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詩詞名篇積累之九上《詩詞三首》【名句默寫積累】(一)《行路難》(其一)1.《行路難》(其一)中,表現作者對理想執著追求,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句子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2.《行路難》(其一)表現詩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滿艱難險阻的詩句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3.《行路難》中寫出作者內心愁苦的語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4.《行路難》中借用兩個典故表達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邊的語句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5.面對人生中的困難和挫折,我們要像李白《行路難》里說的那樣,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蘊含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這一哲理的句子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用典故表達了作者懷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變遷而悵惘的心情的詩句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擺脫現實處境,展望未來風光,借景物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的詩句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4.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的是: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5.《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飽含詩人無限辛酸,流露出內心的憤懣不平的詩句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三)《水調歌頭》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借明月來表達對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2.《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直接寄語遠方弟弟喚起人類普遍情感體驗的名句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寫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從“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來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詩內容理解】行路難(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一、作者簡介李白(701一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其詩作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風格豪邁瀟灑,達到了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有《李太白集》傳世。二、背景與主題本詩是李白所作的《行路難》(共3首)中的第一首,寫于詩人離開長安之時。詩人于天寶初供奉翰林,因受權貴排擠,僅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詩作通過對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的描寫,反映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不平,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三、詩歌賞析1.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詩中借用了姜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愿望。2.《行路難》(其一)以浪漫的筆法抒寫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對此,你是怎么理解的?首先,在結構上,本詩采用跳躍式的結構,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變化復雜。其次,本詩開篇就以夸張的手法領起,極寫宴會的豐盛;“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句巧用比興手法,以“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同時,作者還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愨等歷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悲憤與苦悶,同時又執著理想的情感。最后,詩人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對理想不懈追求的堅定信念是本詩的主旋律,這是本詩浪漫筆法的重要體現。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一、作者簡介劉禹錫(772一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貞元進士,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代表作有《陋室銘》《烏衣巷》等,有《劉夢得文集》傳世。二、背景與主題劉禹錫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在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禹錫屢遭貶謫、懷才不遇的命運寄予深切的同情。劉禹錫作此詩答謝。這首詩既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三、詩歌賞析1.“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用典(聞笛賦、爛柯人)。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只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無限悲痛悵惘之情油然而生。2.詩人被貶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懷想往事,展望將來,心緒難平中又有剛健昂揚之氣。這種復雜的情緒是通過哪些意象表現出來的?結合具體詩句加以分析。“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中,詩人以“沉舟”和“病樹”來比喻久遭貶謫的自己,而“千帆”“萬木”比喻在詩人被貶他鄉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這兩句本是感嘆身世的憤激之語,但在客觀上生動形象地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表現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水 調 歌 頭[宋]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作者簡介蘇軾(1037一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背景與主題這首詞作于丙辰年中秋佳節,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多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遂作此詞。這首詞借中秋賞月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懷念,抒發了自己政治失意的苦悶,表達了詞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曠達的胸襟。三、詩歌賞析1.“高處不勝寒”有怎樣深刻的含義?這句詞不僅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還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厭惡朝中的黨派相爭、鉤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含義。2.這首詞句句扣住“月”來寫,情感多次起伏變化,在抑揚之間反復轉換,有很強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讀,結合具體詞句。梳理作者的情感的變化軌跡,說說其中表達了他對人生怎樣的思考。這首詞開篇飲酒賞月,“明月幾時有”的發問,表現出了作者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今夕是何年” 的發問,作者想象月宮今夕的情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回答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在現實中苦悶難遣,欲求解脫的情緒。“何似在人間”則表現出作者積極樂觀的心態。“照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是作者在借月表達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其中暗含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惆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點明這是人生和自然的規律,表達了詞人樂觀、曠達、豪邁的胸襟。末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美好祝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詞人把對兄弟的情感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樂觀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態度。春中喜王九相尋【唐】孟浩然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酒伴來相命,開尊共解酲。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譯文】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戶戶春意盎然,鳥兒快樂地鳴叫。樹林里的花兒開了又謝,掃也掃不完;小徑上翠綠的青草呀,充滿了勃勃生機,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長起來。我的酒友又來喊我去喝酒了,我們拿出酒杯啊,打開酒甕。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們在眼前唱歌跳舞。歌舞是那么的優美動人啊,千萬不要停下來啊!【賞析詩的頸聯和尾聯,酒伴來相命,開樽共解酲。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作者與友人就著美景良辰,來此暢飲,并希望歌女的歌聲莫停,不露痕跡地表達了惜春的心情。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林花已經開到極至,花至荼靡花事了,燦爛之后就是傷逝的開始了,顯然林花已經開始凋零了,代表春天也即將逝去,但在作者心里的惋惜是不明顯的,而是對更加燦爛的生命寄予希望,這一點從徑草的”踏”而”還生”可以看出來。【作者】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玉樓春·東山探梅【宋】劉鎮泠泠水向橋東去。漠漠云歸溪上住。疏風淡月有來時,流水行云無覓處。 佳人獨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頭空負雪邊春,著意問春春不語。【注釋】泠泠(líng líng):形容流水的清脆聲。漠漠:彌漫廣布貌。脩竹:高高的竹子。【譯文】 河水叮咚流向橋東,行云悠閑飄聚在溪水上邊。清風淡月往來有規律,流水行云卻難尋蹤跡。美人獨自佇立備受相思之苦,單薄衣衫浸透寒露,日日伴修竹,雙眼欲穿盼郎歸,常常等至天色暮。殘雪身邊春色青,我卻白發頭上生,執意問春我老否 春天默默不出聲。【賞析】 這首詞的題目是“東山探梅”,全篇寫的就是去杭州東山探梅的所見與所感,重心在一個“探”字。上片以探梅途中及到達目的地時所見的“泠泠”流水、"漠漠"歸云和"疏風淡月"等景物烘托渲染環境,意致十分閑淡。下片前兩句以杜甫詩所寫幽獨佳人比擬梅花,以抒發探梅之所感;后兩句則借探梅這個話題慨嘆道:往昔白白錯過了雪中賞梅的大好機會,如今已進老境,失去的青春已經無法追回了。最后兩句的這個慨嘆,才是一篇抒情的主旨。【作者】劉鎮 ,宋廣州南海人,字叔安,號隨如。寧宗嘉泰二年進士。以詿誤謫居三山三十年。性恬淡,士大夫皆賢之。工詩詞,尤長于詩,明白清潤,為時所推。有《隨如百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