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6課《散步》預習導學案
1.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體會文章主題。(重點)
2.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領悟本文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感情的方法。(難點)
3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難點)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紹
莫懷戚(1951—2014) ,重慶人,作家。他的作品很注意發掘生活中的情趣,頗富人情味。作品有系列小說集《大律師現實錄》,小說《經典關系》《透支時代》《詩禮人家》等。其中《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
2.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1985年8月2日《中國青年報》。作者寫此文之前,確實有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散步的親身經歷,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與課文內容毫無二致,但作者當時并沒有產生創作動機。1985年,莫懷戚的父親剛過世,照料父親多年的母親一下子生活沒有了目標,身體也不好。做醫生的弟弟私下說母親處于喪偶綜合征中,必須謹慎度過,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時,作者在和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對中國人的敬老愛幼大加贊賞,認為是“文化的精髓”,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散步的時候產生了寫這篇文章的念頭。這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與陪伴相伴的,是作者對“生命”的感受和思考。
3.解釋題目
“散步”直接點明敘述的主要事件,還是全文的線索,文章以“散步”把祖孫三代互敬互愛的幾個特寫鏡頭連綴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技巧點撥
如何分析文章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1.自然環境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空間、場景;②渲染環境氣氛;③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心情,表現人物性格;④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2.社會環境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時代特征、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②渲染環境氣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動情節的發展;⑤深化主題。
3.答題基本格式
(自然)環境特點+渲染……的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動情節發展。
(社會)環境特點+為……設置了背景,預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情節發展。
三、寫作特點
選取平凡小事,以小見大立意。
選取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題材,來表現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主題,這種寫法就是以小見大立意法。《散步》寫祖孫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者選取“散步”這一生活側面,表現出那種對人類社會的繁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道德、情感,用的是“以小見大”的寫法。
語言樸素親切,卻又精心營構。
除了兩處景物描寫,本文沒有多少形容詞和細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若干語句簡約而耐人咀嚼。例如第2段:“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這幾個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充分顯現出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順,躍然紙上。
《散步》一文語言的另一特點,表現在多用對稱句上。
例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個句子把母子關系回溯到幾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順、老人的孤弱依賴、生命的輪回之感盡在其中,令人讀來不能不為之動容。本文的語言,還有大詞小用中見幽默的特點。
四、課文主旨解讀
《散步》一文作者通過選取祖孫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這個生活側面,生動的展示了這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五、文章結構與內容分析
1.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交代事件、地點、人物等。
第二部分(2-8):具體寫一家人散步的經過。
2.課文六要素
時間:初春
地點:田野
人物: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事情的起因:一家人在散步時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
事情的經過:我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
事情的結果:我們一家人向前走去,其樂融融。
3.結構圖解
4.文本解讀。
散步
莫懷戚
原文 文本解讀
