不同。任務15 名稱:細菌和病毒 閱讀病毒與細菌的相關資料,了解細菌和病毒的分布、種類,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等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展示和老師介紹細菌和病毒的資料,讓學生更多地認識細菌和病毒,從而理解他們與人類的關系。任務16 名稱:知識鏈接——安全用藥小常識 通過探探詢問醫生用藥方法的情境,引出安全用藥常識的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探探看病的例子,讓學生明白要按照醫囑安全用藥。通過課件出示的安全用藥小常識,更深入地掌握用藥的方法。任務17 名稱:遷移應用 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冒經歷,并分析究究和探探的感冒經歷,給出合理解釋。學習藥品說明書的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究究和妙妙的感冒經歷,讓大家再次明白要按照醫囑服藥。通過拓展延伸,讓大家理解藥品說明書。第5課時 任務18 名稱:調查新型冠狀病毒 以新冠肺炎為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再引導學生閱讀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材料,了解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最后引導學生以概念圖的形式對疫情防控的有關措施進行歸納、分類。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調查,收集有關資料,并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幫助學生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概念、感染后的臨床表現、傳播環節及疫情防控措施。任務19 名稱:預防傳染病 閱讀材料《人體內的“微型戰爭”》、《人體免疫的分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了解更多關于傳染病和預防傳染病的知識。 設計意圖:結合收集的資料得出結論:傳染病的病原體不只有病毒,還有細菌等各種微生物,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任務20 名稱:遷移應用——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查閱專業資料,或者請教醫生、防疫人員,收集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設計意圖:該環節是對本節課內容的遷移運用,由如何預防新冠延伸到如何預防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安全健康意識。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評價內容 第1課時《顯微鏡下的細胞》: 通過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等不同的植物細胞,使用圖示和語言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描述、交流和總結,并結合閱讀等活動了解動物和人體也是由各式各樣的細胞構成的,進而運用比較、概括等思維方式得出結論“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 第2課時《發面的秘密》: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酵母粉,并用圖示或文字描述自己的發現,知道酵母粉中有許多酵母菌。然后設計實驗來驗證酵母菌在發面過程中的作用。 第3課時《發霉的饅頭》: 用語言描述或者用圖畫描繪自己的觀察發現,從而得出結論——使食物發霉的是霉菌,并認識霉菌的結構特征。接著研究食物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發霉,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通過對比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接著將這一結論遷移應用到生活生產中的防霉技術。最后通過拓展閱讀學習如何預防真菌感染。 第4課時《不一樣的“感冒”》: 根據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感冒需要化驗嗎?然后通過調查醫生利用化驗結果做出診斷的過程,了解感冒的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接著收集細菌和病毒的資料并交流。最后遷移應用到調查和解釋同學們的感冒經歷中。 第5課時《疫情與防護》 根據情境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并展開調查,收集有關資料進行處理。以概念圖的形式對疫情防控的有關措施進行分類,,進一步得出結論:傳染病的病原體不只有病毒,還有細菌等各種微生物。最后通過查閱專業資料,或者請教醫生、防疫人員,將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應用到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措施中。評價指標 第1課時《顯微鏡下的細胞》 知道植物體是由很多細胞構成的,知道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了解光學顯微鏡的主要結構。(科學觀念)通過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植物的葉細胞、植物的根細胞、動物的細胞和人體的細胞,進行推理從而得出結論:細胞是由生物體的基本組成部分。(科學思維)會制作洋蔥表皮裝片,能利用顯微鏡對細胞進行觀察,并利用圖示和語言的方式描述觀察到的細胞。(探究實踐)在用顯微鏡觀察的實驗中,要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科學探究意識,增強探究本領。(態度責任) 第2課時《發面的秘密》 知道酵母菌能發面的原理;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看得見的真菌。(科學觀念)能用繪圖或文字描述看到的現象;在對比實驗中,培養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科學思維)通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并用圖示或文字描述所觀察的現象;設計發面對比實驗,驗證并交流酵母菌發面的原理;通過閱讀知道蘑菇和木耳是能看得見的真菌。(探究實踐)培養觀察、比較、描述的能力及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態度責任) 第3課時《發霉的饅頭》 知道霉菌不僅能使食品發霉變質,還能在食品中產生毒素;知道食品防霉的有效方法;了解預防真菌感染的方法。