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詩詞名篇積累之八下《詩經二首》《唐詩三首》【名句背誦積累】(一)《關雎》1.起興的句子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2.全詩的綱目,統攝全詩的句子或表現小伙子一般都喜歡美麗而賢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最能體現全詩的精神,抒發求之不得的憂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4.最能表達詩人對心中戀人的愛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5.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詩中描寫青年男子對美貌少女表達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6.《關雎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男子對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難眠的句子是:輾轉反側,寤寐思服。7.《關雎》中的男子由“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聯想;“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抒寫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抒寫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悅心情。(二)《蒹葭》1.成語“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詩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2.用蕭瑟冷落的秋景起興,渲染凄清氣氛,烘托惆悵心情的詩句是: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3.描寫男主人公追尋之路艱險、漫長的詩句是;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4.表現他雖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詩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5.《詩經·蒹葭》中于濃濃的秋涼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1、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精神的詩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2、杜甫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起承上啟下過度作用的詩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3、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我衰老困窘的詩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主旨句、表現詩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的詩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5、《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達作者博大胸懷、作者的濟世情懷,表達他曠達胸襟的詩句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7、《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身處漏雨茅屋,還存有憂國憂民的情思,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表現杜甫舍己為人的獻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決心的那兩句詩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9、《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寫天氣變化的句子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0、《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詩人無可奈何的詩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11、與“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1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抒發詩人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情懷的句子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1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群童頑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四)《賣炭翁》白居易1.描繪了賣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2.描寫賣炭翁飽經風霜、孤苦伶仃的勞動者形象的詩句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3.描寫賣炭翁外貌的句子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4.表明賣炭翁貧困的句子是: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5.揭露了宮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五)《石壕吏》杜甫1.《石壕吏》中揭示“吏”與“老婦”矛盾尖銳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2.《石壕吏》中表現戰爭慘烈的句子: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3.表現老婦喪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4.概括全詩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5.從側面反映老婦被帶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6.描寫戰爭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7.戰爭使人民生活貧困的句子: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詩詞內容理解】關 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一、主題概述詩歌寫的是一個青年男子對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詩歌翻譯雎鳩鳥不停地鳴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靜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兩邊撈。文靜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不可得,日日夜夜思念她。思念之情綿綿不絕,竟翻來覆去難以入睡。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兩邊采。文靜美好的女子,彈琴鼓瑟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兩邊挑。文靜美好的女子,敲擊鐘鼓使她快樂。三、思考探究1.開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開篇起興,在河心小洲上“關關”鳴叫的雎鳩鳥,情誼深摯、互相唱和的樣子,與君子淑女的恭敬相處非常相似。寫雎鳩鳥是為了引起讀者的聯想,醞釀氣氛。然后進入正題,抒寫自己的傾心所思和強烈向往,提出文靜美好的女子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詩的綱目,統領全篇。2.“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這里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以景物為出發點,借景抒情,用時而向左,時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動作,隱喻這個男子對淑女鍥而不舍的追求。3. 如何理解詩歌中滲透的感情?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它既寫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細微,止當所止,雖然有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難以自拔的境地。此詩的感情率真、淳樸、健康。