①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段解】這段交待事件:散步;地點:田野;人物: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我的兒子。屬于“開門見山”開頭法。②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句解:回環往復,這句話表達了一個中年兒子與老年母親所特有的骨肉深情。兒子小時候聽母親的話,說明兒子是好兒子,母親是好母親;母親老了,聽成年兒子的話,說明母親懂得尊重兒子,而兒子也懂得關心老人。母子之間的感情是親切的、和諧的、始終如一的。】【段解】這段交待了散步的緣由(原因)。并且為下文背母親埋下了伏筆。 ③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反復】〔說明春天的到來太晚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去世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總算”“熬過”等詞,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對母親身體狀況的擔憂和對母親度過嚴冬的欣喜之情。〕【段解】寫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我”為母親安然無恙而感到慶幸。④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段解】這兩個自然段是一個過渡。其中第四自然段描繪了新綠、嫩芽、冬水,展現了春天的氣息,生命的呼喚,寫得富有詩意。讀后使人似乎聞到了鄉間田野泥土的芬芳,襯托了作者一家散步時祥和、歡樂的情緒。語言清新,文字優美。 ⑤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段解】這一段開始入題,用兒子的話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內容做鋪墊。也寫一家人散步的快樂。 ⑥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大詞小用】 〔把“走大路”“走小路”說成“分歧”,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文章大有深意,作者要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我”理所當然地照顧母親。反映了對母親的尊敬和孝順。)⑦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動作描寫】【語言描寫】〔通過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表現了母親疼愛孫子,家人之間相互體諒的情景。走小路孩子感興趣。母親慈祥,想讓孫子高興,改變了主意。反映了母親對孫子的喜歡和愛護。“走大路”“”走小路”這兩處細節描寫,具體體現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愛的融洽氣氛。)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鋪墊】〔再次體現了“我”和母親的感情,為下文“我”背母親做鋪墊。〕【段解】這兩個自然段寫“我:愛幼,更尊老;母親聽從兒子,更愛孫子。展現了一家人相互體諒、生活和諧的畫面。 ⑧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以小見大】(這句話的含義是:“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點上,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對上,肩負著贍養老人的義務;對下,承擔著培養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對生活有一種使命感。) 【段解】這一段主要寫散步時“我”背母親,妻背兒子過水溝的細節。刻畫了一家人尊老愛幼的動人場面。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了中年人要對生活有一種使命感,因為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 (開門見山,交代事件、地點、人物,連用兩個“我的”,強調“我”與家人之間真摯的感情。)【問題探究】第1段中的“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四個人的順序能否調換 為什么 不能調換。首先“我”是家中聯系全家人的主線,是家里的頂梁柱,責任最大,故“我”在最前面;其次,“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是按照從長到幼的順序排列的,與文章尊老愛幼的主題相契合。【問題探究】“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中的“熬過”一詞有什么表達效果 【賞析詞語】“熬”有“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等)”的意思,與上文的“挺”相照應。“熬過”在這里既寫出了母親因年事已高,身體狀況欠佳,在漫長寒冬所遭受的痛苦之大及度過嚴冬的不易,也寫出了“我”為母親的安然無恙而欣慰的心理,表達了“我”對母親深切的愛。【景物描寫】(表露的是春的氣息,但隱含的是對生命的感悟,更是對生命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放歌。) 【伏筆】(寫出了兒子的天真可愛、聰明智慧,話里充滿了生活的情趣。)(這兩句話中前后加點的詞不能互換。她“早已習慣”寫的是上一代母子關系,他“還習慣”寫的是下一代父子關系。同是一個“我”,在母親眼里是“強壯”的,而在兒子的眼里則是“高大”的。用詞符合實際、準確恰當。)【問題探究】“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母親摸摸孫兒的動作及她的話,表明了什么 ①表明年邁的母親固然聽從兒子,但在特定情景下,更在意孫子,疼愛孫子;②“小路”有意思,有美景,母親也樂意去欣賞;③揭示了一家人相互體諒、和睦相處的主題。【景物描寫】(描繪了一幅清新明麗的田園風光圖,這分明是春天和生命的召喚,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也襯托出母親愉快的心情。敘事中穿插景物描寫,展現春天的生機,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種新的希望。) 【問題探究】1.閱讀第8段,具體說說文章這樣結尾有什么作用。 【分析結尾的作用】①通過再次描寫一家人在田間小路上散步的情形,與題目、前文相照應(照應前文);②表明中年人擔負著“承前啟后”(即對上贍養,對下撫養)的重任,襯托出“我”對家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③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尊老愛幼、互敬互愛。2.如何理解“整個世界”的含義 ①“我"的母親、“我”、“我”的妻子、“我”的兒子,組成了一個家,一個家就是一個小世界。②母親代表老年一代,兒子代表幼年一代,加上“我”和妻子代表的中年一代,就是生命的整體。③中年人既要贍養好老人,又要撫養好孩子,這種使命感、責任感就是最重要的任務,所有家庭、整個社會都是如此。
一、預習案。
1.填空。
(1)《散步》的作者是 ,本文是他的一篇 ,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是“ ”。
(2)線索是作者將材料串聯起來的“紅線”或“寄托物”,線索可以是 ,可以是 ,可以是 ,可以是 ,也可以是 。《散步》這篇文章的線索是 。
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散步(sǎn) 很累(lèi) 信服(fú) 腳踝(huái)
B.嫩芽(lèn) 鋪著(pū) 煎熬(áo) 水泡(pào)
C.分歧(qí) 還小(huán) 拆散(chāi) 蹲下(dūn)
D.霎時(shà) 魚塘(táng) 穩當(wěn) 粼粼(lín)