(科學觀念)在對比實驗中,培養比較、分析和概括邏輯思維。(科學思維)觀察顯微鏡下的霉斑,用語言或繪圖描述霉斑的特點;通過觀察不同實驗中饅頭發霉的情況,探究饅頭發霉的條件。(探究實踐)初步認識霉菌的危害和防霉技術。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態度責任) 第4課時《不一樣的“感冒”》 了解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不同的感冒用藥不同,要經過化驗診斷后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能自己盲目用藥或憑經驗用藥。(科學觀念)在收集、整理、交流中,培養分析、概括和歸納的邏輯思維。(科學思維)結合醫生的處方,正確認識安全用藥常識;搜集資料,了解細菌和病毒種類、分布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探究實踐)生病了學會請病假,知道去醫院就醫的流程,不同的感冒用藥不同,增強生命保護意識。(態度責任) 第5課時《疫情與防護》 知道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預防措施;知道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科學觀念)學習使用概念圖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科學思維)通過閱讀、整理資料,了解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方法,掌握個人防護的技能。通過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發現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措施: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探究實踐)能夠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分析傳染病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態度責任)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五、單元作業設計選一選。 1.下列關于顯微鏡的操作,正確的是( ) A.用右眼看目鏡,左眼同時睜開,一邊觀察一邊記錄 B.調焦時,眼睛先看著目鏡,轉動調節旋鈕,直到出現清晰的圖像 C.安放顯微鏡時,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將其向著光擺放在平坦桌面上。 2、下列不屬于微生物的是( ) A.蘑菇 B.螨蟲 C.乳酸桿菌 3.人類80%的疾病是由( )引起的。 A.細菌 B.真菌 C.病毒 4.下列微生物中,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的是( ) A.大腸桿菌 B.新型冠狀病毒 C.蘑菇 5.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位于視野的正下方,為了將其移至視野中心,應將裝片往( )移動。 A.正上方 B.正下方 C.左邊 6.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不包括( ) A.飛沫傳播 B.血液傳播 C.接觸傳播 二、填一填。 7.( )包裝、放( )、( )保存、太陽暴曬和高溫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 8.在用顯微鏡觀察裝片時,要先用( )(填“高”或“低”)倍物鏡觀察整體,再換(填“高”或“低”)倍物鏡觀察細節。 9.細菌廣泛分布于土壤和( )中,或者與其他生物( )。 10.傳染病的病原體不只有( ),還有( )等各種微生物,人體的( )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11.植物、動物和人體都是由各式各樣的( )構成的。 三、判一判。 制作洋蔥表皮裝片時,必須將標本處理得薄而透明。( ) 每個洋蔥表皮細胞中間都有一個小黑點,這就是細胞核。( ) 1633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第一個發現和提出“細胞”這個名稱。( ) 顯微鏡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范圍就越大。( ) 保健品、食品可以代替藥品用于治療。( ) 四、簡答題 17.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人類帶來了重大災難,我們每個人時刻都要做好個人防護,預防疫情的傳播。怎樣做好新冠肺炎的個人防護?(至少5條) 18.探探的生活方式不太健康,所以總是生病,她應該養成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呢?請你給她提出三條建議。 五、綜合分析題 19.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請根據下列與細胞相關的圖片完成題目。 圖甲、圖乙是細胞結構示意圖,圖甲中有液泡、細胞壁和( ),因此它是植物細胞,而圖乙是( )細胞。 在顯微鏡下,若要將圖丙調整成圖丁,應先將裝片向( )移動,在轉動轉換器使( )(選填“高”或“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答案: 一、1.C 2.B 3.C 4.C 5.B 6.B 二、7.真空 干燥劑 樟腦丸 8.低 高 9.水 共生 10.病毒 細菌 免疫 11.細胞 三、12.√ 13.√ 14.√ 15.× 16.× 四、 17.答:接種流感疫苗,勤洗手,勤通風,少聚集,出門戴口罩,加強營養,增強體質,勞逸結合等。(答出5條即可) 18.答:4.答:(1)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少糖。(2)戒煙戒酒,煙酒不利于身體健康。(3)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健康的心態。(4)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洗澡,勤換衣物。(5)不吃不潔凈、腐爛變質的食物。(6)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凈。(7)定期注射疫苗。(8)睡前不吃糖果,按時刷牙。(答出其中的3條即可) 五、 (1)葉綠體 動物 左 高六、單元教學結構圖顯 微 鏡 下 的 世 界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微生物是一個陌生的字眼,顯微鏡是一種陌生的儀器,所以要讓學生們既了解微生物,又學會使用顯微鏡,實際操作很重要。