蒹 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一、主題概述詩歌通過對特定情境的描寫和對想象中情景的描述,表現了主人公對遠方的意中人強烈的思念之情和可望不可即的苦惱。二、詩歌翻譯蘆葦很茂盛,白色露水凝結成霜。(我)所愛的那個人,在水的另一邊。逆流而上去尋她,道路艱難又漫長。順流而下去尋她,(她)恍若站在水中央。蘆葦又密又繁,白色露水還不曾干。(我)所愛的那個人,在水的那岸。逆流而上去尋她,道路艱難又高峻。順流而下去尋她,(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蘆葦更為繁茂,白色露水還沒有干。(我)所愛的那個人,就站在水邊。逆流而上去尋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順流而下去尋她,(她)恍若站在水中央的小塊陸地上。三、思考探究1.全詩重章疊句有何作用?重章疊句更顯韻味悠長,一再“溯洄”“溯游”,幾度求索,表現了主人公對心儀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復詠唱,強烈地表達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悵的心情,強化了詩歌的抒情性和音樂美。2.談談每章的前兩句寫景,后六句寫人的樣式有怎樣的作用?每章前兩句寫景,以蒹葭和白露,給人蕭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環境氣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寫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現主人公的惆悵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寫道路的險阻,表現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悵惘情懷。同時,這種表現手法還為詩歌增添了一份朦朧美。3.此詩沒有直接訴說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綿遠悠長;沒有直接描寫“伊人”,但其身影無處不在。說說這首詩是怎樣達到這種效果的。詩歌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方面都體現了詩歌的朦朧美。詩歌沒有直接描寫、傾訴主人公對伊人的思念之情,而是采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達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效果。石 壕 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一、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被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別”,其詩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杜工部集》傳世。二、背景與主題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平定安史之亂,唐軍圍攻叛軍所占的鄴(yè)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次年春,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全線崩潰,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詩人此時從洛陽回華洲(今屬陜西渭南),途徑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一首。此詩通過詩人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深刻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了他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黑暗無能的批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背景與主題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詩人暫時在成都近郊搭蓋一座草堂以安身,哪知秋天的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加上一夜苦雨,濕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詩人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心生宏愿,于是寫下這首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敘寫了秋風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露出詩人寧愿“吾廬獨破”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二、詩歌賞析1.“飛”“渡”“灑”“掛罥”“飄轉”等動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①運用這些動詞細致傳神地寫出風吹茅草的情狀,再現了秋風破屋的過程,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②茅草的動態緊緊地牽著詩人的視線,表現了詩人無可奈何的心情。2.全詩的前三節與第四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敘抒結合,蓄勢陡轉。前三節以敘事為主,層層深入地描寫了秋風破屋的情況,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之情。第四節在前三節的敘事基礎上直接抒情,情不自禁地說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現了對天下寒士的無限關懷,畫龍,水到渠成。在藝術構思上,詩人先以鋪陳敘述的筆法逐層推進,寫個人的不幸,蓄勢既足,陡然轉筆,以抒情議論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愿望。賣 炭 翁[唐]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一、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二、背景與主題《賣炭翁》是詩人創作的組詩《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詩人自注云:“《賣炭翁》,苦宮市也。”唐德宋貞元末,宮中派宦官到民間市場強行低價買物,名為“宮市”,實為掠奪。詩人創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詩作通過敘述一個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炭被掠奪的經過,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三、詩歌賞析1.賞析“可憐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是最能體現賣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2.分析“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的作用。“半匹紅綃一丈綾”與“一車炭,千余斤”這樣的價值反差,對滿懷希望、賴以活命的賣炭翁來說,是最大的嘲弄、最殘酷的傷害。宮使強奪去的不僅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權利。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3.舉例說明本詩在表現手法的運用上有何特色?運用對比,突出中心。就全詩來說,第一部分寫賣炭老人勞動之艱辛,謀求溫飽希望之熱切,第二部分寫賣炭老人的勞動成果被掠奪,謀生的希望化為泡影,前后形成強烈對比,從而鮮明地表達了詩人對賣炭老人的深切同情,突出全詩的主題。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唐】李白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譯文】在金陵一個靜悄悄的夜晚,涼風習習,我獨自登上高樓眺望吳越。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動,恍若白云、城垣在輕輕搖蕩,垂落的露珠仿佛從月中滴出。月下沉思久久不歸,思念古人,感嘆如今能與古人相通的人真是太稀少了。當我真正領略到“澄江凈如練”的優美景色時,我想起了南朝著名詩人謝玄暉。【注釋】吳越:楊齊賢注“越州會稽郡,勾踐所都。蘇州吳郡,闔閭所都。今浙東西之地皆吳越也。”即今江、浙一符。白露垂珠:江淹《別賦》中“秋露如敢。”此化用其意。澄江凈如練:《文選》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徑引其后句,而改動一字。謝玄暉:即謝脁,其字玄暉。【賞析】金陵城西樓即“孫楚樓”,因西晉詩人孫楚曾來此登高吟詠而得名。樓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見《輿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長江,皆陳其足下,為觀景的勝地。這首詩,李白寫自己夜登城西樓所見所感。這首詩以寫眼前景起筆,而歸結于對謝脁的欽佩。首尾之間的聯系,關鍵就在于詩人眼前的明麗景色正恰如謝脁詩清新秀麗的風格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