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阿里山的姑娘》一、課時:1課時二、教材分析:《阿里山的姑娘》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臺灣高山族民歌,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能夠了解臺灣豐富的自然風光與文化背景,深入感受高山族獨特的音樂風格。該歌曲旋律優美、夾帶俏皮,表現了阿里山姑娘的活潑與多情。歌曲不僅具備優美抒情的部分,還有熱烈歡快的段落,充分展示了臺灣民歌的多樣性。通過對《阿里山的姑娘》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還能加深對臺灣文化的理解,并增強對祖國統一和兩岸文化交流的認同感。三、學情分析:當前學生對臺灣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但對臺灣的民族音樂和文化特征了解較少。通過本課,學生可以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臺灣音樂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提升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表現力。考慮到中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規律,本課將通過聽賞、討論、演唱和舞蹈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阿里山的姑娘》。四、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能夠通過聆聽與分析,感受《阿里山的姑娘》的旋律美和音樂情緒,理解其優美抒情和熱烈歡快的特點。2.藝術表現:通過歌唱練習和即興舞蹈演繹,能夠自如地表現《阿里山的姑娘》的音樂情緒,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舞臺表現意識。3.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演繹與表演,利用肢體語言和聲音表達音樂情感,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表現力。4.文化理解:通過對歌曲及其背景的學習,增加學生對臺灣及高山族文化的了解,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深刻理解臺灣作為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性。五、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通過欣賞與學習《阿里山的姑娘》,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和情緒,從中感受音樂的美感,增強音樂表現力。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聲樂和舞蹈的表現,準確表達歌曲的優美抒情與熱烈歡快的情緒,提升他們對音樂情感的理解和表現能力。六、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和探討,激發他們的主動學習和探究精神。情境教學:利用多媒體和實際演繹,創設音樂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情感。示范教學:教師通過示范歌唱和舞蹈,引導學生模仿和體驗,掌握正確的演唱與表演技巧。參與式教學:通過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歌曲的演唱和舞蹈中,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表現能力。七、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電腦、投影儀、大屏幕)音響設備歌曲PPT課件(包含歌曲背景介紹、歌詞及音樂情緒分析)教學錄像(示范歌曲演唱及舞蹈動作)八、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1.師生問好(音樂交響曲伴奏)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索一首來自臺灣的優美民歌,準備好感受音樂的魅力了嗎?生:(一起回答)準備好了!2.引入話題師:最近我們學過不少大陸的民歌,大家有嘗試了解過臺灣的音樂文化嗎?今天我們就要走進臺灣,通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臺灣民歌——《阿里山的姑娘》,帶領大家走近那片美麗的土地。播放《七子之歌——澳門》,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七子”都指哪些地方,形象地引出“臺灣”話題。3.引出課程主題師:臺灣是祖國的一部分,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背景。今天我們就跟隨《阿里山的姑娘》,去探訪阿里山風光,了解高山族的文化,感受臺灣民歌的魅力。環節二:講授新課:(一)感知:1.簡介《阿里山的姑娘》的背景師:阿里山是臺灣的著名旅游景點,以其壯麗的山景和豐富的植被著稱,同時關于阿里山的傳說和民歌也廣為流傳。《阿里山的姑娘》就是這樣一首充滿特色的高山族民歌。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隨著這首歌曲的旋律,走進阿里山。播放歌曲,讓學生靜靜聆聽,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緒。(二)探究:2.深入欣賞與音樂情緒分析師:大家聽完這首歌曲后有何感受?它的旋律和情緒是如何變化的?幫助學生總結:歌曲旋律優美抒情,帶有俏皮感,表現了阿里山姑娘的活潑多情。3.分段欣賞與探討師:接下來,我們將分段欣賞這首歌曲,并帶著兩個問題去探索:1.這段旋律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2.聽了這段旋律你的感受如何?再次播放歌曲,引導學生逐段分析情緒變化。引子部分:優美抒情,令人心曠神怡。主要旋律部分:熱烈歡快,充滿活力。4.討論與交流師:聽了這段旋律,你們有什么感受?覺得它想表達什么情感?學生分組討論,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三)示范:5.視唱與歌唱練習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視唱引子部分,體會其中優美抒情的感覺。教師播放譜子,帶領學生逐句視唱。重點強調音準和情感表達。師:大家一起唱,引子部分旋律優美抒情,要唱得富有感情。組織全班學生跟隨教師一同演唱。6.即興舞蹈與表演師:歌曲的主要旋律熱烈歡快,大家聽了都想動起來。現在,我們分成小組,用舞蹈來表現這段音樂的情感。學生分組練習,即興編排舞蹈動作,充分運用肢體語言表達音樂情感。每組依次上臺展示,其他同學進行觀摩和點評。教師鼓勵并指導,幫助學生改進表現。環節三:鞏固延伸:1.集體討論與總結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對這首歌以及臺灣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感受地域文化的多樣性,也能從中找尋到自己內心的情感共鳴。學生分享個人感受,教師總結合評,強調音樂學習在文化理解中的重要作用。2.復習與強化再次播放歌曲,全班共同合唱,強化對歌曲的熟悉程度和情感理解。組織學生再次進行全班舞蹈表演,通過多次練習提升表現力。九、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師:今天大家表現得很棒,通過這首優美的阿里山民歌,我們領略了臺灣的美麗風光,感受了高山族的文化魅力。音樂既是心靈的交流,也是文化的橋梁,希望大家以后多多關注和學習不同地域的音樂,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作業:師:課后請同學們查找和聆聽其他高山族或臺灣地區的民歌,寫一份音樂欣賞報告。報告中可以包括歌曲的背景介紹、自身感受和情感理解,下一節課我們會選擇幾份優秀的報告在班上分享。十、設計意圖:1.初步感知環節:利用音樂和引入話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調動課堂氣氛,為后繼的深層次探究做鋪墊。2.探究音樂環節:通過分段欣賞、提問引導以及討論交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音樂的情緒變化,培養他們的音樂分析能力。3.鞏固延伸環節:通過重復演唱和表演,強化學生對歌曲的熟知和情感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音樂表現力和協同合作意識。十一、板書設計:```一、導入新課問好引出主題《臺灣》二、講授新課感知:歌曲背景及高山族文化探究:音樂情緒分析示范:視唱與即興表演三、鞏固延伸討論表演四、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作業```十二、教學反思: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手段與互動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和學習音樂。學生在聆聽、討論、演唱以及舞蹈表演中,不僅理解了歌曲的情感和結構,還增強了音樂表現力和自我表達能力。然而,個別學生在即興表演環節的參與度有限,今后需要針對這一現象采用更多樣化的激勵方法,增強每一位學生的領悟力和表現動力,通過音樂課讓更多學生在實踐中享受音樂的樂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