3.下面畫線句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形成良好的家風,不僅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美滿,更能促進社會的和諧,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B.選取一個弘揚家風的正確角度,便成為家風建設的關鍵。著名作家梁曉聲曾經說過:“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讀書傳統的家風。C.書架,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一個家庭中,從小重視子女閱讀習慣,涵養熱愛閱讀、勤于思考的家風,D.對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家庭的發展都大有裨益。
A.A B.B C.C D.D
4.下面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通過學習《散步》這篇文章,同學們明白了父母肩負的沉甸甸的責任。
B.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來到學校,為同學們普及食品安全衛生,強調要購買放心安全的食品。
C.酸奶作為人們的日常飲品,含有豐富的乳酸菌、蛋白質、鈣、多種微量元素等成分組成。
D.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而且是一場體育盛會,世界將對中國有更準確更深入的認識。
5.對《散步》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寫,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個極佳的自然環境,以美景襯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滿。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間重大的思想、意見等不一致,課文中卻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屬于用詞的貶詞褒用。
C.文章對妻子雖然著墨不多,卻寫出了她的賢良,尊老而愛幼。
D.結尾的那句話“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和使命。
6.下列文字括號中依次填入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1)母親( )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2)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 )關頭時那樣。
(3)大塊兒小塊兒的新綠( )地鋪著。
(4)不過,這一切都( )于我。
A.信服 莊重 注意 取決 B.佩服 嚴重 隨意 決定
C.信服 嚴重 隨意 取決 D.佩服 莊重 任意 決定
7.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詞注音。
(1)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 )過了一個嚴冬。
(2)后來發生了分歧( ):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一霎( )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 )的魚塘。
8.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很輕。②攝影師一再告訴我,要盡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②這篇文章從頭到尾他都仔細看過。
C.①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②她對這里的生活還不習慣。
D.①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終不明白他這話是什么意思。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字詞的含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B.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受到不應有的指責或待遇,心里難過。)
C.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意見有了分歧。(思想、意見、記載等、不一致,有差別。)
D.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等〉)。
10.綜合性學習。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關心、愛護、孝敬老人,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應有的美德。2020年重陽節到來之際,班級開展“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活動,請你參與。
(1)為使活動取得更好的效果,請你仿照示例為本次活動再設計兩種活動形式。
示例:舉辦孝親敬老座談會
①
②
(2)班級準備依據下面的漫畫創作一幕情景劇,請你完成后面的對話。
奶奶:
小皮球:
(3)有位同學為“孝親敬老專題板報”摘錄了一段文字,請你結合語境仿照畫線句補全句子,使之構成語言連貫的排比句。
百善孝為先。孝心、孝道、孝敬、孝順……一個“孝”字,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親敬長,就是多一些努力,全力實現長輩的期待;就是多一些感恩,真誠回饋長輩的恩澤;
; 。
(4)小宇的媽媽和奶奶因生活觀念、生活習慣的差異時常鬧別扭,二人都將意見藏在心里,于是積怨越來越深。小宇冥思苦想,讓媽媽和奶奶觀看了2020年央視春晚上賈玲、張小斐參演的小品《婆婆媽媽》之后,還想讓二人坐下來談談心,從而緩和婆媳關系。
假如你是小宇,你會對媽媽和奶奶說:“ ”
二、探究案
(一)課內閱讀理解
散步
莫懷戚
①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②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③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④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⑤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⑥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⑦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⑧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1.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本文的主旨。
2.閱讀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⑴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⑵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3.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4.閱讀第⑥段,說說當“我”面對分歧時,為什么“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5.閱讀第⑧段,具體說說作者這樣結尾有什么作用?
