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你是人間四月天—九年級語文人教部編版上冊課前導學【基礎知識】作者簡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寫作背景這首詩發表于1934年4月的《學文》1卷1期上,關于這首詩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悅。梁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后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對于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梁先生說得很客觀。故這首詩有可能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個母親,有著對孩子強烈的母愛,為孩子寫一首這樣輕快靈動的詩也是絕對可能的。詞語釋義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娉婷( pīnɡ ) 鮮妍( yán )冠冕( ɡuān miǎn ) 呢喃( ní nán )2.解釋下面的詞語。娉婷:女子容貌姿態嬌好的樣子。鮮妍:光彩美艷的樣子。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員的帽子,比喻第一,體面,光彩。呢喃:象聲詞,形容燕子的叫聲。【知識小練】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和重音的標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B.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C.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D.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2.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詩中,用“鮮妍、鵝黃、綠、白蓮”等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給我們一種溫潤的美感。B.詩中“春的光艷”顯示了“春”的燦爛和妖嬈;“云煙”是直接對狀態的描寫,寫出了四月天里天空若隱若現、渺渺茫茫的情狀。C.詩歌第一句寫“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最后又寫“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有重復之感。D.詩人將心中的愛以一幅幅四月天里豐美的畫面作比,節奏明快,用錯落的句式將畫面連接,情感如春水漣漪蕩漾起伏。3.下列對《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不是以訴說為主,而是思想高于畫面、意象和聲音。B.詩中“夜夜的月圓”和“水光浮動”兩句,烘托出那種微醺的溫暖的感覺。C.四月的春天終將離去,黃昏后星子的“閃”讓詩人心中升起一絲惆悵。D.這首詩的詩眼是“你是愛,是暖,是希望”。4.下列不符合本課所描繪的景象的一項是( )A.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B.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C.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D.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詩中采用多個比喻,意象美麗而絲毫無雕飾之嫌,反而越加襯出詩中的意境的優美和內容的純凈。B.本詩遵循新月詩派的詩美原則:講求格律的和諧、語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樂感。C.四月的春天終將離去,黃昏后星子的“閃”讓詩人心中升起一絲惆悵。D.在詩人林徽因的筆下,人間的四月天輕盈而柔美,多姿而帶著鮮艷的色彩。6.下列對課文鑒賞及相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項是( )A.林徽因,著名建筑學家、文學家,代表作有《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B.《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詩人林徽因的經典詩作,作品將內容與形式完美地結合,將建筑美與中國傳統詩歌中的音樂美、繪畫美結合起來,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C.此詩的句式富有跳躍感和音樂性,詞語的選取都非常考究,運用大紅大紫的顏色渲染氣氛。D.這首詩追求的美是一種整一的感覺,不是思想高于畫面、意象和聲音,而是以訴說為主,使閱讀者在吟誦的過程中參與創作。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節奏有誤,應為“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B.節奏和重音有誤,應為“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C.節奏和重音均有誤,應為“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2.答案:C解析:詩歌的最后一句與詩歌的開篇遙相呼應,重復中有變化,詩情回旋流轉,并不是只有簡單的重復之感。3.答案:B解析:A.這首詩以訴說為主,而不是思想高于畫面、意象和聲音。C.詩中有的只是詩人的喜悅和詩人對生命的贊美,沒有惆悵。D.“梁間呢喃”是詩眼,因為“燕”是與愛相關的意象,而愛是全詩的主題。4.答案:B解析:B項并未描繪早春景色,其他三項和課文一樣都描繪了早春景色。5.答案:C解析:詩中有的只是詩人的喜悅,詩人對生命的贊美。6.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識記文學常識和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根據文章的內容仔細辨析即可。本詩的選詞比較柔和、中性,“運用大紅大紫的顏色”的說法有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