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豐收》教案一、課時:1課時二、教材分析《豐收》選自管弦樂《海霞》組曲,是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創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首樂曲創作于20世紀70年代,是一首充滿歡快、喜悅和樂觀情緒的管弦樂作品,它展現了中國農村人民在豐收時節的喜悅心情,同時也展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海霞》組曲是王立平先生為大型歌舞劇《海霞》創作的音樂,這部歌舞劇以中國漁民的生活為背景,展現了中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海霞》組曲共分為七個樂章,分別為《海霞》、《漁歌》、《晨曦》、《豐收》、《夕照》、《海港》、《歡樂頌》。其中,《豐收》是組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它以歡快活潑的旋律,熱情洋溢的節奏,生動地描繪了豐收的喜悅,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頌。三、學情分析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和欣賞能力逐步提升,對管弦樂有一定的了解,但對管弦樂隊的編制和管弦樂曲風格的理解還比較淺薄。同時,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農村生活有一定的了解,這為學習《豐收》這首樂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四、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感受樂曲《豐收》的歡快情緒,體會豐收的喜悅。理解樂曲的情緒變化,感受樂曲的起伏跌宕。辨別樂曲中不同樂器的音色,感受管弦樂的魅力。2.藝術表現: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對樂曲的理解,例如舞蹈、朗誦、繪畫、創意表演等等。嘗試用肢體語言、聲音、色彩等多種形式表達樂曲的情緒。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進行個性化的創作。3.創意實踐: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創作與《豐收》相關的作品,例如編排舞蹈、創作繪畫、設計服裝等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激發創作靈感。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將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4.文化理解:初步了解管弦樂隊、管弦樂曲風格,以及管弦樂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豐收相關的習俗和典故。理解《豐收》這首樂曲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五、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感受《豐收》的音樂情緒,理解管弦樂的風格。嘗試用多種方式表現對樂曲的理解,例如舞蹈、朗誦、繪畫等等。2.教學難點:將音樂與生活聯系起來,深入理解樂曲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創作,并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六、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通過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互動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賞析法:引導學生仔細聆聽樂曲,并結合音樂的結構、旋律、節奏等方面進行分析,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合作探究法: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七、教具準備:豐收主題圖片:包含田野、稻田、果園、農民、收獲等元素的圖片,展現豐收的喜悅景象。管弦樂《豐收》音頻:高清音質的《豐收》音樂,確保學生能夠清晰地聽到音樂的細節。《豐收》譜例:樂譜的簡譜和五線譜版本,方便學生對照音樂進行學習。鋼琴伴奏:錄制好的鋼琴伴奏版本,為學生哼唱練習提供伴奏。繪畫材料:紙張、顏料、畫筆、彩筆等,為學生進行繪畫創作提供材料。舞蹈空間:為學生進行舞蹈創作和表演提供空間。八、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1.展示豐收主題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圖片主題,并回憶相關詞匯,例如:金秋、收獲、喜悅、豐收節等等。2.提出問題:你們從這些圖片中感受到了什么?3.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看到這些圖片,我感到很開心,因為它們展現了豐收的喜悅;看到農民伯伯臉上的笑容,我感覺到了他們的辛苦和喜悅等等。4.引導學生聯想到“豐收”這一主題,并說出他們對“豐收”的理解。5.告知學生今天要學習的樂曲名稱為《豐收》,選自管弦樂《海霞》組曲,并介紹作曲家王立平先生。6.提出問題:你們想感受一下這首充滿喜悅和活力的音樂嗎?環節二:講授新課(一)感知1.播放《豐收》,引導學生閉眼感受音樂情緒,并記錄自己的感受。2.提出問題:這首音樂帶給你什么感受?是歡快?是喜悅?還是一種豐收的喜氣洋洋?3.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感受,并進行歸納總結,例如:這首音樂聽起來很歡快,仿佛能看到金黃的稻田、喜悅的農民伯伯和豐收的喜悅;這首音樂讓人感覺很溫暖,就像陽光照耀在身上一樣;這首音樂很活潑,讓人忍不住想要跳舞等等。4.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情緒變化,例如:音樂一開始比較輕快,后來逐漸變得熱烈,最后又變得舒緩,這就像豐收的景象一樣,充滿了喜悅和希望。5.提出問題:你能聽出這首音樂中有哪些不同的樂器嗎?6.播放《豐收》片段,并講解管弦樂隊的組成,介紹一些常用樂器,例如: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等等。