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白樺林好地方》教案教學對象:四年級教材分析:歌曲選自四年級下冊第4課教唱內容,歌曲的節奏是非常穩定的,以二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2拍,在教唱歌曲時要注意節奏的穩定,最后以器樂合奏的形式將課程形式內容多樣化。我在設計這首歌曲時,加入了奧爾夫樂器和身體打擊樂更好的服務于歌曲本身,將學生能夠全面的感受歌曲的特色,提高自身音樂素養。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合奏的魅力,將歌曲原本舒緩的風格加入樂器進行改變,感受音樂的多樣化,多變性。過程與方法:用律動感受樂句,將嗓音打擊和身體打擊結合為歌曲伴奏,用圖譜法更好的演奏樂器。知識與技能:感受樂句和在學會歌曲第一段歌曲的基礎上進行器樂合奏和聲勢伴奏。教學重、難點:歌唱與身體打擊和器樂合奏的融合。教學用具:低音木琴,中音木琴,高音木琴,高音鋼片琴,手鼓,手搖鈴,沙蛋,蛙鳴筒,箱鼓,鋼琴。教學過程:一導入:老師讓學生感受風吹來時身體隨之擺動,手臂變成了白樺樹的枝葉,來了一陣風,手臂向上抬起跟隨的是自己的氣息。當手臂被風吹起時跟隨演唱,發出哼鳴聲6 -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 X XDONG DA DADONG: 揮起手臂DADA: 拍打大腿 (演奏時提醒力度,自如的,氣息跟著一起進行。)二:新課教學(1)區分樂句----通過四個方向的律動感受樂句的終止感x聽音樂,第一段與第二段老師引導,帶三段時學生自主律動。根據四個樂句分成4分小組,進行接下來的內容。嗓音打擊為歌曲伴奏DONG--跺腳 KA----拍手 SHASHA SHASHA嗓音 X X X X X X X X拍手 0 0 X - 0 0 X -跺腳 X - 0 0 X - 0 0為之后的打擊樂器演奏做鋪墊。演唱歌曲-----通過律動解決歌唱中的難點。借助導入時手臂揮動的律動,幫助每一小節第一個詞的發音,聲音的狀態,吸氣的狀態都要和揮動手臂的感覺一致,是立體的,口腔打開,保持氣息與聲音一致。處理減弱上的重音記號------揮小拳,輕輕地但又很有力量的演唱。最后四小節節奏的持續------ X - X - X - X -腿 腿 臀 腿身體打擊伴奏嗓音打擊的模仿。第1條(第一組)BONG CI CI CI CI CI KA ---腿部節奏第2 條(第二組)bong ka bong ka bong ka bong----bong(腿)ka(手)(第三組)bong ka di bong ka di bong--bong(腿)ka(手)di(捻指)第4條(第四組)BONG CI BONG CI BONG CI(腿部節奏) bong bong ka bong bong bong ka bong每一組主要學習本組節奏練習。器樂合奏----音條樂器的學習。第一組:演奏音條樂器。 (綠色)代表A和弦(低音木琴)(紅色)代表C和弦(藍色)代表G和弦(通過演奏腿部的聯系,過度到音條樂器。)第二組:(中音木琴)X X X –DONG DONG KADONG—拍腿 KA –拍手第三、四組:(高音木琴、高音鋼片琴)對答式演奏圓圈代表:高音木琴正方形代表:高音鋼片琴(每個音條樂器都有顏色標識)打擊類樂器:沙球 X X X X X X X X搖鈴 0 0 X - 0 0 X -手鼓 X - 0 0 X - 0 0展示部分:第一遍:只有樂器演奏。第二遍:人聲+器樂演奏第三遍:人聲+器樂演奏+身體打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