(二)課外閱讀理解
想陪母親散步
孫琴安
①小時候,我們上學,父母上班,彼此幾乎沒有同行的機會。只有一年冬天,母親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場買菜。原來她上早班,順路去菜場買點菜,叫我拎回家。
②外面還是黑乎乎的。我還從沒起過這么早,又冷又餓。母親給我買了大餅油條,說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靈驗。一路上她腳步匆匆,總問我冷不冷。其實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著她的手,又是第一次與她單獨同行,心里卻感到很溫暖。
③稍長,在初夏的黃昏或清秋的晚上,經常看到一個年輕的后生陪著一個老太在街邊散步,后生眉清目秀,舉止斯文;老太一頭短發,略有花白。兩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談。我每見此景,便心生羨慕,一次忍不住問父母。母親一聽便道:“噢,吳老師家的。吳老師去世了,兒子怕母親傷心,經常陪她散步,是個孝子!”當時我心中便暗自許愿,長大了也要像他一樣,常陪母親散步。
④孰料初中畢業,我即離家赴崇明農場務農,一年難得回家幾次,每次都來去匆匆,還要會同學,而母親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務,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錯了,哪里還想得到散步?況且母親畢生勤勞,在她眼里,散步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⑤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與母親散步的機會。
⑥那年孩子出世才兩歲,一直領他的岳母有事去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請剛退休不久的母親臨時來幫兩天忙。這點活對她是小菜一碟。于是,黃昏時分,我便主動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時值立夏,樹木已有幾分濃郁,小草都高高興興。我興致勃勃地向她介紹著目睹的一切,但她卻并不怎么在意,話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終于有所覺察,便問:“媽媽,您好像有心事。”她說:“是啊,我來這里,不知你爸爸這兩天下班回來吃什么,他不會燒。”原來如此!而我卻大言不慚地說:“反正就兩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這樣,我期待已久想陪母親散步的愿望,便索然無味地結束了。
⑦當我送母親回家,看到父親那個高興勁兒,這才感到父親已離不開母親了,而自己所說的話實在太自私!從此再也不敢向母親搬救兵了。
⑧母親自幼家境貧寒,不識字,也是在開國大典后掃盲時上了幾堂課,又幸虧父親耐心教她,才認識了一些字,后來居然能讀一些小說了。為了提高她的興趣,孩子們常會帶一些《紅巖》《簡·愛》等小說名著給她看。所以,她剛退休的那幾年,每當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長篇小說坐在椅上認真閱讀。見我來了,便會放下書本,高興地挎起籃子,娘兒倆一起去菜場買菜。一路上,她會興趣濃厚地講述正讀小說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驚的是,母親居然能準確地說出小說情節的發展,評判出人物的好壞。她喜歡簡·愛,同情苔絲,不喜歡莫泊桑筆下的杜洛阿,她說:“《漂亮朋友》中的那個男人真是壞透了,太缺德了!”
⑨有次說到興頭上,父親下班回來,三人圍在小方桌上吃晚飯,她仍意猶未盡地繼續講。父親則不插話,只是微笑地望著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當時我就想,何時我也能寫部小說,散步時聽她談論,那該多有意思啊!
⑩說也奇怪,我與父親散步,幾乎沒有肢體接觸;而與母親散步,走著走著,便會慢慢靠攏她,有時還會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輕輕摟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習慣,后來也就任由我了。與父親散步,他會問起我的工作;母親卻很少問,其實我是很喜歡散步時聽她談小說的,但她說得更多的還是家常,即使再瑣碎,我也只好耐心傾聽,不敢打擾,從中卻可以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家庭所傾注的心血,對每個子女的關愛。她所希望的就是每個子女都能過上好日子。
有時父親也會參與進來,但我仍會與母親談得多一些,這時父親常被晾在一邊,成為旁聽者。一次忽然發現父親不見了,回頭一望,他正跟在我們后面,原來他是故意掉隊,暗中觀察娘兒倆的散步背影呢!
母親71歲那年,我出版的一本書喜獲大獎,興沖沖地看望母親,她聽后自然高興,娘倆又像往昔一樣,一起去菜場買菜。這恐怕是我陪母親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還難得地問起了我的工作情況,我也如實相告,主要是為了讓她開心。如今她已去世,盡管我仍獲得一些榮譽,但這與母親的存在比起來,又算得了什么?還有什么比母親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現在想來,當年陪同母親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說是最值得回味的天倫之樂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難以忘懷的幸福時光。如果有來生,我還想陪母親散步。
1.文章的標題有什么作用?
2.從文中來看,母親在世的時候,“我”為什么會時常陪母親散步?
