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3張PPT)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課標要求】 說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闡釋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表達無神論立場,表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態度。梳理排查·夯實基礎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深度學習·高階思維梳理排查·夯實基礎主干梳理探究世界的本質客觀實在物質人類社會自然界過程根本屬性物質本質的普遍性目的性反映實踐前提條件客觀規律 與時俱進 結合起來任務驅動1.什么是物質?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的關系是怎樣的?2.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是什么?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原理是什么?3.什么是意識?意識是怎樣產生的?4.什么是運動?物質和運動的關系是怎樣的?5.什么是規律?如何理解規律的普遍性、客觀性原理?6.意識活動的表現、特點?7.如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8.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9.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0.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核心考點一 世界的物質性與規律的客觀性考點精析1.物質與具體物質形態的關系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具體的物質形態區別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除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存在狀態 不生不滅、永恒存在 有生有滅、暫時存在聯系 ①物質是對具體的物質形態的概括抽象;物質依賴于具體的物質形態,離開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了物質 ②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同樣,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否則就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 2.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內容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原因 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類社會 產生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構成 要素 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的 意識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方法論 意義 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提醒 關于世界的物質性,有以下幾種說法: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統一于物質;世界是物質的。3.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關系 理解 強調 誤區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側重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 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運動是物質的運動,宏觀物體是機械運動的載體 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叫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側重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 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提醒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事物以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結合的方式存在,結合《邏輯與思維》中辯證思維的含義與特征的知識加以理解。4.物質運動的規律(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2)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 規律的客觀性 規律的普遍性原理 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的客觀性突出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 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 知識拓展全面理解規律(1)規律≠聯系。 規律是一種聯系,但是并非任何聯系都是規律。(2)規律≠規則。規律是客觀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廢除。規則是主觀的,可以制定、修改、補充或廢除,正確的、合理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3)規律≠現象。凡是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為現象而非規律,如“蘋果落地”屬于自然現象,但其中蘊含的“萬有引力”則屬于規律。(4)規律是客觀的,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對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并不意味著改變或創造規律。規則是主觀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廢除。(5)規律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規律可以給人帶來積極的影響,也可以帶來消極的影響。易錯清零1.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 2.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范疇。( ) 3.意識是大腦的機能。( ) 答案與解析:×。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答案與解析:×。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范疇。答案與解析:×。意識是人腦的機能。4.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正確的反映。( ) 5.人可以利用規律和改變規律。( ) 6.規律是無條件的,是永恒不變的。( )答案與解析:×。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答案與解析:×。規律是客觀的,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但不能改變、創造或消滅規律。答案與解析:×。規律是有條件的,不是永恒不變的。命題探究考向1 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例1. [2023·湖北卷]蘇軾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邊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為標界來監測水位和水面種植區域的“三潭印月”(如圖)。針對“吳中”之地“居民與水爭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張“讓地與水”,提出“堤防省(注:減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蘇軾治水的理念啟示我們( )①傳統治水理念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社會實踐②要合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利民生福祉發展③要突破自然條件制約,積極主動推動矛盾轉化④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設問強調蘇軾治水的理念給我們的啟示,“傳統治水理念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社會實踐”說法正確,但不是給我們的啟示,①不符合題意。蘇軾主張“讓地與水”,提出“堤防省(注:減少)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于人過度擠壓了水的生態空間,主張通過減省堤防讓地與水來根治水患,以恢復、保護為原則,激發河流生命活力。蘇軾治水的理念啟示我們要合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利民生福祉發展;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②④正確。自然界是客觀的,我們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突破自然條件制約”說法錯誤,③排除。故選D。訓練1 [2023·浙江卷]《爾雅》是由漢初學者編纂的一部術語詞典,闡釋了4 300余個術語的內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會、人事、學習和習俗等,依據其所釋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風貌。