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學文化常識之年齡稱謂與科舉制度幼年度:小兒初生之時。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3日。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指1歲。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始齔:男孩8歲,女孩7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小兒垂釣》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詩經·衛風·氓》九齡:9歲。指數之年:9歲。黃口:10歲以下。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外傅之年:兒童10歲。少年金釵之年:女孩12歲。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河中之水歌》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歲。及笄(jí jī):指女子15歲。志學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歲。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歲。二八:為16歲。破瓜、碧玉年華:女子16歲。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嗟我客上都,忽已見暮春。騎馬出闇門,瞇眼吹紅塵。西湖商賈區,山僧多市人;誰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黃冠更可憎,狀與屠沽鄰,齁齁酒肉氣,吾輩何由親!少須一哄散,境寂鷗自馴。舉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蘋。鐘從南山來,殷殷浮煙津。鶴發隱者歟?長歌收釣緡。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明發復擾擾,吾詩其絕麟。——陸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弱冠:古人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耦耕若便遺身老,黃發相看萬事休。——劉禹錫《重答柳柳州》桃李年華:女子20歲。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雪一杈。——陸游《梨花》花信年華:女子24歲。而立(而立之年):30歲,因為《論語》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始室: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壯:正當壯年,古代30歲為壯。半老徐娘:女子30歲。花作嬋娟玉作妝,風流爭似舊徐娘。夜深曲曲灣灣月,萬里隨君一寸腸。——劉禹錫《七絕 夢揚州樂妓和詩》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心宜不動。常思玉金枷重。無常一著可傷悲,悟時速把良緣種。鄙了惺惺,裝成懵懂。修完內貌頻看供。功成行滿去朝元,瑞云。——《踏云行 贈張公》艾:50歲。《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歲。六九年:即54歲。老年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耆:古稱60歲的人為“耆”。繼粟繼肉,以養賢才;祝鯁祝噎,以禮耆耋。—— 陸游 《謝致仕表》下壽:古人以60為下壽,指60歲以上。還歷壽:61歲的壽辰。從心之年:70歲。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過二未全衰。讀書似走名場日,許國如騎戰馬時。秋晚雁來空自感,夜闌酒盡不勝悲。渭濱星霣逾千載,一表何人繼出師!——陸游《七十二歲吟》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耋: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歲。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中壽:指80歲以上。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上壽:90歲為上壽。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期頤:指百歲高壽。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雙稀、雙慶:140歲。古稀指70歲,因此雙稀是70歲的兩倍140歲。一、明清科舉考試流程表二、科舉各級考試 第一級考試叫院試,考取的入府、州、縣學,稱為生員、秀才、童生,其中成績好的享受國家的廩膳補助,稱為廩生。 第二級考試叫鄉試,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舉行,凡本省秀才和監生均可考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第三級考試為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在鄉試后一年的春天,各省舉人可以參加,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第四級考試為殿試,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統稱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三、科舉制常用術語【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從隋代至明清,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一般在縣或府考試,考中著稱為秀才或相公)、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第一名叫解(jie)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教授】原指傳授知識,后成為學官名。漢唐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