3.文中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4.本文與莫懷戚的《散步》,都講述了“與母親一起散步”的事情,請從主題和選材兩個方面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
第6課《散步》預習導學案(含答案)
一、預習案。
1.填空。
(1)《散步》的作者是 ,本文是他的一篇 ,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是“ ”。
(2)線索是作者將材料串聯起來的“紅線”或“寄托物”,線索可以是 ,可以是 ,可以是 ,可以是 ,也可以是 。《散步》這篇文章的線索是 。
【答案】莫懷戚 散文 形散神聚 核心人物 核心事 時間 地點 作者的情感變化 散步這件事
【詳解】本題考查《散步》的相關文學常識和文體知識。
(1)《散步》是當代作家莫懷戚于198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發了作者的一種“生命的感慨”,抒發了一種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濃濃的親情。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
(2)線索是作者將材料串聯起來的“紅線”或“寄托物”。常見的線索有以下幾類:1、以核心人物為線索。2、以核心事物為線索。3、以時間為線索。4、以地點為線索。5、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從《散步》的開頭“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開始,到文章中間“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直到文章結尾“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可以看出,“散步”這一事件貫穿全文始終,因此本文是以事為線索來寫的。
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散步(sǎn) 很累(lèi) 信服(fú) 腳踝(huái)
B.嫩芽(lèn) 鋪著(pū) 煎熬(áo) 水泡(pào)
C.分歧(qí) 還小(huán) 拆散(chāi) 蹲下(dūn)
D.霎時(shà) 魚塘(táng) 穩當(wěn) 粼粼(lín)
【答案】D
【詳解】此題考查學生對字音的掌握情況,這就要求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字音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題,要熟悉漢語拼音規則,同時可根據形聲字的聲旁來推斷它的讀音。A項應為散步(sàn);B項應為嫩芽(nèn);C項應為還小(hái)。故選D。
3.下面畫線句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形成良好的家風,不僅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美滿,更能促進社會的和諧,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B.選取一個弘揚家風的正確角度,便成為家風建設的關鍵。著名作家梁曉聲曾經說過:“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讀書傳統的家風。C.書架,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一個家庭中,從小重視子女閱讀習慣,涵養熱愛閱讀、勤于思考的家風,D.對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家庭的發展都大有裨益。
A.A B.B C.C D.D
【答案】D
【詳解】D.語序不當,應將“社會”與“家庭”互換位置。
故選D。
4.下面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通過學習《散步》這篇文章,同學們明白了父母肩負的沉甸甸的責任。
B.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來到學校,為同學們普及食品安全衛生,強調要購買放心安全的食品。
C.酸奶作為人們的日常飲品,含有豐富的乳酸菌、蛋白質、鈣、多種微量元素等成分組成。
D.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而且是一場體育盛會,世界將對中國有更準確更深入的認識。
【答案】A
【詳解】考查病句修改。
B.成分殘缺,應在“安全衛生”后面加上“的知識”;
C.句式雜糅,將“組成”去掉,或者將“含有”改為“由”;
D.語序不當,應將“一場文化盛宴”和“一場體育盛會”互換位置;
故選A。
5.對《散步》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寫,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個極佳的自然環境,以美景襯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滿。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間重大的思想、意見等不一致,課文中卻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屬于用詞的貶詞褒用。
C.文章對妻子雖然著墨不多,卻寫出了她的賢良,尊老而愛幼。
D.結尾的那句話“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和使命。
【答案】B
【詳解】B項,“屬于用詞的貶詞褒用”說法有誤,應該是“大詞小用”,不是“貶詞褒用”。故選B。
6.下列文字括號中依次填入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1)母親( )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2)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 )關頭時那樣。
(3)大塊兒小塊兒的新綠( )地鋪著。
(4)不過,這一切都( )于我。
A.信服 莊重 注意 取決 B.佩服 嚴重 隨意 決定
C.信服 嚴重 隨意 取決 D.佩服 莊重 任意 決定
【答案】C