所以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動手,自己去探究和發現,并總結觀察到的現象和結論。 優點:讓學生做課堂的小主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不足:不能每個人都用顯微鏡真實地體驗一下實驗的過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疫情與防護》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 《疫情與防護》是本單元第5課,引導學生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分析傳染病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的影響,學會利用概念圖的方式記錄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結果。教材首先以新冠肺炎為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想研究的問題: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地方為什么要對人員進出實行管控?為什么同樣接觸過病人,有的人會被傳染,而有的人卻沒事?怎樣才能避免被傳染?……然后引導學生分小組對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展開調查,收集有關資料,并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作為重點訓練的處理信息環節,本課引導學生以概念圖的形式對疫情防控的有關措施進行分類,認識到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措施,并結合收集的資料進一步得出結論:傳染病的病原體不只有病毒,還有細菌等各種微生物,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最后通過查閱專業資料,或者請教醫生,防疫人員,將本課學習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應用到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措施中。學習者分析 新冠肺炎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大家都深有感觸,所以這節課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教育意義,讓他們不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冠肺炎傳染病,同時也掌握了防御防護傳染病的技能。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知道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預防措施;知道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科學思維:學習使用概念圖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 探究實踐:通過閱讀、整理資料,了解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個人防護傳染病的技能。 態度責任:能夠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分析傳染病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措施: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難點:能夠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分析傳染病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要求: 1.能使用概念圖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 2.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防護傳染病的技能。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引入活動教師活動1 1.師問: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細菌和病毒不僅能引起感冒,還能引起很嚴重的傳染病。那你們還記得2019年年底爆發的全球新冠嗎?全名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課件出示圖片。 師: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 課件出示 師小結:這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人類帶來了重大災難,全球數以億計的人感染。 2.揭示主題 師:同學們應該能夠感受到,這次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明顯的影響。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就是有關疫情以及對它的防護。 板書主題:疫情與防護學生活動1 通過圖片和數據表,初步了解新冠的危害以及它對全球的影響。 了解本課的主題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導入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今天的學習內容,同時感受新冠疫情很嚴重,我們要注意防護。環節二:提出問題教師活動2 師過渡:關于這次疫情,你有什么想研究的問題嗎?請大家都來說一說。 師:大家的問題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科學問題,每個小組可以商量選一個問題作為自己小組的研究問題,然后把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通過交流匯報的形式,總結出來。學生活動2 學生說出自己關于這次疫情想要研究的問題。在小組內整理,研究。 生1:我想了解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知識。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什么是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為什么傳染得這么厲害? 生2:疫情嚴重期間為什么要盡量減少聚集?疫情嚴重的地方為什么要對人員進出實行管控。 生3:為什么同樣接觸過病人,有的人會被傳染,而有的人卻沒事?怎樣才能避免被傳染?