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巴塘連北京》教案一、課時:1課時(40分鐘)二、教材分析《巴塘連北京》是一首具有濃厚藏族風情的民歌,歌曲通過優美的旋律和生動的歌詞,展現了藏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敬以及對祖國的深情厚誼。其歌詞內容富有情感,通過描繪自然景觀、人民生活以及民族風俗,構建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畫面,使得這首歌不僅在旋律上具有吸引力,也在情感交流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適合通過歌唱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藝術實踐中感受和學習藏族音樂文化,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一民族的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融匯。此曲目不僅僅是一個學習內容,更是學生情感、思想和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三、學情分析在課堂上,學生普遍對民族音樂抱有一定的興趣,愿意嘗試接受新的音樂風格。然而,由于大部分學生對藏族文化的了解較為膚淺,可能導致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完全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深層情感和文化內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對藏族文化的認識,并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多媒體資料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納這一音樂風格。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音樂基礎,合理安排節奏、旋律等方面的訓練,以便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四、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引導學生通過聆聽和演唱,感受藏族音樂的獨特風格和魅力,培養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激發對不同民族音樂的興趣。2.藝術表現:通過學習演唱《巴塘連北京》和相關舞步,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與自信心,鼓勵他們在歌唱和舞蹈中展現自我。3.創意實踐: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嘗試進行歌曲的改編或創作,培養他們的藝術創新能力。4.文化理解:讓學生深入了解藏族文化、風俗與歷史,通過音樂增進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并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五、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學唱《巴塘連北京》,掌握其旋律和節奏,體會歌曲的情感表達。理解藏族音樂和舞蹈的風格特點,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敏感度。2.教學難點:歌曲中第2、3小節的連音線、圓滑線的唱法,要求學生能夠流暢自如地表現。跨小節的切分音的唱法,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節奏分析和練習,以便能在表現時做到準確無誤。六、教學方法:聽覺法:通過欣賞音樂,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視覺法:利用多媒體和視頻材料,增強課程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情境體驗法:通過模擬和表演,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興趣。分組討論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深對音樂的理解。示范法:教師示范歌曲的演唱方式,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音樂的表現手法。七、教具準備:《巴塘連北京》的音頻和視頻材料,以便在課堂中進行多次聆聽和觀看。幻燈片或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藏族文化、風俗以及相關的歌舞表演,提升視覺效果。指揮圖式,用于教授拍子的劃分,幫助學生理解節奏感。八、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1.聆聽導入:教師首先播放《北京喜訊到邊寨》,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樂曲所傳達的情感與氛圍。這一環節旨在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通過音樂的力量進入到課堂的學習氛圍中。2.簡介作品背景及作者:在學生聽完音樂后,教師簡要介紹《巴塘連北京》的創作背景、主要作者及其在藏族音樂文化中的地位。此時,可以引入一些關于藏族風土人情的故事,讓學生更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內涵。環節二:講授新課(一)感知1.完整聆聽樂曲:在引導學生了解背景之后,教師再次播放《北京喜訊到邊寨》,讓學生回憶剛才的聽覺感受,鼓勵他們探討音樂中的情感變化、旋律起伏等特征。2.相同音樂段落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在聆聽中所識別出的相同音樂段落,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思考音樂的結構以及這些結構如何服務于情感表達。(二)探究1.地理地貌知識導入: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巴塘連北京》,教師開始介紹青藏高原的地理特點,強調它的高度、氣候及其對藏族人民生活的影響。通過影響工路修筑的困難和人們對家鄉的眷戀,引導學生理解歌曲中所傳達出的樂觀和自豪情感。2.學習藏族音樂特點:在充分了解背景后,教師鼓勵學生討論藏族音樂與其他音樂風格的區別,引導他們在音樂節奏、旋律風格和歌詞內容等方面尋找連接點,激發學生的思維。(三)示范1.教師范唱:教師示范演唱《巴塘連北京》,并結合2/4拍指揮圖式,為學生展示曲調節奏與情感表達的結合。教師可以分段演唱,并重點強調樂句的停頓與重音、連音線的流暢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的魅力。2.學生練習:在教師的示范之后,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前六小節,慢速視唱,以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情感。特別注意連音線和樂句的完整性,教師可適時進行指導與糾正,幫助學生把握歌曲的節奏。環節三:鞏固延伸1.分組視唱練習: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后五小節的分組練習。教師巡視并給予及時反饋,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相學習與交流。同時,通過小組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2.復習曲調與切分音: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切分音的概念,幫助他們分析曲調中的跨小節切分音。通過板書前奏6小節的曲調,教師帶領學生在細節上深入學習,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掌握跨小節切分音的技巧,并在演唱中自如運用。九、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在課堂結束之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享,讓他們表達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感受。教師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重申藏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在課程中的重要性,以增強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認知。同時,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在今后的音樂學習中融入所學的民族文化知識,豐富他們的藝術視野。作業:1.歌詞理解:學生需完成對《巴塘連北京》歌詞的理解與分析,并嘗試創編一段與藏族生活相關的新歌詞,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2.舞蹈觀察:要求學生觀看一段藏族舞蹈的視頻,寫出自己對舞蹈風格、動作特征及文化意義的看法,以深化他們對藏族文化和藝術的理解。十、設計意圖(1)初步感知環節:通過音樂的引導,使學生在情感上與音樂產生共鳴,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2)探究音樂環節:在這一環節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藏族音樂的文化內涵,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文化敏感度。通過互動討論,激發他們對音樂背后故事的關注,促進對民族文化的深層理解。(3)鞏固延伸環節:設計有效的復習環節與鞏固練習,確保學生能夠在實際演唱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增強相互學習的意識,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十一、板書設計課程主題:《巴塘連北京》教學目標: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重視歌曲的情感表達與節奏把握掌握切分音的應用與表現十二、教學反思通過本次課程,學生在演唱《巴塘連北京》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他們的音樂技能,還加深了對藏族文化的理解。有部分學生在節奏把握上表現出色,而另一些學生仍需進一步訓練以增強對復雜節奏的掌控。在未來的教學中,可能需要在節奏訓練與感情表達上給予更多的關注,并加入更多的團隊合作與友好的競爭元素,以提高整個班級的學習效果。此外,通過引入更多與音樂相關的文化元素,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拓寬視野,形成更加全面的藝術品位和文化素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