【詳解】第一空:結合文意,母親不可“佩服”“我”,應用“信服”。第二空:“莊重”表示神情、態度。“嚴重”表示不容易解決的、很重要的。應用“嚴重”。第三空:“任意”和“隨意”有區別,“任意”的意思是沒有拘束,不加限制,愛怎樣就怎樣,一般指人。而“隨意”是任憑自己的意思,小草是隨自己的意愿而長,應用“隨意”。第四空:主語是“這一切”,所以用“取決”,“決定”的主語應是人。故選C。
7.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詞注音。
(1)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 )過了一個嚴冬。
(2)后來發生了分歧( ):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一霎( )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 )的魚塘。
【答案】 áo qí shà lín
【詳解】本題考查對漢字字音的識記、書寫及音形轉換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能力。對于字音,不受方言影響,一些方言中,c與ch、s與sh、z與zh、in與ing不分,如“霎”讀“shà”,不能讀“sà”,“粼”讀“lín”,不能讀“líng”;要熟練掌握多音字,如“熬”有兩個讀音“áo”和“āo”,這里讀“áo”;不要誤讀形聲字,“歧”應讀“qí”而不讀“zhī”,得分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
8.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很輕。②攝影師一再告訴我,要盡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②這篇文章從頭到尾他都仔細看過。
C.①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②她對這里的生活還不習慣。
D.①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終不明白他這話是什么意思。
【答案】C
【詳解】A.①副詞,表示理所當然;②形容詞,不呆板;
B.①形容詞,小心:②形容詞,認真、細心;
C.動詞,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而逐漸適應;
D.①名詞,情趣趣味;②名詞,語言文字的意義;
故選C。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字詞的含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B.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受到不應有的指責或待遇,心里難過。)
C.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意見有了分歧。(思想、意見、記載等、不一致,有差別。)
D.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等〉)。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的是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這種詞語的意思是語境臨時賦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達意的作用。因此,做這樣的題必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解釋,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書照抄照搬下來。B項不正確,這里指的是為了遷就一下母親,并不是真的委屈。
10.綜合性學習。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關心、愛護、孝敬老人,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應有的美德。2020年重陽節到來之際,班級開展“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活動,請你參與。
(1)為使活動取得更好的效果,請你仿照示例為本次活動再設計兩種活動形式。
示例:舉辦孝親敬老座談會
①
②
(2)班級準備依據下面的漫畫創作一幕情景劇,請你完成后面的對話。
奶奶:
小皮球:
(3)有位同學為“孝親敬老專題板報”摘錄了一段文字,請你結合語境仿照畫線句補全句子,使之構成語言連貫的排比句。
百善孝為先。孝心、孝道、孝敬、孝順……一個“孝”字,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親敬長,就是多一些努力,全力實現長輩的期待;就是多一些感恩,真誠回饋長輩的恩澤;
; 。
(4)小宇的媽媽和奶奶因生活觀念、生活習慣的差異時常鬧別扭,二人都將意見藏在心里,于是積怨越來越深。小宇冥思苦想,讓媽媽和奶奶觀看了2020年央視春晚上賈玲、張小斐參演的小品《婆婆媽媽》之后,還想讓二人坐下來談談心,從而緩和婆媳關系。
假如你是小宇,你會對媽媽和奶奶說:“ ”
【答案】(示例)舉辦孝親敬老演講大賽 舉辦孝親敬老故事會 (示例)奶奶:兒啊,娘氣力跟不上,讓我坐坐吧。 小皮球:爸爸,快讓奶奶坐。你這樣對奶奶,是在教我怎樣對待父母嗎 (示例1)就是多一些理解 耐心傾聽長輩的嘮叨 (示例2)就是多一些尊重 虛心接受長輩的意見 (示例)媽媽、奶奶,一家人嘛,意見不一致不怕,只要心在一起,把話說開我們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話是開山虎’,大家開誠布公、平心靜氣地談一談,好嗎?
【詳解】(1)活動形式要緊扣主題,具有可操作性。活動主題形式有很多,可以開孝親敬老主題班會,舉辦孝親敬老主題演講、知識競賽,辦孝親敬老主題板報等等。
(2)要根據情境來組織人物的語言。在漫畫中爸爸注意關心小狗,卻忽路了自己的老母親,而孩子天性淳樸、童真,是看不過去的,所以他會把自己的疑問直接提出來,令爸爸警醒,且引人思考。注意:小皮球的話一定要有稱呼。因為奶奶病了,站立都非常困難,所以奶奶可以說:“我站不了,你能扶我一下嗎 ”或“讓我坐一下吧”,以表達自己的不便。
(3)仿照畫線句的句式、語氣,陳述“孝親敬老”的表現,與前面的兩個句子構成排比即可。如:就是多一些關心,細心照顧長輩的身體。
(4)注意勸說要有稱呼,語氣委婉,且有理有據。如:媽媽、奶奶,我們是一家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當我們有分歧時,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不要悶在心里。讓我們靜心靜氣地談一談,把心里的苦悶說出來吧?