由此可知( )①時代的進步推動術語研究發展 ②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 ③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面貌 ④術語學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爾雅》闡釋了4 300余個術語的內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會、人事、學習和習俗等,依據其所釋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風貌。由此可知,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術語學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通過這些術語可以探求當時社會的狀況,②④符合題意。材料表明依據其所釋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風貌,不體現時代的進步推動術語研究發展,①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這些術語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風貌,不體現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面貌,③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考向2 運動的規律性例2.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工作性質和環境會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如果長期從事枯燥無聊的工作,大腦因缺乏刺激和挑戰而退化的概率增加。研究牽頭人約瑟夫·格日瓦奇博士說,這一結果印證了大腦“用進廢退”的理論。大腦“用進廢退”蘊含的哲理是( )①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質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③運動離不開物質,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④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③④不符合題意,大腦“用進廢退”,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即強調運動的重要性,而③④都是說明運動離不開物質,強調的是物質的重要性,不選。故選A。訓練2 [2024·梅州豐順中學校考]專家稱,白天大部分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和夜晚常看電視的人更容易肥胖,電子產品的明亮光線不僅會改變人體新陳代謝的速度,還會導致血糖上升。這告訴我們( )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受到內在規律的支配②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③事物運動過程中存在的規律具有客觀性④人類可以根據對規律的認識而利用規律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解析:電子產品的明亮光線不僅會改變人體新陳代謝的速度,還會導致血糖上升,這表明規律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受到內在規律的支配,故①入選。材料并未涉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故②不選。白天大部分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和夜晚常看電視的人更容易肥胖,電子產品的明亮光線不僅會改變人體新陳代謝的速度,還會導致血糖上升,說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受到內在規律的支配,這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客觀性,故③入選。材料體現的是人類對規律的認識,但沒有體現利用規律,故④排除。故本題選A。核心考點二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考點精析1.意識的能動作用認識 世界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意識不僅可以認識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改造 世界 意識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具體 要求 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要堅持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的有機統一提醒 (1)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正確反映≠如實反映。意識在反映客觀存在時,經過了主觀加工改造,不一定如實、完整、正確地反映客觀存在。(2)要克服兩個錯誤認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意識能夠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2.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1)客觀規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觀能動性是第二性的。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是相互制約的。規律的客觀性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主觀能動性能制約客觀規律,則是唯心主義的觀點。(2)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認識規律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同樣,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也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3)尊重客觀規律是充分、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如果違背了客觀規律,就要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4)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易錯清零1.意識可以促進事物的發展。( ) 2.意識能夠直接改造客觀世界,具有直接現實性。( ) 3.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 ) 4.尊重客觀規律要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前提。( ) 答案與解析:×。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答案與解析:×。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必須通過實踐,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答案與解析:×。客觀規律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制約客觀規律。答案與解析:×。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命題探究考向1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例1. [2022·湖南卷,12]漫畫《人生如天氣,可預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作者:于昌偉)啟示我們( )①面對人生的出乎意料,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②可預料與出乎意料相互否定,符合辯證否定觀③“思維的眼睛”能揭示事物內部規律,人生可預料④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應該精確預見人生的未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由漫畫可知,人生難免有波瀾,有出乎意料,但要積極面對,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才是正確的選擇,①符合題意。辯證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而不是外力之間的相互否定,②說法錯誤。雖然有些事情不可預料,但是意識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通過“思維的眼睛”能揭示事物內部規律,人生可預料,③符合題意。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但客觀事物是復雜多樣的,同時受人們實踐水平的制約,并不是都能精準預見,人生往往出乎意料,④說法不科學。訓練1 [2022·廣東卷]苦瓜味苦性寒,是一種消暑清熱的食材。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這樣評價苦瓜:“雜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苦瓜這種“不傳己苦與他物”的特點,使其得了“君子菜”的雅號。從材料可以看出( )①事物是各種觀念的集合②意識對事物的反映具有選擇性和創造性③人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④掌握事物的特性是意識活動的最終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強調:苦瓜具有自苦不以苦人的特點,所以才得了“君子菜”的雅號,這體現了唯物主義的哲學觀,而事物是各種觀念的集合反映的是主觀唯心主義,①排除。