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明上河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欣賞、配文,拓寬學生對繪畫發展史的了解,從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畫、山水畫、宗教畫,發展到宋元時期風俗畫的出現并日益增多,“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與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接軌。2通過對《清明上河圖》配文字說明的活動,在圖與文的轉換過程中,加深對宋代社會情況的了解,培養學生從歷史繪畫作品中尋找歷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對歷史繪畫作品的欣賞水平,發展同學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豐富同學們的歷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學們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活躍的內心世界。3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欣賞及對相關知識的掌握了解,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欣賞、配文,拓寬學生對繪畫發展史的了解,從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畫、山水畫、宗教畫,發展到宋元時期風俗畫的出現并日益增多,“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與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接軌。教學準備:1、盡量尋找《清明上河圖》的墓本一幅。2、在教師指導下,分大組討論《清明上河圖》畫面所反映的歷史信息,選定準備配文的畫面,研究配文的形式,進行組內分工。3、在配文的創作中,要把自己融入歷史,假設自己生活在北宋,體驗當時人觀當時景,當時人記當時事的感覺。文字體例不限,可以是解說詞、書信、人物對話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獨到的創意,活化的歷史陳跡,要能說明一個歷史問題,反映一種歷史現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脫離北宋這一歷史時期。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清明上河圖局部動態展示,同學們,在歷史的長河里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畫家,他把當時汴京城外的繁華景象都畫下來了,畫成了一幅很長很長的畫卷,這位了不起的畫家就是北宋張擇端,這幅畫就是《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們中國十大名畫之一,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二、講授新課1、整體欣賞教師:這就是《清明上河圖》,你們見過這幅畫嗎,現在我們來細細的欣賞。(1)這里描繪的是汴京郊野的風光。(2)在郊野的小路上走來了一群抬轎人,里面坐著一位老婦人,他們剛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3)這里描繪的是汴河兩岸小鎮的風光,小鎮上有一排排的房子,描述房頂的形狀。(4)橫跨在汴河兩岸的有一座木質拱橋,這座橋在古代是連接兩岸的工具。(5)這里有一條街道,街道上有什么 (人)街道兩邊有什么 (房、子樹)房頂是什么顏色 (6)船只、轎子和牛車都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將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貨車和出租車一樣。(7)一座高高的樓頂、墻身和階梯是用什么錢表現出來的 這是城門,穿過城門會來到什么地方 (8)了解行人他們都在干什么?這里的人非常多,川流不息,人來人往。小結:剛才欣賞的就是《清明上河圖》的全景,在這幅長卷上畫家共畫了815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大小船只二十多條,房屋建筑三十多棟,張擇端大師把這么多的人和物都畫在了這幅長卷上,讓人感到又清楚又有序,就像我們真的來到了汴京城。如果《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動物都動了起來,會怎么樣呢 我們一起欣賞動感的明上河圖》。2、欣賞動態《清明上河圖》這是什么聲音 停靠在汴河上的船怎么樣了 虹橋上的人都怎么樣了 樹底下的人在干什么 船夫船頭上劃動著船槳,我們學一學。動感的《清明上河圖》很熱鬧,我們看一個地方。3、局部欣賞—虹橋這座橋的名字叫什么 (虹橋)你們可別小看這座橋,他可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因為他的跨度有40多米,沒有橋墩,而且全是用木頭做出來的,現在再也沒有人能夠造出這樣的橋,造這種橋的方法也已經失傳了。你們覺得可惜不可惜啊 我們現在只能從《清明上河圖》中欣賞到。橋上的人好多,這么熱鬧他們都在干什么,我們放大鏡頭仔細看一看。橋上的人都在干什么 (抬轎.…)他們是怎么抬轎的 (2)在這幅畫面都有干什么的 (騎馬、挑擔、推拉車)前面的人在拉車,后面的人為保持平衡用力往前推車,可以分組模仿他們是怎樣推拉車的。(3)這里還有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事 (4)橋中間有一個人正在往下拋纜繩,他想干什么 船上有一根高高的桅桿,這艘船到橋的對面,高高的桅桿就會和橋梁碰到,所以橋上的入是想用纜繩把桅桿放倒,使這艘船順利地到了橋的對面。三、小結:《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它結構嚴謹,繁而不亂,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筑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茍。車馬船只面面俱到,謹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令人嘆為觀止。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拓展練習結合繪畫人物,能夠嘗試畫些簡單的人物動態速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