二、探究案
(一)課內閱讀理解
散步
莫懷戚
①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②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③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④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⑤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⑥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⑦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⑧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1.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本文的主旨。
2.閱讀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⑴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⑵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3.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4.閱讀第⑥段,說說當“我”面對分歧時,為什么“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5.閱讀第⑧段,具體說說作者這樣結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1.本文通過描寫祖孫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場景(平凡小事),生動地展現出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深厚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⑴“總算”既寫出了“我”對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寫出了“我”對經歷了漫長嚴冬的年邁母親的擔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慶幸自己的母親又走到了春天)。 ⑵“熬”字既形象地寫出了母親在漫長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現了母親的堅強,又流露出“我”的欣慰(慶幸自己的母親“挺住”了嚴冬)。
3.這段景物描寫寫出了南方早春萬象更新、生機盎然的景象,表現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為散步設置了背景(寫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時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時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悅心情。
4.因為母親、妻子、兒子都聽“我”的,一切都取決于“我”,如果“我”處理不好,會破壞家庭的和諧。體現了“我”(對家庭)強烈的責任感。
5.作者通過再次描寫一家人在田間小路上散步的情形,與題目和前文相照應(照應前文);同時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點明主旨);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啟后(即對上贍養,對下培養)的重任(對家庭的使命感)。
(二)課外閱讀理解
想陪母親散步
孫琴安
①小時候,我們上學,父母上班,彼此幾乎沒有同行的機會。只有一年冬天,母親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場買菜。原來她上早班,順路去菜場買點菜,叫我拎回家。
②外面還是黑乎乎的。我還從沒起過這么早,又冷又餓。母親給我買了大餅油條,說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靈驗。一路上她腳步匆匆,總問我冷不冷。其實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著她的手,又是第一次與她單獨同行,心里卻感到很溫暖。
③稍長,在初夏的黃昏或清秋的晚上,經常看到一個年輕的后生陪著一個老太在街邊散步,后生眉清目秀,舉止斯文;老太一頭短發,略有花白。兩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談。我每見此景,便心生羨慕,一次忍不住問父母。母親一聽便道:“噢,吳老師家的。吳老師去世了,兒子怕母親傷心,經常陪她散步,是個孝子!”當時我心中便暗自許愿,長大了也要像他一樣,常陪母親散步。
④孰料初中畢業,我即離家赴崇明農場務農,一年難得回家幾次,每次都來去匆匆,還要會同學,而母親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務,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錯了,哪里還想得到散步?況且母親畢生勤勞,在她眼里,散步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⑤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與母親散步的機會。
⑥那年孩子出世才兩歲,一直領他的岳母有事去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請剛退休不久的母親臨時來幫兩天忙。這點活對她是小菜一碟。于是,黃昏時分,我便主動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時值立夏,樹木已有幾分濃郁,小草都高高興興。我興致勃勃地向她介紹著目睹的一切,但她卻并不怎么在意,話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終于有所覺察,便問:“媽媽,您好像有心事。”她說:“是啊,我來這里,不知你爸爸這兩天下班回來吃什么,他不會燒。”原來如此!而我卻大言不慚地說:“反正就兩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這樣,我期待已久想陪母親散步的愿望,便索然無味地結束了。
⑦當我送母親回家,看到父親那個高興勁兒,這才感到父親已離不開母親了,而自己所說的話實在太自私!從此再也不敢向母親搬救兵了。
⑧母親自幼家境貧寒,不識字,也是在開國大典后掃盲時上了幾堂課,又幸虧父親耐心教她,才認識了一些字,后來居然能讀一些小說了。為了提高她的興趣,孩子們常會帶一些《紅巖》《簡·愛》等小說名著給她看。所以,她剛退休的那幾年,每當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長篇小說坐在椅上認真閱讀。見我來了,便會放下書本,高興地挎起籃子,娘兒倆一起去菜場買菜。一路上,她會興趣濃厚地講述正讀小說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驚的是,母親居然能準確地說出小說情節的發展,評判出人物的好壞。她喜歡簡·愛,同情苔絲,不喜歡莫泊桑筆下的杜洛阿,她說:“《漂亮朋友》中的那個男人真是壞透了,太缺德了!”
⑨有次說到興頭上,父親下班回來,三人圍在小方桌上吃晚飯,她仍意猶未盡地繼續講。父親則不插話,只是微笑地望著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當時我就想,何時我也能寫部小說,散步時聽她談論,那該多有意思啊!