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每個小組確定自己的研究問題,然后進行研究和調查,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環節三:調查教師活動3 師過渡:同學們調查得怎么樣?小組內可以交流分享一下。老師也把大家的問題整理了一下,進行了一些調查,請大家和老師一起來了解一下,看看你還有什么補充沒有? (調查過程在課下完成,可以留成預習任務) 問題一: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 課件出示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具有包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是已知的第七種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它的宿主包括哺乳動物和禽類等,可通過人類上呼吸道入侵人體,并感染肺、心臟、腎臟等多個器官。 問題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課件出示,師解釋 1.潛伏期多為2-4天。 2.主要表現為咽干、咽痛、咳嗽、發熱等,發熱多為中低熱,部分病例亦可表現為高熱,熱程多不超過3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鼻塞、流涕、腹瀉、結膜炎等。少數患者病情繼續發展,發熱持續,并出現肺炎相關表現…… 問題三: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小知識 1.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后3天內傳染性最強。 師強調:潛伏期也有傳染性。 2.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經氣溶膠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師強調:傳播途徑主要是兩個,一個是飛沫,一個是密切接觸。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 師強調:易感染人群范圍比較廣泛,所以每個人都要特別注意。學生活動3 小組內分享自己的調查結果,并做好記錄 了解什么是新冠 了解新冠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知道新冠病毒的傳染病是病毒感染者 了解新冠從兩個主要傳播途徑 知道易感人群是每個人,同時了解疫苗的重要性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分享課下大家調查到的資料,解決大家要研究的問題,讓大家明白什么是新冠,它的臨床表現有哪些,以及新冠的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等知識,為后面的學習做補充。環節四:處理信息教師活動4 1.師過渡:通過研究,知道了為什么疫情嚴重期間要盡量減少聚集,對疫情嚴重的地方實行人員進出管控,這是控制疫情的必要措施。還通過網絡、報紙等渠道收集了一些其他防控措施和案例。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自己收集的資料,從中篩選有用的信息進行整理,然后匯報交流。 1.加強新冠肺炎的個人防護措施有哪些? 師點撥: (1) 符合接種條件者均應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并及時進行加強免疫接種。 (2)遵守防疫基本行為準則,堅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公筷制、保持社交距離、咳嗽禮儀、清潔消毒等良好衛生習慣和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覺提高健康素養和自我防護能力。 (3)疫情嚴重期間減少聚集,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及孕婦、3歲以下嬰幼兒等盡量減少前往人員密集場所。75%的酒精等消毒劑可有效滅活新型冠狀病毒。 2.師小結:這三點是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的很好措施,還有其他的嗎?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課件出示,學生共同完成連線 師小結: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措施。 3.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怎么辦? 師問:如果我們身邊發現了新冠肺炎的病例該怎么辦呢? 1.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病例或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者。 2.應立即采集標本進行核酸檢測或閉環轉運至有條件的上級醫療機構進行核酸檢測,其間單人單間隔離。 3.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者,進行集中隔離管理或送至定點醫院治療,并按照規定進行網絡直報。 師一邊講解一邊解釋:身邊出現了新冠患者也不要惶恐,第一步管理傳染源,就是把患者和疑似病例集中治療。第二步切斷傳播途徑,也就是把密切接觸者單人單間隔離起來,進行核酸檢測。保護易感人群,就是多關注老人、小孩、孕婦等特殊人群。學生活動4 交流課下搜集到的資料 通過搜集、整理、分享資料,了解更多有關疫情防控的措施。 小組交流、匯報 通過課件展示,了解新冠肺炎個人防護的一般措施 生舉手回答 生1:疫情期間我們小區每天都進行核酸檢測。 生2:我們小區還要求大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 生3:我們小區出門都是“一米線”的距離。 生4:在公共場所要佩戴口罩。 …… 完成疫情防控措施的分類連線,進一步掌握疫情防控措施 舉手回答問題 通過圖示和老師的講解,明白身邊出現了新冠肺炎患者如何處理。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課件展示和老師講解,了解新冠肺炎的個人防護措施有哪些,同時知道如果發現了新冠肺炎病例該怎么辦。環節五:得出結論教師活動5 師過渡:通過查閱資料,知道傳染病的病原體不只有病毒,還有細菌等各種微生物,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師點撥:也許你感受不到,但你的身體里確實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微型戰爭”。 課件出示: (1)人體內的“微型戰爭” 當細菌和病毒入侵時,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如白細胞)會進行自衛,保護身體,也許你感受不到,但你的身體里確實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微型戰爭”。