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一教案 地表形態的變化 高二地理備課組課題: 地表形態的變化【課標解讀】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核心素養】1.綜合思維:結合示意圖,說明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及其地表形態。2.區域認知:結合不同地區地表形態,說出內外力作用的表現。3.人地協調:運用地理示意圖,說明地表形態的形成與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4.地理實踐力:結合實例,說出常見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特點及成因。【教學重點難點】1.理解板塊運動與宏觀地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的關系。(重難點)2.了解內、外力作用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第三課時【新課導入】我國臺灣著名地質公園的野柳風景區存有珍貴的“鎮園之寶”——“女王頭”。但它修長的脖頸因為長期遭受風化侵蝕,已經變得十分細弱。經專家測算,“女王”的脖頸每年仍以一定的速度變細,依照風化速度,“女王頭”可能即將面臨“斷頭”命運。想一想,分析“女王頭”的形成原因?【自主學習】一、主要外力作用及相互關系風化侵蝕的產物,經搬運作用離開原來的位置,隨著河流流速降低、風力減小、冰川融化等,這些物質又在地表沉積下來。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態。二、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1.風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及生物的影響下,原地發生的破壞作用。2.風化作用分類(1)物理風化:主要是因溫度變化引起的,使巖石發生機械破碎的作用過程。(2)化學風化:巖石發生化學成分的改變。化學風化的產物部分溶解于水,隨水流失,難溶于水的物質殘留在原地。(3)生物風化:在生物參與下的風化作用,通過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進行。特別提醒:風化作用與風蝕作用簡易區別:風化作用的產物殘留在原地;風蝕作用產物常常被風力搬運至其他地方沉積。三、風力作用與地形形態1.風蝕作用(1)概念:風力對地表巖土的破壞作用。(2)分類風蝕作用 作用特點 形成的地貌吹蝕作用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巖上的風化產物,在氣流作用下被吹揚 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雅丹地貌磨蝕作用 含有大量沙粒的氣流在運動過程中,沙粒對地表物體進行撞擊和摩擦,或在巖石裂隙凹坑內進行旋磨2.風積作用(1)在風沙的搬運過程中,當風力減弱,或者遇到障礙物阻擋,或者下墊面性質改變時,導致沙粒跌落堆積。(2)常見的風積地貌:沙丘、黃土地貌。【思考交流】探究一 風化作用風化作用強弱主要與氣候相關。下圖為風化作用強弱與氣候相關示意圖。1.說明物理、化學風化作用強弱與水分、溫度的關系。(區域認知)提示:從①到②,從④到③,隨著濕度增大,化學風化作用逐漸加強,物理風化作用相對減弱。反之,從②到①,從③到④,隨著濕度減小,物理風化作用加強,化學風化作用減弱。從④到①,隨著氣溫升高,物理風化作用增強。從③到②,隨著氣溫升高,物理、化學風化作用均增強。2.判斷圖示四地中風化殼厚度最大的地區。(綜合思維)提示:風化作用越強,風化殼越厚。從物理風化來看,①②氣溫高,物理風化作用強。從化學風化來看,②③濕度大,化學風化作用強。綜合推測②地風化殼厚度最大。探究一 風蝕作用在新疆,距克拉瑪依市西南100千米,有一處獨特的風蝕地貌,形狀怪異,維吾爾人稱為“沙依坦克爾西”,意為魔鬼城。其實,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區域。雅丹地貌指在干旱地區,由土狀沉積物所組成的地面,經風化、流水侵蝕、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相間排列的風蝕柱、風蝕殘丘和風蝕溝槽的地貌組合。1.說明雅丹地貌分布區氣候特點。(區域認知)提示:根據材料,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這里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大,冬春季節風力強勁。2.雅丹地貌是風蝕地貌組合。分析說明雅丹地貌區風蝕地貌形狀怪異的原因。(綜合思維)提示:區域各地風力大小不同、巖性不同,抗蝕性能力不同。因而產生差異侵蝕,形成形狀怪異的形狀。3.簡述風蝕作用與風化作用的區別。(區域認知)提示: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風化的產物殘留在原地。風蝕作用是指風對地表物質的侵蝕、搬運過程。表現為風的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所侵蝕的物質并不停留在原地,而是被風力作用搬運至其他地方沉積。【歸納總結】一、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1.氣候條件(1)巖石風化作用與水分和溫度密切相關,溫度越高,濕度越大,風化作用越強;物理風化主要受溫度變化影響,化學風化受溫度和水分變化影響都較大。(2)在干燥的環境中,主要以物理風化為主,且隨著溫度的升高,物理風化作用逐漸加強。(3)在濕潤的環境中,主要以化學風化作用為主,且隨著溫度的升高,化學風化作用逐漸加強。2.巖石性質巖漿巖比變質巖和沉積巖易于風化。巖漿巖中基性巖比酸性巖易于風化。沉積巖中易溶巖石(如石膏、碳酸鹽類巖石)比其他沉積巖易于風化。拓展延伸 不同氣候條件下風化殼厚度分布風化殼是指地質歷史時期曾出露地表的地層,在經過一定時期的風化剝蝕,形成明顯的風化剝蝕帶后,再經過埋藏壓實固結所形成的“殼體”或“殼帶”。下圖為自赤道向兩極的風化殼厚度分布圖。從圖中可看出,熱帶雨林地區,由于氣候濕熱,生物豐富,風化作用強,因此風化殼厚度最大。沙漠和半沙漠地區,以物理風化為主,而物理風化作用局限于巖石表層,因此風化殼厚度小。一、影響風蝕作用的因素【針對性訓練】渾善達克沙地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20世紀80年代,該地區出現眾多風蝕坑,坑邊發育有植被覆蓋的沙丘,研究發現風蝕坑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以后,該地區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旅游業。如圖示意某風蝕坑及坑邊沙丘等高線分布。據此,完成1~2題。1.據圖推測( )①風蝕坑內東陡西緩 ②風蝕坑邊界北移③沙丘高度降低 ④沙丘高度升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為防止風蝕坑規模擴大,可在該地區( )A.風蝕坑內設置沙障 B.營造常綠闊葉林C.進行人工降雨,增加沙坑濕度 D.種植耐旱農作物【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