⑩說也奇怪,我與父親散步,幾乎沒有肢體接觸;而與母親散步,走著走著,便會慢慢靠攏她,有時還會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輕輕摟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習慣,后來也就任由我了。與父親散步,他會問起我的工作;母親卻很少問,其實我是很喜歡散步時聽她談小說的,但她說得更多的還是家常,即使再瑣碎,我也只好耐心傾聽,不敢打擾,從中卻可以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家庭所傾注的心血,對每個子女的關愛。她所希望的就是每個子女都能過上好日子。
有時父親也會參與進來,但我仍會與母親談得多一些,這時父親常被晾在一邊,成為旁聽者。一次忽然發現父親不見了,回頭一望,他正跟在我們后面,原來他是故意掉隊,暗中觀察娘兒倆的散步背影呢!
母親71歲那年,我出版的一本書喜獲大獎,興沖沖地看望母親,她聽后自然高興,娘倆又像往昔一樣,一起去菜場買菜。這恐怕是我陪母親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還難得地問起了我的工作情況,我也如實相告,主要是為了讓她開心。如今她已去世,盡管我仍獲得一些榮譽,但這與母親的存在比起來,又算得了什么?還有什么比母親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現在想來,當年陪同母親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說是最值得回味的天倫之樂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難以忘懷的幸福時光。如果有來生,我還想陪母親散步。
1.文章的標題有什么作用?
2.從文中來看,母親在世的時候,“我”為什么會時常陪母親散步?
3.文中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4.本文與莫懷戚的《散步》,都講述了“與母親一起散步”的事情,請從主題和選材兩個方面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
【答案】1.點明文章所寫內容:暗示母親已經離開了自己,陪母親散步已經成了一種遺憾;抒發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
2.①因為“我”目睹了吳老師的兒子在吳老師去世后陪母親散步,“我”懂得了陪母親散步是一種孝順;②因為“我”在陪母親散步的時候,感受到了散步給“我”、給母親帶來的溫暖、幸福,這是一種天倫之樂。
3.這句話寫樹木的濃郁,用擬人的修辭寫小草的情態,烘托了“我”和母親一起散步的喜悅心情。也和母親牽掛家中的父親的神情形成對比。
4.主題上:本文側重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莫懷戚的《散步》側重表達要營造互敬互愛的和諧氛圍。選材上:本文以時間為序,選取不同時段陪母親散步的情景,做到了選材廣泛;莫懷戚的《散步》選取了祖孫三代人一起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場景,做到了選材典型。(意思對即可)
【詳解】1.本題考查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根據文章內容可知,本文主要回憶了“我”陪母親四次散步中難忘的情形。題目“想陪母親散步”貫穿了全文內容,因此題目“想陪母親散步”是文章的線索;作者“為什么想陪母親散步”造成懸念,引起讀者關注,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散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根據“現在想來,當年陪同母親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說是最值得回味的天倫之樂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難以忘懷的幸福時光”“如果有來生,我還想陪母親散步”可知,題目“想陪母親散步”暗示母親去世,表達了作者對當年陪母親一起散步時的幸福時光的美好回憶和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
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與理解。
根據第③段“當時我心中便暗自許愿,長大了也要像他一樣,常陪母親散步”可知,兒時的“我”從吳老師兒子陪母親散步得到啟發,許愿要做個孝順的兒子,經常陪母親散步;
根據第⑨段“當時我就想,何時我也能寫部小說,散步時聽她談論,那該多有意思啊!”“其實我是很喜歡散步時聽她談小說的”可知,作者陪母親散步可以聽母親談小說,可以享受到和母親在一起的幸福和溫暖。
3.本題考查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文中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時值立夏,樹木已有幾分濃郁,小草都高高興興”寫樹木的濃郁,“高高興興”賦予小草以人的神情,擬人的修辭,烘托了“我”和母親一起散步的喜悅和溫暖。結合第⑥段“我興致勃勃地向她介紹著目睹的一切,但她卻并不怎么在意,話也不怎么多”“是啊,我來這里,不知你爸爸這兩天下班回來吃什么,他不會燒”分析,和母親牽掛家中的父親的神情形成對比。
4.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
本篇散文主要寫了“我”想要陪媽媽散步,以及母親退休后陪母親散步的故事,字里行間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思念。莫懷戚的《散步》通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發了作者的一種“生命的感慨”,抒發了一種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濃濃的親情,更側重表達要營造互敬互愛的和諧氛圍。這是主題上的不同。
選材上,本文是以時間為順序,莫懷戚的《散步》,選取了祖孫三代人一起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場景,這是選材上的不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