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編創與活動》教學設計教材選自《人音版義務教科書》五線譜第六冊第五單元《音樂會》【設計理念】這節課以《嘹亮歌聲》為載體開展編創與活動,運用了對話教學中“藝術創作類”的教學理念。在學生學習了第一課時合唱學習的基礎上,通過以音樂要素為主線的藝術實踐對歌曲進行二次創作和改編。滲透合唱表現、器樂演奏、奧爾夫音樂元素、以及相關音樂學科知識,更好地理解音樂的意義以及在藝術活動中的特殊表現形式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從而提高每一個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教材分析】這是一首曲調規整,詞意簡練而富有意境的日本兒童歌曲。歌曲形象地描繪了兒童們在大自然中面對遠山縱情歡唱的情景。抒發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歌曲為四四拍,由四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歌曲運用了輪唱這一手段,使音樂有著動蕩飄逸之感,營造了悠揚的歌聲遙相呼應在空中回檔的效果,第三樂句在變化重復了第一樂句曲調后,旋律向上推進,從而把歡唱情緒推向高潮。【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樂于參與各種演唱活動,能選擇適當的演唱方法來表現樂曲的情緒,并能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進行簡單的評論。好奇心重,想象力豐富,喜歡與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音樂成果,對知識不感興趣的時候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采用新穎、生動的教學形式手段,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鼓勵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發展自己的特長,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教學內容】在學唱《嘹亮歌聲》的合唱基礎上,集體創作歌曲表現形式和內容,用IPAD現場錄制學生改編創作的音樂作品,并與之前的合唱進行對比,活動中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和音樂審美能力。【教學目標】1.復習演唱二聲部歌曲《嘹亮歌聲》,能用“明亮飽滿”和“輕柔悠揚”的兩種音色表現遠山的回聲。2.嘗試加入小提琴、甩琴、彩色音條、低音鋁片琴、三角鐵等若干打擊樂器,對歌曲進行二度編創,豐富歌曲的音樂表現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教學重點】能用“明亮飽滿”和“輕柔悠揚”的兩種音色表現遠山的回聲,并對歌曲進行二度改編和創作。【教學難點】有音高樂器和無音高樂器的加入,豐富歌曲的音樂表現力,對比創作前后,增強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課件 、奧爾夫木琴、三角鐵、彩色音條、甩琴、IPAD一臺、小提琴兩把、一塊黑板。【教學設計流程圖】【教學主要內容和具體過程】教學 流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復習 《嘹亮歌聲》第 一課時兩聲部合唱歌曲。 全班學生分為兩個聲部,在老師的鋼琴伴奏下,復習并完整演唱歌曲《嘹亮歌聲》。 了解學生第一課時掌握情況,為后面的創作打下良好基礎。二、深化 歌曲表現 第一次學生對話:運用音樂要素加強歌曲的表現力。 師:歌曲需要注意哪一些細節,歌曲可以唱得更好聽? 生:大家好!我認為......學生說完請下一個同學補充。 老師將學生的建議板書到黑板上,學生們看著板書在心里回想一下。 帶著這些方法再次完整演唱歌曲。 第一次學生對話,啟發學生對音樂的思考,通過對話,相互取長補短,加深學生音樂學習的自我認識。三、創作方案 第二次學生對話:在掌握歌曲演唱的基礎上,學生設計歌曲二次創作的方案。 師;上節課根據同學們的特長和相互推薦,大家進行了一個音樂活動的具體分工,學生自己出示分工表格。 師:老師準備了低音鋁片琴、甩琴、彩色音條,大家想怎樣加入?順序和標準又是怎樣的? 生:大家好!我認為......學生之間相互補充。 老師將初步方案和標準板書在黑板上。 學生在學會歌曲演唱的基礎上,根據老師提供的樂器自己制定表演創作方案,充分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圍繞音樂標準來設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四、第一次創作表現 學生根據方案,分層練習,完整表現。 1.請分工人員拿起自己的樂器,學生給新西蘭校長們樂器,并邀請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一起參與音樂活動。 2.一個學生指揮樂譜,按照方案開始練習,如首先練習甩琴,所有拿甩琴的同學看樂譜演奏甩琴,準確的在每小節第一拍演奏,看清楚和旋標記。3.同時加入彩色音條,甩琴和彩色音條整齊演奏的基礎上,老師帶一個學生加入低音鋁片琴。 (以上是假設,具體情況根據學生方案來確定) 4.老師彈鋼琴,所有同學邊演唱邊演奏。(歌曲一段嘗試) 學生根據創作方案和分工進行分層練習,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每個人都是音樂家,一起合作,配合默契,才能創造出美妙的音樂。五、教師引導二次創作 在第一次創作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進行二次創作。 1.師:我們除了課堂上的樂器外,還可以加入同學們生活中擅長的樂器,請兩位拉小提琴的同學演奏歌曲的前奏和間奏,音樂情緒又有什么變化? 2.兩個學生拉小提琴演奏一段前奏。 3.師:有優美的開頭還要美妙的結尾就更好了,請一個同學用三角鐵表現歌聲飄向遠方的意境。 4.全體人員試著表現一段 5.老師也來一段即興創作吧,師邊說邊板書 “前奏+A+B+A+尾聲”。 6.全體人員完整表現創作作品。 音樂課程標準里運用生活中的音樂元素來進行音樂學習,提升學生個人音樂素養,讓每個學生各有所長。