人們根據苦瓜這種“不傳己苦與他物”的特點,使其得了“君子菜”的雅號,體現了人的意識對事物的反映具有選擇性和創造性,并且人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②③符合題意。意識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而不是為了掌握事物的特性,④排除。考向2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有機結合例2. [2022·山東卷]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歷法。陰歷反映的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規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導海事活動;二十四節氣則是反映太陽周年視運動的“陽歷”,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氣候特征,可指導農業生產。通過設置閏月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天數,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陰陽”和諧,融為一體。中國歷法智慧所蘊含的哲理是( )①正確認識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基礎 ②人對世界的認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 ③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是規律起作用的前提條件 ④要在斗爭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爭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實踐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基礎,①錯誤。“陰歷”和“陽歷”反映的內容不同,指導的側重點不同,這說明人對世界的認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②正確切題。規律是客觀的,并不是因為人們尊重客觀規律,規律才發生作用的,③錯誤。“陰歷”和“陽歷”反映的內容不同,指導的側重點不同,但可通過設置閏月協調,使“陰陽”和諧,融為一體,這說明要在斗爭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爭性,④正確切題。故本題選D。訓練2 大熊貓、朱鹮、藏羚羊、雪豹、麋鹿……近年來一系列主要分布于我國的保護動物陸續被生態環境部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降級”。與此同時,亞洲象、滇金絲猴、揚子鱷、海南長臂猿等一大批瀕危動物重新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種群數量穩定回升。從哲學角度看,珍稀動物保護“降級”意味著我國( )①各項保護舉措在改變生物本性和規律上取得明顯成效 ②對綠水青山與經濟建設的對立統一關系進一步厘清 ③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逐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④更加尊重自然,逐步減少和弱化了對自然界的改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生物本性和規律都是客觀的,“改變生物本性和規律”說法錯誤,①排除。珍稀動物保護“降級”是因為珍稀動物的生存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意味著我國對綠水青山與經濟建設的對立統一關系進一步厘清,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逐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②③正確。更加尊重自然并不意味著減少和弱化對自然界的改造,而是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④錯誤。核心考點三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考點精析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方法論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確意識可以正確指導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錯誤意識則會導致實踐失敗,阻礙事物的發展 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含義 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理論 依據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怎樣 做到 ①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尊重客觀)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發揮主觀)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主客觀結合——兩個結合)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反對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兩個反對)提醒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辯證法要求:認識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3.全面把握辯證唯物論原理一般來說,辯證唯物論主要包括兩個原理,一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二是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可結合下圖來把握:易錯清零1.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同等重要。( ) 2.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客觀符合主觀。( ) 3.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思想,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的唯意志主義。( )答案與解析:×。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這是兩種不同性質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約。答案與解析:×。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答案與解析:×。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的形而上學思想。命題探究考向1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例1. [2023·山東卷]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起看過的一個關于培養一批“一縣一業”重點基地的文件時說:“我看了以后皺了眉頭,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產業去發展,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一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展養雞、發展蘑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上述材料蘊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把握規律、做好決策的根本立足點 ②只有反映社會存在的產業決策,才對產業發展起積極作用 ③正確的產業決策是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相統一的基礎 ④調研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正確決策的基本條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前提是深入實際、了解實際,做到實事求是,習近平強調要去深入調研,蘊含著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把握規律、做好決策的根本立足點,①符合題意。反映社會存在的產業決策未必是正確的決策,只有正確的決策才對產業發展起積極作用,②排除。不能把產業決策作為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相統一的基礎,這樣會陷入唯心主義,③排除。通過調研獲得感性認識,然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調研是形成正確決策的基本條件,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訓練1 [2024·湖南長沙師大附中校考聯考]下面漫畫《如此調查》(作者:于昌偉)啟示我們( )①事物往往是復雜的,具有多個側面②開展調查研究工作要富于創造性③一味強調客觀條件不利于解放思想④片面反映客觀事物不利于實事求是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漫畫《如此調查》中的調查者只選取了一個地點,就得出了“水很淺嘛”的結論,而事實上水很深,這說明其調查不夠全面,這啟示我們事物往往是復雜的,具有多個側面,需要我們全面真實地掌握情況,也說明片面反映客觀事物不利于實事求是,①④正確。材料強調,漫畫中的調查者沒有全面調查,其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這與調查研究工作要富于創造性無關,②排除。材料強調,漫畫中的調查者沒有全面調查,其得出的結論不真實,漫畫中的人并沒有一味強調客觀條件,③排除。