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故鄉—九年級語文人教部編版上冊課前導學【基礎知識】作者簡介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許多本雜文集,都收在《魯迅全集》里。寫作背景《故鄉》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作者回鄉期間,耳聞目睹了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加之在這個社會中求索了幾十年,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這篇小說。字音釋義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陰晦( huì ) 蕭索( xiāo )猹( chá ) 五行( xíng )弶( jiàng ) 獾豬( huān )潮汛( xùn ) 髀( bì ) 愕然( è )顴骨( quán )嗤笑( chī )瑟縮( sè )深黛( dài ) 惘然( wǎng )恣睢( zì suī )2.解釋下面的詞語。陰晦:陰沉昏暗。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伶仃: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瘦弱。愕然:吃驚的樣子。鄙夷:看不起。嗤笑:譏笑。大抵:大概。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樣子。恣睢:放縱,放任。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知識小練】1.閱讀下面的文字,選出表述有誤的一項(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A.“忽然”一詞是副詞。B.“一輪”一詞中“一”是數詞,“輪”是量詞。C.“十一二歲”的“十一二”表約數。D.“項帶銀圈”是一個短語,不是句子。2.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故鄉》的體裁是小說,作者魯迅,選自《吶喊》。B.《故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巨大差異為基本內容展開情節,揭示了深刻的主題。C.閏土是《故鄉》中的主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D.《故鄉》在人物描寫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3.下列對《故鄉》的主題概括不準確的一項是( )A.這篇小說通過閏土二十多年前后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國農村衰敗、蕭條、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的強烈愿望。B.這篇小說通過“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表現了農村凋敝、農民破產的悲慘現實,深刻揭示了人與人之間可悲的隔膜,表達了作者希望下一代親密友愛、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熱切愿望。C.這篇小說通過閏土二十多年前后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凋敝、農民破產的現實,表現了作者對貧苦農民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對他們不奮起抗爭的強烈不滿。D.這篇小說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同時指出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與人之間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的強烈愿望。4.下列各句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B.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C.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D.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5.下列對課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巨大差異為基本內容展開情節,揭示了深刻的主題。B.閏土是生活在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楊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我”是一個無力改變現實,深感希望渺茫的知識分子形象。C.本文通過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展現了中國農民的苦難、純真人性的扭曲,揭示了廣大農民痛苦生活的社會根源。D.本文的環境描寫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如“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簡單幾筆便凸顯出故鄉的全景。6.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詩經》也稱“詩三白”,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頤”三個部分。B.有人將魯迅的兩部小說集的名字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聯中,上聯:譯著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野草下聯: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C.《馬說》《傷仲永》《醉翁亭記》《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作者都屬于“唐宋八大家”。D.“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描寫的是端午節。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項帶銀圈”獨立存在,且主謂賓完整,在語段中是一個句子。2.答案:C解析:本文中的“我”是線索人物,不是次要人物。3.答案:C解析:“對他們不奮起抗爭的強烈不滿”錯,文中表達得不強烈。4.答案:B解析:A、D項比喻,C項借喻。5.答案:B解析:文中的“我”對故鄉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衰敗、冷漠的現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識記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的能力。《野草》是散文詩集,《彷徨》是小說集。“野草”與前面提到的“兩部小說集”不對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