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4:文學文化常識之宗法禮俗與《水滸傳》上【五禮】古代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1)吉禮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保w全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2)嘉禮:有關個人成長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襲的禮節(jié)。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fā)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fā)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笄禮:古代女子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的禮儀,又稱“及笄”“笄年”(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fā))。合巹:結婚;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xù)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媵:陪嫁的人;青廬:用青布搭成的帳篷,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 文定:訂婚;(3)賓禮: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朝聘: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主要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免胄:諸侯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祖:出行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半路上為別人設宴送別; 封禪,齋戒:祭祀鬼神時,穿整潔衣服,戒除嗜欲; 執(zhí)手:表示親昵的行禮方式,和現在的握手相似; 壽:以酒或物向別人祝福; 趨:臣見君時的禮節(jié);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萬福:舊時婦女對人行禮口中的說辭,后用來代指行禮; 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種禮儀。(4)軍禮:軍旅之事(5)兇禮 :指憑吊各種天災人禍的喪葬的禮節(jié)。如:古代的“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五服”制度是中國禮治中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它規(guī)定,血緣關系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據此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西晉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納入法典之中,作為判斷是否構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輕重的標準,這就是“準五服以制罪”原則,它不僅適用于親屬間相互侵犯、傷害的情形,也用于確定贍養(yǎng)、繼承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五服制罪”的原則實質上是“同罪異罰”的原則在家族范圍內體現,它在刑法方面的適用原則是:親屬相犯,以卑犯尊者,處罰重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重;若以尊犯卑,則處罰輕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輕。親屬相奸,處罰重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重;親屬相盜,處罰輕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輕。在民事方面,如財產轉讓時有犯,則關系越親,處罰越輕。“五服”制罪原則的確立,使得儒家的禮儀制度與法律的適用完全結合在一起,是自漢代開“禮律融合”之先河以來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發(fā)展,它不僅體現了晉律“禮律并重”的特點,也是中國封建法律倫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現。自西晉定律直至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實踐中不斷的充實與完善。【三綱五常】 “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三從四德”:三從: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tài)、女工);【古代位次】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古代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①崩(駕崩):帝王、太后去世;山陵崩:天子去世;②薨:諸侯、有權位的大臣去世;③卒:大夫及以上官員去世;④不祿:士之死;⑤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⑥沒(歿):嬪妃之死;⑦殤:未成年人死亡; ⑧殞:泛指死亡;⑨涅槃、圓寂、示寂:僧人之死;⑩坐化:佛教用語,謂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終。但非普通信眾,通常指正式修行在寺院(廟)的宗職者。一、作品主題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生動地描寫了梁山好漢從起義到興盛再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作品通過描寫眾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反抗道路,鮮明地表現了“官逼民反”的主題,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傳奇。二、作品簡介一般認為《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傳說施耐庵為船家子弟,中過秀才、舉人和進士。曾在錢塘(今杭州)任官,因與當權者不合,任期不滿便辭官回蘇州,著書于家。張士誠占據江蘇時,曾征召,開始時辭免,后入幕府。但不久離去,往河陽山(今江陰、常熟)一帶做塾師。明朝初年,北歸興化,居白駒鎮(zhèn)(今大豐);劉基來訪,欲舉薦為官,辭而不就;卒于淮安,約70歲。三、故事背景《水滸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在《宋史》和宋人筆記里有多種記載,雖不一致,但都說到力量強大,威脅朝廷,在民間影響深廣。南宋人龔圣與說:“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 到宋、元年間,話本、雜劇廣泛演說,有些存留到現在,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人雜劇。施耐庵把宋元以來史書、傳說、話本和雜劇等“水滸”故事加以匯集、選擇、加工、創(chuàng)作而寫成《水滸傳》。四、閱讀感受(1)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惟妙惟肖;(2)本書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鏈式結構,使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頭緒眾多而線索分明;(3)語言上,小說采用古白話,所以語言描寫生動形象,活靈活現。五、“逼上梁山”的原因類型(1)官逼民反型:林沖、孫立、解寶、孔亮、秦明。(2)戰(zhàn)敗投降型:關勝、盧俊義、呼延灼、張清、董平。(3)自愿上山型:魯智深、武松、吳用、公孫勝、晁蓋。六、思想意義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于造反、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yè)登上峰巔之時選擇了妥協(xié)、招安,最終葬送了起義事業(yè)。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七、重要人物稱號晁蓋(托塔天王) 宋江(及時雨)盧俊義(玉麒麟) 時遷(鼓上蚤)吳用(智多星) 公孫勝(入云龍)林沖(豹子頭) 花榮(小李廣)史進(九紋龍) 魯智深(花和尚)武松(行者) 李逵(黑旋風)戴宗(神行太保)李俊(混江龍)燕青(浪子) 張青(菜園子) 楊志(青面獸)孫二娘(母夜叉) 顧大嫂(母大蟲)扈三娘(一丈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