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統編語文七年級第16課《誡子書》導學清單【知識梳理】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謚號忠武侯,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被稱為“臥龍”。三國時蜀漢丞相,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漢末避亂南陽,躬耕隱居。他勵精圖治,賞罰分明,志在恢復漢室,統一中國,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興十二年(234年)死于軍中,終年五十四歲。后人輯有《諸葛亮集》。重點詞語夫: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端。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廣才:增長才干。淫慢:放縱懈怠。淫,放縱。慢,懈怠。勵精:振奮精神。勵,振奮。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險,輕薄。治性:修養性情。治,修養。年與時馳: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與日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詞類活用(1)非寧靜無以致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大目標)(2)非學無以廣才(形容詞用作動詞,增長) 古今異義 (1)險躁則不能治性(古義:修養;今義:治理)(2)險躁則不能治性(古義:輕薄;今義:危險,險要)(3)淫慢則不能勵精(古義:懈怠;今義:速度)一詞多義(1)學 非學無以成學(達成,成就) 夫學須靜 (學習) (2 成 遂成枯落(成為,變成) 非志無以成學(學)特殊句式(1)判斷句式:夫學須靜也。(“……也” 表判斷 )(2)倒裝句:將復何及!(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將復及何”)名句理解(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交流點撥】這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淡泊”與“寧靜”,是以“明志”與“致遠”為終極目標和遠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無聲誓言,是積極向上和進取的,是催人奮進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貫穿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體現。(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交流點撥】無論人處于什么階段(少年、中年、晚年),學習與志向總是最重要的。諸葛亮不但告誡兒子要學習,而且還要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并要注意學習方法:要“靜”、“志”。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學業的。 1.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什么作用?這句話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2.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作者是從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作者先從正面進行闡述,他認為: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的是一個“靜”字,修身須要靜,學習須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于靜;接著又從反面進行論證,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進而把“靜”與“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達到了論證的目的。3.作者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三個條件 這三個條件的關系如何 此題可用定向—分析—歸納法。① 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② 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③ 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關系: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品德。4.從全文看,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誡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 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5.文中常被人們引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兩句話是什么 作為新世紀的莘莘學子,應當如何做 結合生活實際, 請談談自己的理解。本題運用主觀感受題解題法。本題屬于感悟主題的,只要抓住主題,結合生活實際,理由充分即可。這兩句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積極的人生態度.現代社會變化頻仍,豐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種變化和誘惑中保持平靜的心態,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靜圓滿心態不停追求,是每個人都要深思的.現在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夠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聽一首歌、練練書法、寫一行詩、似乎也是一種奢侈。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馬上活得充實、輕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這篇作品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的一封家書。其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險躁。二、說說你對以下兩句話的理解。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參考答案:以寧靜專一來提高自身修養,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參考答案:不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凈、集中精神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三、畫出文中提到“志”的語句,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文中“志”與“學”的關系是如何理解的。參考答案:“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志無以成學。”文中強調“志”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靠淡泊、寧靜以明志,即時時將“志”放在眼前,不斷磨礪;一方面強調無“志”則不足以“成學”,沒有志向則學無目標。四、課文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試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參考答案: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參考答案: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參考答案: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參考答案: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即時作業】一、單項選擇題1.