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中共八大召開背景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后,如何借鑒蘇聯的經驗教訓,進行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這是一個全新的歷史性課題內容 主要矛盾 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 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 要集中力量來解決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影響 八大前后的一段時間里,黨領導全國人民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1957年春)背景 順應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內容 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意義 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實踐 全黨 整風運動 和全國反右派斗爭 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3.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1958年)目的 為了盡快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實踐 在全國掀起了“ 大躍進 ”和 人民公社化 運動意義 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結果 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加上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以及當時的自然災害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4.調整工作八字方針 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的方針,同時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七千人大會 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和教訓,取得了重要成果意義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隨著調整不斷深入,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指標有的接近或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5.建設“ 四個現代化 ”(1964年底)(1)背景:鑒于調整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提出新的奮斗目標的時機已經成熟。(2)意義:成為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二、“文化大革命”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強調“ 以階級斗爭為綱 ”,希望通過發動 “文化大革命”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 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發動 1966年春夏,“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后,中央文革小組趁機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 黨委鬧革命”“ 一 月風暴” 1967年初,在上海奪權的帶動下,各地掀起由造反派奪取各級黨政領導機關乃至各 工廠、農村領導機構權力的“一月風暴”“ 二月逆 流 ” 1967年2月,在中央碰頭會上,譚震林、陳毅、葉劍英等與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進行 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但遭到壓制和打擊“九一三”事件 過程 1970至1971年間, 林彪反革命集團 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政 變,毛澤東、周恩來粉碎了這次政變影響 客觀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的失敗波折 1971年10月,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落實黨的各項政策,使各項 工作出現轉機,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對1975年,周恩來病重,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進行了各方面的整頓,形勢明顯好 轉,但遭到江青等人的極力反對,國民經濟再度惡化結束 毛澤東逝世后,“ 四人幫 ”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這場災難性質 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三、偉大的建設成就1. 各領域的巨大成就工業 從“一五”時期起到“四五”時期,我國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 較齊全的 基礎工業 項目,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 電力、通信、化工、國防等領域,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期間建設的一些基礎設施、基礎項目和大中型企 業,至今仍在 國民經濟 和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三線建設 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 工業布局國防 我國成功地爆炸了 原子彈 、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農業 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發展農村五小工業和鄉鎮企業,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生活水平 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醫療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勞動素質 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系統地成長起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重要成果2.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背景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廣大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涌現了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優秀代表 “ 鐵 人 ” 王進喜 、解放軍好戰士 雷鋒 、黨的好干部 焦裕祿以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學家,在科技事業和經濟文化建設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成為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意義 這一時期形成的 崇尚勞動 、 敬業守信 、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勞模精神不斷激勵著人們3.外交打開新局面(20世紀70年代)建交國家 數量劇增 表現 與中國建交國家的數量從1965年的49個增加至1976年的111個特點 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 國家重返聯合國 197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美關系 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態,開始走向 關系正常化中日關系 中國同日本 正式建交意義 這些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4.偉大建設成就的意義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 寶貴經驗 、理論準備 、物質基礎。5.毛澤東的貢獻(1)毛澤東的評價。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 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為中 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和振興、中國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2)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 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的 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于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方法,體現為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基本方面,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