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5張PPT)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課標要求】 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闡述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梳理排查·夯實基礎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深度學習·高階思維梳理排查·夯實基礎主干梳理物質性社會歷史性 來源動力唯一標準 目的能動反映相符合條件性開拓創新任務驅動1.什么是認識?什么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二者關系是怎樣的?2.什么是實踐?實踐有哪些基本特征?3.怎樣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4.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是怎樣的?5.什么是真理?真理的特點有哪些?6.為什么說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7.如何理解認識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的特點?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核心考點一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考點精析1.認識[跨模塊:選修3 第十課“認識發展的歷程”](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區別 含義 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 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形式 感覺、知覺和表象 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 認識的初級階段 認識的高級階段聯系 都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2.實踐(1)含義含義 理解實踐是 人們改 造客觀 世界的 物質性 活動 主體:人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動物的本能活動不是實踐活動:改造 實踐不是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對象:客觀事物 實踐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之間的活動(2)基本形式: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最基本)、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3)特點客觀物質性 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體、對象和手段,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強調實踐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觀能動性 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強調實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社會歷史性 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強調實踐受橫向因素的影響),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強調實踐受縱向因素的影響)提醒 實踐是連接主觀和客觀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表現 理解實踐是認識 的來源 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實踐是認識 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實踐是檢驗 認識的真理 性的唯一標 準 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實踐是認識 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點撥 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無到有”;動力,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目的,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突出認識的終極意義。4.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 方法論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勇于實踐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正確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易錯清零1.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 ) 2.認識的目的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 3.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 ) 答案與解析:×。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來源于實踐。答案與解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答案與解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4.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 ) 5.實踐是認識的重要來源。( ) 6.先進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 答案與解析:×。盲目的實踐是以錯誤認識為指導的實踐,是存在的。答案與解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答案與解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而不是認識工具。命題探究考向1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例1. [2023·浙江卷]氣候會影響樹木年輪的形成與寬窄變化。因此,樹木年輪記錄可以替代氣象資料,幫助科學家追溯過去的氣候變化,還可以為氣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確的背景參數,幫助科學家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這表明(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②科學實驗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③科學家可以認識氣候變化規律④準確認識規律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觀察樹木的年輪,這是感性認識。科學家通過樹木年輪記錄追溯過去的氣候變化,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這是理性認識。表明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①符合題意。科學家通過樹木年輪記錄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說明科學家可以認識氣候變化規律,③符合題意。科學實驗是一種實踐形式,它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沒有強調通過實踐檢驗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性認識,②排除。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科學規律,指導實踐活動,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訓練1 [2022·山東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動實踐,對人民民主的性質、內涵、目的、特色、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統闡釋,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確民主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材料體現了( )①感性認識以理性認識為基礎和指導②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的概括和提煉③從思維具體到思維抽象的認識過程④感性認識是達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解析:理性認識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故①錯誤。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的總結和對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說明了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的概括和提煉,感性認識是達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故②④符合題意。③本身的表述有誤,不能從思維具體到思維抽象,只能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排除。故本題選C。易錯提醒誤認為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或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更正確。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不能說誰更正確。考向2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例2. [2023·廣東卷]黨的二十大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發展寫入黨章,以更好反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這一修改( )①全面具體地總結了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偉大成就 ②為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據 ③更加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④適應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有利于更好發揮黨章的規范和指導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發展寫入黨章,以更好反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這一修改適應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有利于更好發揮黨章的規范和指導作用,③④符合題意。本題強調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發展寫入黨章,沒有涉及總結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偉大成就,排除①。《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不能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據,排除②。故本題選D。訓練2 [2023·湖南卷]“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總要求。精準扶貧理念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顯著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這表明( )①真理性認識更具有能動創造性和直接現實性②理論是在實踐指導下沿著科學性方向不斷深化的 ③理論的感召力從根本上源于在科學指導實踐中展現的真理力量 ④學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武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不管是真理性認識還是錯誤的認識都具有能動創造性,“更具有”說法錯誤,且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①不選。實踐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沿著科學性方向不斷深化的,②錯誤。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可見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理論的說服力、感召力從根本上源于在科學指導實踐中展現的真理力量,③正確。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學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武器,④正確。訓練3 [2023·湖北卷]“十三五”期間,水產育種人聚焦漁業種苗問題,突破水產育種的“卡脖子”難題,填補多項技術空白,寫好“藍色種業”大文章,使得漁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說明( )①科研意識轉變程度決定科研水平達到的高度②實踐提出的問題引導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③實踐主體的能動性是檢驗科技進步的標準④創新能力的提高推動實踐發展和認識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影響科研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意識轉變程度影響科研水平達到的高度,但不起決定作用,①說法錯誤。水產育種人聚焦漁業種苗問題,說明了實踐提出問題引導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②正確。實踐活動是檢驗科技進步的標準,并非“實踐主體的能動性”,③說法錯誤。突破水產育種的“卡脖子”難題,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提高了漁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說明創新能力的提高推動實踐發展和認識深化,④正確。故選D。核心考點二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考點精析1.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屬性 理解 誤區客觀性 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自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 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③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①對同一對象可以有多個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理③真理是一成不變的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具體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提醒 真理的具體性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強調縱向的變化;而真理的條件性相對于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強調橫向的變化。