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湖心亭看雪—九年級語文人教部編版上冊課前導學【基礎知識】作者簡介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著名文學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明亡后隱居山中著書,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夜航船》、《快園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熾。寫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收錄在回憶錄《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寫于明朝滅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文言知識1.一詞多義(1)一余拏一小舟 數詞,一上下一白 副詞,全(2)是是日更定 代詞,這問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斷動詞,是(3)更是日更定矣 名詞,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副詞,還(4)白上下一白 名詞,白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名詞,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2.詞類活用(1)大雪三日(名詞用作動詞,下雪)(2)客此(名詞用作動詞,可譯為“客居”)3.文言句式(1)判斷句:是金陵人。(“是”表判斷)(2)省略句:見余大喜。【省略主語,可補充為“(兩人)見余大喜”】【知識小練】1.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湖心亭看雪”中“湖心亭”交代了賞雪的地點,“看”是欣賞、觀賞的意思,“看雪”點明了事件。B.“癡”與課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C.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號,含蓄地表達了對故國的懷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深化意境。對此迷人雪景,“癡”情人不止“我”一個,這也是一種巧妙的正面描寫。2.下面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哪能還有這樣的人呢!B.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裹著裘皮衣服,圍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C.問其姓氏,是金陵人:(我)問他們的姓氏,原來是叫金陵的人。D.一童子燒酒爐正沸: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3.下列朗讀節奏劃分不當的一項是( )A.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B.一童子/燒酒/爐正沸C.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D.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4.下列對課文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在西湖的特定時間與環境,暗含著對西湖雪景的癡情。B.第一段通過描寫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和一痕長堤,一點湖心亭,一芥舟,兩三粒舟中人,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壯觀。C.第一段可見作者癡心觀賞雪中西湖美景的獨特感受。D.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話贊作者比客居者更癡情于西湖。5.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先寫賞雪經過,然后敘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實是“看雪”行動的延伸,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也給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B.“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了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賞雪并與偶遇的金陵人痛飲,可見他癡迷山水,不拘小節,喜交朋友。C.文末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語畫龍點睛,突出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同時,也用這份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個人心中淡淡的愁緒。D.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卻熔寫景、敘事、抒情于一爐,寫景精準形象,敘事生動傳神,而字里行間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6.在文中,作者所表現的情感較為復雜,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一個“癡”字,表達了癡迷于山水、癡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描寫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兩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間流露出與民同樂的情懷。D.委婉地傳達出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懷念故國的淡淡愁緒。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這是一種巧妙的側面描寫。2.答案:C解析:“叫金陵的人”錯誤,“金陵”是地名。3.答案:C解析:應為: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4.答案:D解析:作者無意比較誰更癡情于西湖,這是一種襯托,襯托作者癡迷于西湖雪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致。5.答案:B解析:“可見他癡迷山水,不拘小節,喜交朋友”錯,應是體現了作者癡迷山水的情趣、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6.答案:C解析:作者孤芳自賞,沒有表達出“與民同樂”的情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