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靈隱鐘聲》教學設計一、課時:1課時二、教材分析本課選自《音樂課本》,主要內容為欣賞中國佛教音樂《靈隱鐘聲》,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幽靜、悠遠情緒,并初步了解中國寺廟文化。教材以“聽覺”為主,兼顧“視覺”,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和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樂曲意境和中國寺廟文化。三、學情分析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對佛教音樂接觸較少,需要通過引導才能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參差不齊,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四、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感受《靈隱鐘聲》幽靜、悠遠的情緒,體會樂曲中所蘊含的佛教文化氣息。辨別樂曲中不同的聲音,并嘗試用語言描述其特點。體會樂曲的結構和變化,例如引子部分的空靈、主題部分的舒緩,以及結尾部分的回響。2.藝術表現: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如用動作、語言、繪畫等。嘗試用聲音、樂器、繪畫等方式創作與《靈隱鐘聲》相關的作品。3.創意實踐:能夠為音樂取名,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音樂內容。能夠根據音樂內容進行想象,并用繪畫、詩歌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象。4.文化理解:初步了解中國寺廟文化,感受其歷史和文化內涵。了解佛教音樂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意義。五、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靈隱鐘聲》的意境和情緒,體會樂曲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音樂內容,并進行簡單的音樂分析。2.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并進行創意實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佛教音樂的文化內涵。六、教學方法1.啟發式教學:通過提問、引導,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2.互動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3.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增強教學效果。4.賞析式教學:結合音樂內容和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5.體驗式教學: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如繪畫、朗讀、表演等。七、教具準備1.多媒體課件(包括《靈隱鐘聲》音樂、圖片、視頻)2.電子琴3.白板或黑板4.繪畫工具(例如紙張、顏料、畫筆等)八、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1.播放一段輕松活潑的音樂,例如《小星星》或其他熟悉的兒童歌曲,并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聽什么樣的音樂?你們最喜歡聽哪種類型的音樂?”2.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音樂風格,例如輕快活潑的、舒緩優美的、莊嚴神圣的等。3.導入話題:今天我們要去聆聽一首特殊的音樂,它充滿著神秘的色彩,會帶我們去感受那古老的寺廟,感受那悠遠寧靜的氛圍。這首音樂的名字叫《靈隱鐘聲》,它是一首典型的中國佛教音樂。環節二:講授新課(一)感知1.設問:你們去過寺廟嗎?去過的話,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在寺廟里的感受嗎?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2.引導學生回憶寺廟里的環境和聲音,例如雄渾的鐘聲、低沉的誦經聲、清脆的鳥鳴聲等。3.播放一段寺廟鐘聲的音頻,并提問:“你們覺得這段鐘聲怎么樣?有什么特點?”4.引導學生描述鐘聲的特點,例如:聲音的音色:低沉渾厚、悠揚深遠聲音的節奏:緩慢莊嚴、一長一短聲音的情緒:寧靜祥和、莊嚴肅穆5.播放《靈隱鐘聲》的引子部分——鐘聲。6.設問:你們覺得這段鐘聲和剛才我們聽到的鐘聲有什么不同?你們能聽出哪些樂器的聲音?7.引導學生辨認樂曲中的樂器,例如古箏、笛子、琵琶等,并嘗試用語言描述這些樂器的音色和特點。8.打開電子琴的模擬鐘聲鍵試奏給學生聽,簡單介紹電子琴的功能。9.播放《靈隱鐘聲》完整曲,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音樂的整體氛圍。(二)探究1.設問:你們覺得這首音樂的節奏怎么樣?它帶給你們怎樣的感覺?2.引導學生分析音樂的節奏,例如舒緩、緩慢、莊嚴等,并嘗試用語言描述音樂的節奏特點。3.設問:你們覺得這首音樂的旋律怎么樣?它帶給你們怎樣的感覺?4.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例如空靈、優美、舒緩等,并嘗試用語言描述音樂的旋律特點。5.設問:你們覺得這首音樂的音色怎么樣?