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誡子書》知識清單一、作者簡介諸葛亮(181 年-234 年 10 月 8 日),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二、創作背景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 234 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三、文體常識《誡子書》是一種家訓,是長輩對晚輩的教誨與勸勉。四、字詞梳理1. 夫(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2. 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3. 以: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4. 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5. 養德:培養品德。6. 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7. 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8. 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9. 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10. 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11. 廣才:增長才干。12. 淫(yín)慢:放縱懈怠。淫,放縱。慢,懈怠。13. 勵精:振奮精神。勵,振奮。14. 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險,輕薄。15. 治性:修養性情。治,修養。16. 年與時馳: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馳,疾行,指迅速逝去。17. 意與日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18. 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19. 多不接世: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20. 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1. 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古今異義:1. “靜”:古義指寧靜專一;今義指安靜。2. “險”:古義指輕薄;今義指危險,不安全。3. “去”:古義指離開;今義指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一詞多義:1. “行”: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行走)2. “志”:非志無以成學(立志);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詞類活用:1. 非學無以廣才(形容詞作動詞,增長)2. 非寧靜無以致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大目標)五、文章結構1. 提出論點:“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開篇即點明修身養德的基礎是“靜”和“儉”,為下文的論述奠定了基礎。此句強調了君子的行為規范,指出通過寧靜和節儉來修養身心和品德的重要性。“靜”是內心的平靜,能夠排除雜念,專注于自我提升;“儉”不僅指生活節儉,更意味著精神上的簡約和克制,避免過度的欲望和追求。2. 從正反兩方面論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正面論述要通過寧靜專一達到遠大目標;“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反面論述放縱懈怠和輕薄浮躁的危害。“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進一步闡述了“靜”的意義。只有在淡泊名利的心境下,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只有保持內心的寧靜,才能實現高遠的目標。這體現了諸葛亮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對兒子的期望,希望他不被外界的紛擾所迷惑,堅定自己的理想。而“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則從反面指出,如果放縱懈怠、輕薄浮躁,就無法振奮精神、修養性情。這是在告誡兒子要時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不良的心態和行為習慣。3. 強調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部分以時光的流逝和意志的消磨為切入點,警示兒子如果不珍惜時間,最終將一事無成,只能在窮困潦倒中悔恨。強調了及時努力、奮發向上的緊迫性,給人以強烈的警醒。六、重點句段賞析1.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賞析:此句運用雙重否定的句式,加強了肯定的語氣,突出了“淡泊”和“寧靜”對于“明志”和“致遠”的不可或缺性。“淡泊”使人心境純凈,不被功名利祿所迷惑,從而能夠明確自己真正的志向;“寧靜”讓人內心沉穩,不為外界的喧囂所干擾,進而能夠專注地追求高遠的目標。這兩個詞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精神境界,體現了諸葛亮對人生價值和理想追求的深刻理解。同時,這句話對仗工整,語言簡潔而富有韻味,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2.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賞析:從反面闡述了不良品性對個人成長的危害。“淫慢”和“險躁”是兩種極端的心態和行為,“淫慢”導致人精神渙散,無法集中精力去振奮進取;“險躁”使人性情浮躁,難以培養出沉穩和堅韌的品質。通過對這兩種情況的批判,強調了保持沉穩、專注和自律的重要性,進一步論證了修身養性需要克服放縱和浮躁。此句簡潔明了,邏輯清晰,給人以深刻的警示。3.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賞析: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時光流逝、意志消沉的后果。“年與時馳”“意與日去”,形象地表現了時間的無情和意志的逐漸消磨。“遂成枯落”將人比作凋零的樹木,暗示了生命的衰敗和價值的喪失。“多不接世”指出了因自身的懈怠而無法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可悲結局。最后一句“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以強烈的反問語氣,表達了深深的遺憾和無奈,給人以極大的震撼和緊迫感。整段話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旨在喚起人們對時光和生命的珍惜,激勵人們及時努力,奮發有為。七、文章主旨本文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八、寫作借鑒1. 言簡意賅,富有哲理:文章篇幅短小,但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名句,至今仍被廣泛引用。2. 正反對比論證:通過“淡泊寧靜”與“淫慢險躁”的對比,突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3. 情感真摯,諄諄教誨:全文流露出作者對兒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情關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九、自我檢測題1. 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 )非寧靜無以致遠( )淫慢則不能勵精( )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 )將復何及( )2. 翻譯下列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3. 文中作者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么?4. 本文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5. 你從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案(操守、品德)(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達到)(放縱懈怠)(修養性情)(疾行,指迅速逝去)(消失)(又怎么來得及)2. 翻譯下列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最終人年老志衰,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守著那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3. 文中作者認為成才的條件是:立志、學習、惜時。以淡泊寧靜來明志,通過學習增長才干,珍惜時光,避免放縱懈怠和輕薄浮躁。4. 本文就修身、治學、惜時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修身方面:作者提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強調內心寧靜和生活節儉對品德修養的重要性。通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進一步闡述寧靜和淡泊在明確志向和實現目標中的作用。治學方面:指出“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反面說明放縱懈怠和輕薄浮躁對學習和修養性情的危害。惜時方面:以“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告誡兒子要珍惜時光,努力進取,否則將一事無成。5. 啟示:我們要樹立遠大的志向,并且為實現志向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被名利所誘惑。學習時要專心致志,摒棄浮躁和懈怠,不斷積累知識,提升自己。珍惜時間,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不斷努力,避免虛度光陰,到老來空留悔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