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我愛這土地—九年級語文人教部編版上冊課前導學【基礎知識】作者簡介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只因一次在寫自己姓時,剛寫出草字頭,便想起了蔣介石,頓生厭惡之情,便在底下劃了叉號,從此更名為艾青可見其堅定的政治立場。1932年,正在巴黎留學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便急速回國,投入到救亡運動中,卻因從事革命文藝創作而被國民黨逮捕判刑6年,但始終沒間斷創作,獄中創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1937年寫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創作了《北方》等詩篇。寫作背景《我愛這土地》一詩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者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字音釋義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嘶啞( sī ) 洶涌( xiōng yǒng )黎明( lí ) 腐爛( fǔ )2.解釋下面的詞語。嘶啞:聲音沙啞。洶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滾。激怒:發怒,受刺激而發怒。溫柔:溫和柔順。腐爛:指物質由于長期經受風雨或細菌的侵害而敗壞。姹紫嫣紅:形容各種花卉嬌艷、美麗。一瀉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也形容文筆奔放、流暢。【知識小練】1.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一只飽受磨難的鳥,它的歌是用整個生命唱出來的。B.土地上空“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吹刮”“激怒”表明“風”力量強大。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破折號表示話題的轉換,詩意進入了新的層次。D.“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此處省略號表示靜默或思考。2.下列詩句的朗讀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3.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奏、重音劃分錯誤的一項( )A.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C.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D.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4.對詩中“鳥”的形象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只是把自己假設成一只鳥,但這鳥正是詩人自己,假設是為了更好地抒情。B.“我”是一只鳥,“我”要歌唱,一直到死。C.這只鳥死得可憐,目的是喚起人們的同情。D.鳥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爛在土地里,把自已的一切亳無保留地獻給土地,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的執著深情。5.對《我愛這土地》一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辛酸和執著的愛。B.關于“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中的“我”,指的是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6.“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采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辭手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題省略號前列舉了“歌唱”的各種內容,因不能一一列舉,所以加以省略。故該省略號的作用屬于列舉的省略。2.答案:D解析:正確的朗讀節奏為: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3.答案:C解析:按照意義劃分,“愛得深沉”不應斷開,應該在“愛得深沉”之前劃開。4.答案:C5.答案:D解析:這里的“我”,既指喻體“鳥”,又指詩人自己。6.答案:擬人解析:本題考查理解重要語句的修辭手法的能力。本句中把“我”當作鳥來寫,運用的是擬物的修辭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