它帶給你們怎樣的感覺?6.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音色,例如清脆、渾厚、悠揚等,并嘗試用語言描述音樂的音色特點。7.播放《靈隱鐘聲》的主音樂、曲調,并提問:“這段音樂帶給你們怎樣的感覺?你們覺得它是在表達什么?”8.引導學生分析音樂的主題,例如表達對佛祖的敬畏、表達對生命的思考、表達對自然的贊美等等。9.播放《靈隱鐘聲》的結尾部分,并提問:“這段音樂的結尾部分給你們怎樣的感覺?它表達了怎樣的意境?”10.引導學生分析音樂的結尾部分,例如表達對塵世的放下、表達對未來的期待、表達對佛法的感悟等等。(三)示范1.再次播放《靈隱鐘聲》完整曲,并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音樂。2.引導學生用動作表達對音樂的理解,例如模仿鐘聲的搖擺、用手指在空中劃出音樂的旋律等等。3.講解:這首音樂中出現的鐘聲,是典型的中國佛教音樂元素,尤其是在除夕夜和新年第一天,很多人都喜歡去寺廟聆聽那獨特的鐘聲。環節三:鞏固延伸1.多媒體出示關于中國寺廟的圖片及音像資料,例如靈隱寺的風景、佛教的經典故事、佛教音樂的起源等等。2.講解:中國寺廟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音樂是寺廟文化的重要組部分,它起源于古代印度,后來傳入中國,并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音樂。3.設問:你們覺得佛教音樂和其他的音樂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獨特之處?4.引導學生思考佛教音樂的特點,例如:佛教音樂的節奏通常比較緩慢、莊嚴,體現了一種平靜祥和的心態。佛教音樂的旋律通常比較舒緩、優美,體現了一種對佛祖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思考。佛教音樂的音色通常比較清脆、渾厚,體現了一種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生命的感悟。5.設問:這首《靈隱鐘聲》表達了怎樣的意境?它帶給你們怎樣的感受?6.引導學生自由發揮,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音樂的意境和感受。7.設問:如果要給這首音樂取個名字,你會取什么呢?8.學生自由回答,并說出取名的理由。9.講解:這首音樂描繪的是杭州著名的佛寺——靈隱寺的風采,所以作曲家把它命名為《靈隱鐘聲》。10.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創作與《靈隱鐘聲》相關的作品,例如:用聲音模仿鐘聲、樂器演奏等方式演繹音樂。用繪畫、詩歌、舞蹈等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查找資料,了解更多關于佛教音樂的知識,并分享自己的見解。九、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1.回顧課堂內容,總結《靈隱鐘聲》的意境、情緒、文化內涵,以及佛教音樂的獨特之處。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作業:1.選擇一種你喜歡的表達方式,例如繪畫、朗讀、表演等,創作一個與《靈隱鐘聲》相關的作品。2.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寺廟文化,并與同學分享。3.嘗試用不同的樂器演奏《靈隱鐘聲》,感受樂曲的不同音色和表現形式。十、設計意圖(1)初步感知環節:通過播放不同的聲音,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靈隱鐘聲》的意境和情緒,并學習辨認樂曲中的樂器。通過介紹電子琴,幫助學生了解樂器的種類和功能。(2)探究音樂環節: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音樂內容,并通過音樂的結構和變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表達,幫助他們建立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能力。(3)鞏固延伸環節:通過展示圖片和視頻資料,講解中國寺廟文化和佛教音樂的起源,加深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實踐,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十一、板書設計《靈隱鐘聲》幽靜、悠遠中國佛教音樂靈隱寺寺廟文化音樂分析節奏、旋律、音色意境、感受創意實踐創作、分享十二、教學反思1.在引導學生分析音樂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例如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色、結構、意境等等。2.在鼓勵學生表達對音樂的理解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例如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用不同的語言描述等等。3.在講解中國寺廟文化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資料和講解方式,避免過于復雜和枯燥。4.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例如對于音樂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進行更深層的音樂分析和創作練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