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音樂學科《一只鳥仔》說課稿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帶來的是一節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課,在這里與各位優秀的老師們共同探討我的教學設計,我的說課題目《一只鳥仔》。我是按下面四個方面進行的教材分析這個環節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四個方面進行展開。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課選至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音樂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課美妙童音。《一只鳥仔》是流傳在臺灣的一首兒歌。歌曲為五聲調式、2/4拍,在兩段歌詞中,每段都采用了象聲詞來形容一種小動物的鳴叫聲和神態,使得歌曲頗為生動有趣。全曲共四樂句,每句四小節,同時采用下滑音、襯詞、襯腔,使得歌曲顯得非常風趣,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詼諧的風格。全曲統一、完美、形象的表現了孩子們天真、可愛和純潔的性格。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強。但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同時學生第一次接觸可能性的問題,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主要采用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體驗,玩中創造。在游戲中讓學生理解教材中比較抽象的內容,建立學生的表象。同時將所學到的理論進一步在生活中應用,從而達到教者的目的。在平日的教學中,應注重營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我的教學目標是:審美感知:通過欣賞與演唱臺灣民歌,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感知能力,深刻理解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與文化紐帶,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感受歌曲中的自然元素(如鳥類形象),培養對自然美的敏感性和熱愛,樹立愛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藝術表現:運用恰當的聲音技巧(包括下滑音等特色唱法)和肢體語言,準確、生動地表達歌曲的情感與意境,提升個人及集體的藝術表現力。鼓勵學生創新性地演繹歌曲,融入個人理解和創意,展現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文化理解:深入理解臺灣民歌的方言特色、文化背景和社會意義,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進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通過音樂學習,認識并尊重不同地域、民族的音樂傳統,拓寬文化視野,培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音樂實踐與創新:在音樂活動中積極參與,通過合唱、演奏、創作等多種形式,提升音樂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鼓勵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勇于探索、嘗試新的演唱方式、編曲手法或創作原創作品,培養音樂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是重難點:重點:感受歌曲的詼諧風格,能夠準確地聽出歌曲中的下滑音,并用有表現力的聲音來演唱。難點:認識下滑音記號,掌握演唱方法,通過打擊樂器,拍手為歌曲伴奏。教學方法這個環節我主要從教法、學法,教具準備兩個方面進行展開。新課標提出,音樂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審美為核心,加強音樂實踐與創造。因此,本課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學法,聽唱法、拓展延伸等教學方法。在學法上我則主要采取:學習實踐法、群體合作法。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鋼琴、打擊樂器第三、教學過程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六部分組成:1、課前準備2、課前激趣3、整體感知4、創編表演5、拓展延伸6、課堂小結首先是課前準備1、 制作多媒體課件;2、 準備打擊樂器第二個環節是課前激趣。隨著歌曲《森林狂想曲》進行律動,采用情景導入法,導入 課題。本環節設計意圖:1、音樂與鳥鳴聲結合;將一只鳥仔代入到音樂課堂中來。將音樂與民族特色結合;把學生帶入“新疆味”濃郁的音樂課堂中來。2、實施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策略。3、增強學生的好奇心,,為下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第三環節:整體感知1、走進臺灣,了解臺灣2、采用鳥鳴聲,展開發聲練習3、和平使者“鳥仔”帶來本節課節奏難點練習4、初步感知,聆聽歌曲;感受情緒,分辨樂句5、有節奏的朗讀歌詞,師生游戲接龍6、模唱旋律,了解“模進”創作手法7、演唱歌曲,引導學生注意演唱時的狀態8、教師范唱,教唱下滑音9、完整演唱本環節設計意圖:“模唱旋律”和“有感情朗讀歌詞”,把音樂和情感體驗聯系起來使學唱歌曲變得“有聲有色”。第四環節:創編表演1、拿起打擊樂為小鳥仔伴奏;2、小鳥仔邀請大家一起來跳舞,師生集體表演;3、進行自評和互評。本環節設計意圖:1、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互評、自評,能促進學生正視自己、尊重他人,提高了學生的鑒別、分析和表達能力。2、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體現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第五環節:拓展延伸1、使用多媒體播放《一只鳥仔》閩南語版2、引導學生模仿方言演唱,感受方言的魅力以及在音樂中的特色。本環節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展示,創設情境氛圍,視聽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受方言的魅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第六環節:課堂小結教師總結:通過《一只鳥仔》這首動聽的歌,我們在邊唱邊學邊練邊演的過程體會到了臺灣是我們祖國媽媽的一個孩子,我們盼望它的早日回歸。我們大陸與臺灣同胞要相親相愛,友好相處。也希望可愛的鳥仔下次能帶著它的朋友一起歸來!鳥類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最后讓我們在歌聲中歡送鳥仔回家吧!本環節設計意圖:回顧本節的知識點 再次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在整個教學 設計中,力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以及學習成果的展示,都體現出學的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同時激發學生產生兩岸一家親的思想感情。第四、教學反思首先,一進課堂便采用情景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好奇欲,為下邊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其次,在教授新歌過程時安排了用節奏形式讀出歌詞.這樣在新歌教唱的學生能很快的掌握。最后,我再回到模仿方言演唱,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永遠都能帶著興趣、帶著向往的學習,從而大大的增強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整個教學我始終以感受和體驗為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利用各種形式學唱歌曲,為學生創設了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始終處于愉悅的氣氛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