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愛的奉獻》教案一、課時:1課時二、教材分析《愛的奉獻》是一首受到廣泛喜愛的歌曲,首次由著名歌唱家韋唯在1989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這首歌不僅旋律優美,歌詞簡單明了,而且寄托了深厚的情感與社會責任感。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分析教材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這首歌所傳達的核心價值:愛與奉獻。歌詞中每一句都流露出對他人的關懷與支持,展現了在困難時刻,團結與互助所能展現的巨大力量。這不僅是對過去歷史事件的緬懷,更是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期許。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理解和傳承這種“奉獻”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授音樂技藝和歌唱技巧,更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首歌的情感和背后的文化意義。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視角,增強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敏感性和責任感。三、學情分析通過對班級學生的觀察和assessment,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音樂基礎相對扎實。大多數學生在歌唱上有一定的共鳴能力,能夠快速模仿和學習新的旋律。然而,在情感表達和歌詞理解方面,許多學生尚處于初級階段。有些學生可能對社會問題缺乏關注度,更多地集中在個人生活與學業上。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愛的奉獻》這首歌的教學,幫助他們認識到關心周圍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不僅是音樂技能的培養,更是情感與人文素養的提升。因此,理解他們的學習背景,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將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育效果。四、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學生能夠通過欣賞《愛的奉獻》,識別并理解其中的旋律構成、和聲及情感基調,進而提升自己的音樂審美能力。2.藝術表現:學生在各個環節中通過模唱、齊唱等多種形式,展示對歌曲的理解與情感,能夠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情感。3.創意實踐:學生在分組活動中加入自己的創意元素,比如加入動作或表演,在演唱中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音樂學習更具參與性。4.文化理解:通過對歌曲背景及歌詞的解讀,學生能夠理解歌曲背后的社會文化背景,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五、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縝密劃分歌曲的段落,探討旋律及情感的對比,理解如何通過唱腔、節奏等元素傳遞不同的情感。2.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借助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共情能力,促使他們能夠以真實的情感去理解和表現歌曲中的愛與奉獻。六、教學方法:視聽教學法:通過視頻、音頻的多媒體教材,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歌曲的情感。互動討論法:在小組討論中,引導學生發表對歌曲的理解,并互相啟發,促進思維碰撞。集體演唱法:通過齊唱、分句接龍等方式,提升團隊合作意識,增強課堂的參與感。情境創設法:通過進入特定的情境故事,為學生設定任務,激發他們的情感體驗與思考。七、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室設備,包括投影儀、音響系統等。歌曲《愛的奉獻》的音頻文件及歌詞文本,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聽與見中感受音樂。汶川地震相關的視頻資料,以及《感動中國》的精選片段,作為引入背景的素材。八、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1.導入視頻:開課之初,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相關視頻資料。這個視頻應該選取能夠突出人們在災難中的團結、奉獻與愛的片段,以視覺沖擊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并引發他們的共情。2.引導提問:觀看視頻后,拋出幾個引導性的問題,激勵學生表達他們的思考與感受,比如:“你們覺得在這樣的災難面前,愛和奉獻的力量是什么?”以及“我們每個人在面對他人困境時,能做些什么?”3.課題引入:最后,教師總結發言,提出這節課的主題,板書課題《愛的奉獻》,并說明這首歌是如何在全國人民面臨困境時展現愛的力量。環節二:講授新課(一)感知1.故事背景:以講述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1989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歷史背景,描述當時的盛況以及歌曲的首次演出,講述原唱韋唯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這首歌在當時引發的共鳴。強調它如何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種下愛的種子。2.朗讀歌詞:將《愛的奉獻》的歌詞投影到教室前面,要求學生一同朗讀。教師在此過程中適時引導,強調歌詞中的某些關鍵字,幫助學生理解每個詞語背后的深刻含義。(二)探究1.模唱練習:播放歌曲錄音,讓學生隨旋律進行模唱。此處可以分段練習,首先單獨講解每段旋律的情感基調。通過教師的示范,展示如何在演唱中融入情感。2.情感劃分:引導學生在完整欣賞歌曲后,討論歌曲中的情感變化。例如,哪些部分使他們感到激動,哪些地方又讓他們感到溫暖,幫助學生記錄下自己的發現,進行情感的討論。(三)示范1.藝術處理:教師可以對歌曲的某些部分進行藝術化處理,展示如何用不同的音樂表現手法傳遞情感。例如,在需要低沉的旋律時,適當調低音量與語調,給學生提供一個直觀的比較。2.分句接龍演唱: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分句接龍的演唱練習,鼓勵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表達。在齊唱高潮部分時,全班一起合唱,感受愛的力量。環節三:鞏固延伸觀看《感動中國》相關的激勵性視頻,選擇一些關于個人奉獻和集體奮斗的感人故事。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討論如何才能在生活中繼續傳遞愛與奉獻。九、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課堂結束時,教師再次強調關愛弱者與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借此機會鼓勵學生意識到他們自身能力的意義和愛的影響力。作業: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我能為他人做些什么”的短文,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思考自己的實際行動,例如:幫助同學、參加志愿服務等,激勵他們積極貢獻自己的愛心。十、設計意圖(1)初步感知環節:通過將悲情與愛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進入情緒狀態,使他們更易于接受情感教育的內容。(2)探究音樂環節:借助深入的歌詞分析和旋律模仿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對歌曲深層含義的理解,將音樂學習與情感教育相結合。(3)鞏固延伸環節:通過觀看真實故事和歷史事件,拓展學生對愛的理解與責任感,通過實際的社會實踐而深化這一認識。十一、板書設計《愛的奉獻》歌曲背景1989年春晚故事段落劃分情緒對比救援與愛失落與希望關愛之心愛與奉獻個人的行動十二、教學反思在本節課中,通過情境導入與精心設計的活動,我注意到學生對于“愛的奉獻”有了更深刻的共鳴與理解。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們的參與度高,尤其是在分句接龍的環節,大家表現得非常積極。然而,我也意識到,在進行歌曲結構和情感分類的討論時,部分學生可能對音樂術語理解得不夠透徹。未來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基礎音樂知識的講解,使學生在理解上更加扎實。此外,在家作業的布置上,可以考慮引入小組展示的形式,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加深他們的學習體驗。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