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觀滄海曹操〔兩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統(tǒng)領(lǐng)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水波濤洶涌實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山高聳 樹木茂盛動靜結(jié)合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秋風(fēng)蕭瑟 虛寫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1、文學(xué)常識(1)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法接要》,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曹操詩歌多慷慨悲涼,豪邁奔放,有濃郁的抒情性。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xué),史稱建安風(fēng)骨。(2)樂府詩: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這種淳樸的詩歌風(fēng)格,文字簡單清新,彌漫在詩里的感情,不但具有普遍意義,而且純真自然。(3)《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后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漢代《孔雀東南飛》、北朝《木蘭詩》和唐代韋莊《秦婦吟》并稱“樂府三絕”。2、譯文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各種草植生長茂盛。蕭瑟的風(fēng)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涌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fā)出的。天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xiàn)出來的。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3、內(nèi)容理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點名觀海地點是在碣石山上,其中“觀”起到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作用。后三行“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為所觀實景,寫出了遼闊壯觀的大海和蕭瑟的秋風(fēng),然而所描繪的秋風(fēng)中卻沒有絲毫感傷的基調(diào)。緊接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則是虛寫,作者想象海洋吞吐日月,容納萬物,是為了表現(xiàn)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在《步出夏門行》各章末尾都有,為和樂時所加的套語,與正文內(nèi)容沒有直接關(guān)系。這首詩不但寫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詩語言質(zhì)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