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一年級科學《小小科學家》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認識科學家的職業和相關工作,了解科學家是發現大自然奧秘的人。掌握通過感官和簡單工具進行觀察的方法。 - 能夠通過滾小球實驗,理解坡度與小球滾動距離之間的關系。2. 過程與方法: - 通過觀察圖片、視頻和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動手能力。 - 學會團隊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實驗任務。3.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以及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科學家的工作,知道科學家是發現大自然奧秘的人。掌握運用五官和簡單工具進行觀察的方法。難點通過滾小球實驗,認識到我們也能做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設備(含PPT、視頻資料),鋼珠或小球,斜坡板,絨布(有刻度)科學家故事圖片或視頻,放大鏡、簡易顯微鏡(可選)四、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教師活動:提出問題:“為什么花會開?為什么草會綠?為什么鳥會飛?為什么天會黑?”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引出主題:“是科學家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么多的奧秘,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科學家,做一回小小科學家。”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問題,參與討論。(二)認識科學家的工作教師活動:1. 介紹科學家: - 展示科學家圖片,如愛因斯坦、霍金、袁隆平、珍妮·古道爾等。簡要介紹他們的科學成就和貢獻。2. 科學家的工作方式:展示科學家工作的圖片(如研究黑猩猩、采集巖石標本、觀察星空等)。引導學生觀察并交流,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方式。學生活動:觀察圖片,交流科學家的工作內容。(三)動手做一做:滾小球實驗教師活動:1. 實驗準備:展示實驗器材:斜坡板、小球、絨布(有刻度)。 - 講解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2. 演示實驗:教師演示滾小球實驗,記錄不同坡度下小球滾動的距離。3. 學生實驗: -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記錄數據。教師巡回指導,確保實驗安全。學生活動:觀察教師演示,理解實驗步驟。分組進行實驗,記錄數據。(四)分享交流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分享實驗數據和發現。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小球離桌面距離越高,滾得距離就越遠。學生活動:分享實驗數據和發現。歸納總結實驗結論。(五)拓展延伸教師活動:科學家已經找到的答案:介紹科學家已經找到的一些問題的答案,如大樹是怎么長高的、閃電是怎么發生的等。2. 尚未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問題尚未找到答案,如地球里面有什么、有沒有外星人等。學生活動:聆聽教師講解,了解科學家已經找到的答案。思考并討論尚未解決的問題。(六)課堂小結教師活動: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強調科學家的偉大和科學的魅力。鼓勵學生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學生活動: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樹立信心,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