關于《誡子書》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該文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殷殷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希望。B.文中諸葛亮告訴兒子,成才需要具備三個條件:立志、學習、惜時。C.本文句式整齊,多用對偶,讀來朗朗上口,極具韻律美。D.文中諸葛亮勉勵兒子要珍惜時光、勤奮學習,認為這是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礎。2.下面對文章《誡子書》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說明了“淡泊”“寧靜”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強調它們是與人的志向相關的。B.“學須靜也”中的“學”已經不只是一般的學習,而含有修養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靜”也不只是單純的寧靜,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反面說明了“淡泊”“寧靜”的重要性。D.“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表達了君子不與外界同流合污、獨善其身的良好愿望。3.下面語段中畫橫線句子有語病的一處是( )A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B好的家訓是一代又一代人能否健康成長的保證,時過境遷,許多人不禁發問:家訓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在日前舉行的郴州市“家訓與文化傳承”理論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C家訓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在新形勢下我們更應該重視家訓。為此,D專家呼吁要重建現代家訓文化。A.A B.BC.C D.D4.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君子之行B.靜/以修身,儉/以養德C.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D.年/與時馳,意/與日去5.源于《誡子書》中的“寧靜致遠”為不少有識之士所青睞,他們揮毫潑墨,將之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對下面書法作品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幅是行書,筆畫灑落有致,風格秀逸多姿。B.第二幅是隸書,結構古雅端整,筆意樸實淳厚。C.第三幅是篆書,橫筆蠶頭燕尾,線條勻凈修長。D.第四幅是楷書,形體方正端莊,結構嚴謹有度。二、填空題6.文學常識填空。(1)《誡子書》選自 。諸葛亮(181-234),字 ,瑯砑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 、 。曾隱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稱為 。后來任蜀國丞相。代表作有 等。(2)釋題:誡, 。子,一般認為是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 。文題的意思是: 。7.用“/”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每個句子中,每個分句只劃一次。)(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三、綜合題8.下面是我國語言學家、翻譯家、作家季羨林為自己書齋所繪的一幅畫。請仔細觀察后,回答問題。(1)請用說明性語言簡要介紹這幅畫畫面的主要內容(畫中的文字不必介紹)。(2)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季羨林先生怎樣的志趣?亂中有序四、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文,完成后面小題。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①非學無以廣才 ②淫慢則不能勵精 ③險躁則不能治性 ④年與時馳 10.下列句中“之”與“夫君子之行”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兩狼之并驅如故 B.禽獸之變詐幾何哉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1.請將下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12.下列對這篇文言文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說明了“淡泊”“寧靜”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強調它們與人的志向是相關的。B.“夫學須靜也”的“學”不僅僅指一般的學習,更指修養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靜”也不僅僅指單純的寧靜,更指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反面說明了“淡泊”“寧靜”的重要性。D.“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表達了君子不與外界同流合污,獨善其身的良好愿望。13.諸葛亮在書信中告誡兒子,一個人要成才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周公誡子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選自《韓詩外傳》)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又相天子( )(2)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 )(3)守之以恭者,榮( )(4)守之以卑者,貴(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2)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16.選文中,周公以“ , ”(用原文填空)來形容自己的勤奮輔君,以此來教育兒子要以謙恭的態度來治國安邦。 ---答案與解析---1.【答案】D2.【答案】D3.【答案】B4.【答案】C5.【答案】C6.【答案】(1)《諸葛亮集·文集》卷一;孔明;政治家;軍事家;“臥龍先生”;《出師表》(2)告誡、勸勉;書信;寫給兒子的一封告誡、勸勉的信7.【答案】(1)夫/ 君子之行,靜/ 以修身,儉/ 以養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 無以致遠。(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4)淫慢/ 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5)年/ 與時馳,意/與日去,遂/ 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窮廬,將/ 復何及!8.【答案】(1)( 示例)畫面中間靠近窗戶的地方是一張書桌,桌子上放著書籍、眼鏡、臺燈等物品。窗臺上擺放著花和其他物品。書桌前面是一把椅子。書桌一側的書架和另一側的柜子上都放著一些書。(2)讀書治學。9.增長;懈怠;修養;疾行,指迅速逝去10.B11.①以寧靜心緒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生活來培養自己的品德。②不恬靜寡欲就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夠和平安靜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12.D13.①第一立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②第二學習,“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③第三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5.(1)輔佐 (2)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3)肅敬,謙遜有禮 (4)地位顯要15.(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2)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你)能不謙虛謹慎嗎 16.一沐三握發 一飯三吐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