(二)探究1.播放《豐收》片段,引導學生仔細聆聽音樂,并嘗試找出不同樂器的音色。2.提出問題:你認為哪些樂器的聲音比較突出?它們的聲音有什么特點?3.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樂器的聲音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營造出豐收的喜悅氛圍的?4.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不同的樂器聲音,例如:小提琴的聲音像鳥鳴一樣清脆,大提琴的聲音像低沉的歌聲,小號的聲音像號角一樣響亮等等。5.播放《豐收》片段,引導學嘗試用肢體語言、聲音、色彩等多種形式表達樂曲的情緒。6.鼓勵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三)示范1.教師示范哼唱《豐收》的旋律,并鼓勵學生跟唱。2.教師示范用簡單的舞蹈動作表達對樂曲的理解,鼓勵學生模仿。3.教師示范用色彩、線條等進行繪畫創作,并鼓勵學生進行嘗試。4.教師示范用其他方式表達對樂曲的理解,例如朗誦、表演等,引導學生開拓思路,進行個性化的創作。環節三:鞏固延伸1.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豐收狂歡”活動,鼓勵學生自由發揮,用自己的方式表現豐收的場景,可以是舞蹈、朗誦、繪畫、創意表演等等。舞蹈:學生可以根據音樂的節奏和情緒編排舞蹈,并結合豐收的主題進行創作,例如:模仿農民伯伯收割的動作,用肢體語言展現豐收的喜悅等等。朗誦:學生可以根據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創作詩歌或散文,并進行朗誦,表對豐收的感受。繪畫:學生可以根據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進行繪畫創作,展現豐收的景象,例如:畫出金黃的稻田、喜悅的農民伯伯、豐收的果實等等。創意表演:學生可以根據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進行創意表演,例如:模仿動物、模仿植物、制作道具等等。2.鼓勵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并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創作,例如:可以用一些道具來增強表現力,例如:戴上草帽、拿著鐮刀等等;可以用一些色彩來渲染氣氛,例如:用金黃色、紅色等顏色表現豐收的喜悅等等。3.小組展示作品,并進行評價,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和借鑒。4.教師進行點評,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你們的創作與音樂有哪些聯系?你們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對樂曲的理解的?九、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1.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強調《豐收》的音樂情緒和管弦樂的魅力,并鼓勵學生分享學習感受。2.講解《豐收》這首樂曲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引導學生將音樂與生活聯系起來。3.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探索音樂的奇妙世界,發現更多動聽的旋律。作業:1.搜集關于管弦樂的知識,例如:著名的管弦樂作品、管弦樂隊的種類、管弦樂的歷史等等。2.嘗試用其他方式表現對《豐收》的理解,例如:創作詩歌、小故事、音樂劇等等。3.嘗試用不同的樂器演奏《豐收》的片段,例如:用鋼琴、吉他、笛子等樂器演奏。4.結合生活實際,思考豐收的意義,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豐收的理解和感受。十、設計意圖(1)初步感知環節:通過播放音樂、引導學生描述感受,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樂曲的情緒,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觀察音樂的結構和旋律,加深對樂曲的理解。(2)探究音樂環節:通過介紹管弦樂隊和樂器,并結合譜例分析,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并初步了解管弦樂的風格。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聆聽音樂、觀察樂譜,嘗試辨別樂器的音色,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3)鞏固延伸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展示作品,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并將音樂與生活聯系起來,提高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將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例如:繪畫、舞蹈、朗誦等等,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十一、板書設計《豐收》歡快、喜悅、豐收的喜氣洋洋管弦樂隊: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豐收狂歡:舞蹈、朗誦、繪畫、創意表演文化內涵: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豐收相關的習俗和典故。十二、教學反思本節課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運用多種形式表現對音樂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對管弦樂的認識還比較淺薄,需要在講解的過程中結合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演示,增強直觀性。未來需要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增加更多互動環節,例如:分組討論、游戲、競賽等等,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并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