2.把握真理與謬誤的關系(1)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嚴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對立的。(2)聯系①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沒有謬誤,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②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3.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含義 原因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方法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拓展提升運用圖示法巧辨認識發展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反復性 含義:通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若干次反復和提高,當認識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時候,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過程才算結束圖示:實踐→認識……實踐 認識(對一事物的認識)無限性 含義: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實踐活動是無限的,人類認識無限發展圖示:實踐→認識……實踐→認識……(對世界的認識)上升性 含義:從深度上講——認識不斷深化;從廣度上講——認識不斷擴展;從進程上講——認識不斷向前推移圖示:實踐→認識……實踐→認識……(對一事物或世界的認識)易錯清零1.認識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 2.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轉化。( ) 3.任何認識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 答案與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答案與解析:×。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答案與解析:×。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4.真理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 5.認識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認識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 6.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 答案與解析:×。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答案與解析:×。認識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答案與解析:×。每個人、每個時代中人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命題探究考向1 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例1. [2024·湖南郴州高三統考]有人說,世上本無對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們應該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多一分求同存異。該觀點( )①認為“世上本無對錯”是錯誤的,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和謬誤是不容混淆的②認為“世上本無對錯”是正確的,真理是相對的,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③強調“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④強調“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場、觀點和方法等因素影響人的認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解析:認為“世上本無對錯”是錯誤的,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和謬誤是不容混淆的,故①正確,②錯誤;強調“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為立場、觀點和方法等因素影響人的認識,但與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無關,故不選③,④正確。訓練1 “吃就吃新鮮的”,這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通常情況下,對大多數食品而言,越新鮮,味道越好,其營養價值也越高,但對黃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鮮”往往意味著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隱患。上述材料說明( )①真理總是局限于一定的條件和范圍②真理與謬論并無明顯的界限③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真理和謬誤有嚴格界限,②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真理的含義,④不符合題意。答案:C易錯提醒誤認為真理與謬誤并無明顯的界限。真理與謬誤有嚴格的界限,不容混淆。考向2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例2. [2023·新課標卷]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表明月球在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該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可見( )①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③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④科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由此可見,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也說明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①③符合題意。認識的發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并不是一個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而是對已有認識的超越。“不斷推翻前人認識”說法錯誤,②排除。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科學理論不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④錯誤。故本題選B。訓練2 [2022·湖北卷]在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我國流傳下來了數量豐富的歷史典籍,其中有以編年體著稱的《春秋》,有以國別體傳世的《戰國策》,還有開創紀傳體通史體裁的《史記》等。不同史書往往對同一歷史事實在記敘方式、細節描述、價值評價等方面存在差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征,這表明( )①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多次反復循環的②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受到認識方法的影響③歷史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是一個發展的過程④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影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具有反復性、上升性,不能說是反復循環,①不選。不同史書往往對同一歷史事實在記敘方式、細節描述、價值評價等方面存在差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征,這表明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受到認識方法的影響,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影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②④入選。材料沒有體現歷史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是一個發展的過程,③不選。故本題選C。易錯提醒誤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多次反復循環的。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不能說是反復循環。 考向3 以主觀題形式綜合考查“認識論”相關知識例3. [2022·湖北卷,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歷史上,由于生產力水平不高,人們為了進行生產生活,不斷地砍伐森林、毀草開荒、填湖造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和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方式,給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已形成了現代化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在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我國建立健全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建立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目前已具備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社會的變遷推動著生態觀念的改變。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從“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深化發展。結合材料,運用認識的無限性觀點對此加以說明。答案:第一步:認識的無限性 說明我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深化發展 分析說明類第二步:調用知識:認識的對象無限變化發展;人類世代延續;社會實踐不斷發展 調用知識: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第三步:①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發展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②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發展,說明了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解題流程]第一步 審設問, 定方向 知識限定:設問指向:設問類型:第二步析材料,調知識 信息點①:中國歷史上……改革開放初期……新時代……經過長期努力……條件和能力 信息點②:社會的變遷推動著生態觀念的改變。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逐步形成 第三步組答案,用術語深度學習·高階思維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情境探究情境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一代代北斗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懈奮斗,潛心攻關,①面對一個個難題,不斷提出想法,再驗證, 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具有無限性、上升性 再推翻,一點點向前推進:2000年10月②第一顆北斗一號試驗衛星成功發射;2012年,完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的任務;2021年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30多年來,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③走過了從“埋頭追趕”到“昂首領跑”,從“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從“區域服務”到“全球指路”的艱辛歷程。到2035 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年,④我國將建成一個更加泛在的、更加融合的、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時空體系,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探究: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的建立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發展的歷程。結合材料情境并運用認識的特點的知識加以分析。提示:①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北斗導航系統的研究經歷無數次試驗,提出想法、再驗證、再推翻的艱辛歷程。②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中國北斗又開始新一輪的研究征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③認識具有上升性,中國北斗經歷白手起家到全球指路,是波浪式的前進,螺旋式的上升的過程。④中國北斗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繼續勇攀科技高峰。素養達成1.黨的二十大報告: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2.如何“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②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要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隨著中國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追求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堅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