故本題選B。考向2 以主觀題形式綜合考查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例2. [2022·全國乙卷,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某小學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自2009年建校起就創辦“開心農場”,開啟“新勞動教育”試驗,先后開發出“農事勞作”“創意勞動”和“美好生活”3個課程群,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勞動能力和勞動觀念。學校依據二十四節氣開設勞動課程:立春時,來到開心農場尋找春天;立夏時,參加學校舉辦的收獲節,摘蠶豆、剝蠶豆、吃蠶豆;立秋時,整地施肥種蘿卜;小雪時,測量油菜的高度,為油菜畫像。學校給各年級學生安排不同農活:種蠶豆,種土豆,種桑養蠶,種油菜,種向日葵,養兔子。結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學校開設了古法造紙、藤編藝術,制作油面筋、竹籬笆等實踐體驗課程。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學校獎勵“勞動幣”,用來兌換學習用品。目前,該校“開心農場”規模已從最初的5畝地擴大到20多畝,勞動教育延伸到了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引導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自然,播下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種子。“今天,你勞動了嗎?”已然成為該校同學打招呼的流行語。該校勞動教育促進了學校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水平提升,成為聞名全國的“金名片”。結合材料并運用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該小學勞動教育取得顯著成效的原因。答案:第一步: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分析該小學勞動教育取得顯著成效的原因 原因類第二步: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要樹立正確的意識第三步: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該小學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地方民俗和文化,開設了古法造紙等實踐體驗課程,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勞動能力和勞動觀念。②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該校正是因為樹立了正確的意識,從而讓勞動教育促進了學校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水平提升,成為聞名全國的“金名片”。[解題流程]第一步審設問,定方向 知識限定:設問指向:設問類型:第二步析材料,調知識,信息點①:某小學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依據二十四節氣;給各年級學生安排不同農活;結合地方民俗和文化,信息點②:播下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種子;促進了學校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水平提升,第三步組答案,用術語,深度學習·高階思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情境探究情境一 ①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溫室氣體猛增,對生命系統形成威脅。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2030年前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與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情境二 ②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能過度反應,脫離實際、急于求成、盲目冒進 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地減污降碳會影響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正常生活。我們必須準確研判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③樹立風險意識、安全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堅持全國一盤棋,立足國情強化頂層設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有效應對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可能伴生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確保安全降碳。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具有促進作用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公眾踐行低碳生活理念。用淘米水澆花;出門購物自帶購物袋,不用或者少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木筷、紙巾、紙杯等;自覺選用自行車或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會在不經意間為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做出貢獻。探究1:運用辯證唯物論的知識闡明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原因。 提示:①物質決定意識,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國作為“世界工廠”,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國油氣資源相對匱乏,主動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潮流,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重塑能源體系具有重要安全意義。③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有機結合起來。隨著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溫室氣體猛增,對生命系統形成威脅,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尊重規律、保護環境的正確選擇。探究2:結合情境材料,運用辯證唯物論知識,說明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應如何避免過度反映。提示:①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尊重和把握低碳經濟發展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系統謀劃并具體實施碳中和、碳達峰戰略路線,優化能源結構,建立相關防控制度與機制,妥善處理好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生活的關系。素養達成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倡導的發展觀從理論內涵上來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一理念突出強調人與自然應是和諧統一的整體,二者應當和諧共生、協同共進。自然孕育了人類,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自然界。同時,人類的實踐活動也給自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從而使得自然成為人化的自然。人與自然之間是共生、共存、共榮的關系。(1)自然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尊重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只會遭到自然報復。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2)發展觀:堅持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要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要以創新為驅動,大力推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3)系統觀:堅持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要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從而達到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4)民生觀:堅持以人為本生態環境關系各國人民的福祉,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優良環境的期待、對子孫后代的責任,增加各國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共治觀:堅持多邊主義我們要堅持以國際法為基礎、以公平正義為要旨、以有效行動為導向,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強化自身行動,深化伙伴關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實現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學互鑒、互利共贏。(6)全球觀: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