吃飯時、睡覺時、生病時……細胞要么在新生、成長、增殖,要么在充當“健康衛士”奮勇殺敵,特別是那些免疫細胞,它們無時無刻不在保衛著我們的健康。 (2)人體免疫的分類 一、非特異性免疫 1.天然屏障: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2.吞噬作用:免疫細胞可以吞噬入侵的病原體。 3.體液因子:通過免疫調節作用清除病原體。 二、特異性免疫 1.打疫苗。 2.…… (3)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1.經常洗澡,勤換衣服。 2.睡前不吃糖果,按時刷牙。 3.不吃不潔凈、腐爛變質的食物。 4.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凈。 5.定期注射疫苗。 6.勤鍛煉,保持健康的心態。學生活動5 通過課件展示和老師的講解,了解人體內的“微型戰爭”是怎么回事? 明白人體免疫的分類,什么是非特異性免疫,什么是特異性免疫 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都包括什么?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課件展示和老師講解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被感染的風險。環節六:遷移應用教師活動6 1.師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以及它的預防措施。那在我們的身邊只有這種傳染病嗎?大家通過查閱專業資料,或者請教醫生、防疫人員,收集一些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師小結:說得非常好。除了新冠肺炎,我們還經常會遇到其他一些傳染病,比如流感、痢疾等。下面請大家根據表格來了解一下這兩種常見傳染病的防控措施,看看它們和新冠肺炎的防控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課件出示 2.拓展延伸 師:在預防傳染病的措施中,有一項很重要,也是我們平時最容易忽視的地方,那就是洗手,你會洗手嗎?如何正確地洗手才能更好地起到防控傳染病的作用呢?下面就請大家跟著老師學一下七步洗手法。 課件出示 學生活動6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匯報 生1:我知道傳染病一般都需要打疫苗,比如流感,還要勤洗手、少聚集、出門戴口罩等。 生2:我知道痢疾這種腸道傳染病要注意環境衛生,不吃生冷食物。 舉手回答自己對常見傳染病流感和痢疾的防控措施的掌握情況。 根據表格了解流感和痢疾的防控措施,和新冠肺炎的防控形成對比。 通過拓展延伸,學習七步洗手法 學生活動5 活動意圖說明:學習流感和痢疾的防控措施,與新冠的防控措施進行對比。通過拓展延伸,學習正確的七步洗手法。7.板書設計 疫情與防護 傳染源 易感人群 (管理) 傳播途徑 (保護) (切斷)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作業布置 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應該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呢?請你結合今天所學的知識總結一下。 練習設計 選一選 1、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是( )。 A.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B.氣溶膠 C.飛沫和密接者 2、下列不屬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是( )。 A.睡前吃糖果,不按時刷牙 B.勤鍛煉,保持健康的心態 C.定期注射疫苗 3、不能獲得一定的免疫力的是( ) A.感染新冠肺炎后痊愈的人 B.外出總是戴口罩的人 C.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人 填一填 1、傳染病能夠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 )、( )、( )三個基本環節。 2、經( )和( )傳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 3、人體免疫的天然屏障有( )、( )以及( )等。 4、人體內的“微型戰爭”指當( )和( )入侵時,人體內的( )會進行自衛,保護身體。 斷一斷 1、新冠肺炎的潛伏期多為1到14天。( )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是傳染源。( ) 3、皮膚是我們人體免疫系統的天然屏障,可以阻擋一切細菌和病毒。( ) 4、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 ) 5、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者,應進行集中隔離管理或送至定點醫院治療。( ) 答案: 選一選:C A B 填一填:1、傳染源 傳播途徑 易感人群 飛沫 密切接觸 皮膚 黏膜 分泌物 細菌 病毒 免疫細胞 斷一斷:1、× 2、√ 3、× 4、√ 5、√9.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課以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直接影響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提出想研究的科學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積極性。 本課的教學,提前要求學生查閱并收集有關資料,鍛煉了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效率。 教學方式的轉變,體現而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靈活運用。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收集資料,分析討論,特別是對傳染病的防護措施的分析和總結,不僅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疫情的防控措施,掌握疫情期間的個人防護方法,也有效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收獲。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1.5疫情與防護 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1.5疫情與防護 課時課件.pptx 【大單元整體教學】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單元整體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