老師的即興創作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以及對音樂多元文化的理解。六、作品對比 將最初的演唱和創作后的演唱進行對比。 學生第三次對話:對比剛開始上課的演唱視頻和現在的作品,歌曲有什么變化?怎樣可以把創作的作品表現得更好? 學生:大家好!我認為......學生說完請下一個同學補充。 老師板書學生的觀點和建議。 通過視頻對比,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歌曲經過改編后的變化,更好地思考哪些地方還可以完善得更好。七、再次完整表現 經過對比,學生對歌曲的理解更深入,并且完整再現創作。 師:經過對比,大家提出了很多非常專業的建議,希望我們能更加投入地表演咱們自己的作品,也邀請所有聽課老師在B段跟我們和我們一起演唱。 全體人員再次完整表演歌曲“前奏+A+B+A+尾聲”。 好的音樂作品可以讓更多的人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和美好。再次表現作品,讓學生真正走進音樂中。八、積淀創作心得 二度創作再次表現后,學生交流創作和表演心得。 師;今天,我們把一首歌曲進行了新的改編,歌曲變得更打動人心了,越來越美了,你們在整個創作活動中,有哪些體會和感悟? 學生對話四:大家好!我認為......學生之間相互補充。 老師將學生的感悟板書到黑板上。 師小結,黑板上記錄了大家四次比較集中的對話,說明大家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很強,希望大家能夠創造出更多好聽的音樂! 一次美好的音樂創作之旅,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次難得的音樂體會,大家相互交流,自我沉淀,對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美好音樂體驗從“聆聽”開始——《嘹亮歌聲》教學反思新課標指出:“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在我平常的教學中遇到了許多困惑,覺得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將這些理念轉化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如何真正達到高效。本學期我嘗試了“一課多法”的實踐探索,就是在每首歌曲教學時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比較,看哪種方法對學生來說更有興趣,效果更佳。就拿剛剛上完的一節《嘹亮歌聲》來說說自己的幾點啟示和思考吧:從“聽”節奏入手,調動有效的參與。在準備上課之前,我反復演唱了多次,發現下面這個節奏型是歌曲的“音樂主干”,出現了8次,組成了音樂的八個樂句。讓學生根據節奏創編動作,比如0 休止符握拳,X四分音符拍肩,全音符雙手從下往上自然打開,用聲勢律動的方式使學生深深記住這個節奏型。為了訓練學生在0休止符時帶上整齊的呼吸,我邀請一個同學出來扮演休止符,給他一個碰鈴,其余同學在休止符時練習呼吸,聽到碰鈴聲就帶上呼吸。在多次邊聽音樂帶上聲勢表演后,學生對作品的旋律,整體感受初步形成,為唱歌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2.從“聽”輪唱入手,體驗回聲的悠揚。選擇 游戲聆聽方法,先聽老師唱一句旋律,學生用聲音模仿老師的“影子”。問生:聆聽剛才的演唱仿佛是在哪兒?像什么聲音?學生回答:回聲、回音。聆聽老師用鋼琴演奏回聲的效果,學生看著樂譜模仿回聲。接著聆聽一下別人演唱的回聲,跟我們表現的有什么不同?通過不同的聆聽方式,不僅解決了輪唱的技巧掌握,還體會了回聲的美妙。3.從“聽”合唱入手,感受和聲的魅力。歌曲的最后一個樂句是合唱的形式,同節奏不同音高的合唱對學生的聽覺要求更高了。我想學生只有先聽出來是兩個什么旋律才能準確的唱出來。于是我用了聽辨的游戲,即興彈奏一個聲部,學生聽辯出是哪個聲部并試著哼唱,我用弱的力度彈奏,學生用強的力度演唱,還可以反過來演唱,在多次互動游戲后學生只是掌握了橫向的旋律,合起來唱容易跑調。在練習縱向和聲的演唱時,還是用聽的方式讓學生先聽出來,在心里默唱自己聲部,然后讓學生傾聽老師的演唱(師彈一聲部的旋律,唱二聲部的旋律),多種方式加深學生聽的感受。4.從“聽”吹奏入手,豐富歌曲的表現。聆聽的方法有多種,除了聆聽演唱,鋼琴聲以外,還可以借助豎笛輔助合唱教學,刺激學生音樂聽覺的發展。歌曲是F大調,為了便于學生吹奏,我把曲譜譯成了C大調,從師生合作吹奏到生生合作吹奏,最后到兩聲部的合奏,運用了強弱對比吹奏,速度變化吹奏,激發學生深層次的聆聽音色的效果,學生不僅學習了降7的指法,還將聽覺訓練潛意識的貫穿始終。回顧這堂音樂合唱課,還有一些值得我去思考的問題:問題一:學生對音樂有沒有充分的體驗?我在下課后問了問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感受,學生說歌曲很好聽,但對歌曲的表達的內容不太了解。我想是這節課音樂的感染力還未達到這樣的深度,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對音樂的教學體驗層次還不夠深入。除了課堂教學外,還要在課外下功夫,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接觸各國民族的音樂,學生聽得多,見得廣,音樂素養越高就越能引起共鳴。問題二:學生如何高效參與課堂教學?為了讓學生能充分駕馭這首合唱歌曲,我用了三個課時來教授,如果按教師用書的一課時學生根本無法完成。可能是我過度準求完美,強調歌曲的細節,所以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如果能發動學生主動全部參與,優化課堂結構,方法加強實用性和有效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授課前要充分深度理解教材,轉化為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工具,相信可能只需要兩課時任務就能完成了。以上是我上完這節課后的一些感想和疑惑,希望最終通過我的教學,學生都能真正掌握演唱方法,唱會歌,唱好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