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楊柳青》 教學設計教學內容: 蘇少版音樂2011課標版簡譜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律動、學唱歌曲《楊柳青》教材分析:《楊柳青》是江蘇揚州地區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活潑風趣,曲調變化比較自由,旋律起伏較大,節奏比價跳躍,具有較濃的地方特點。揚州雖位于長江北岸,但其音樂風格與江南音樂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曲調為五聲宮調式,襯詞在曲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擴充樂句的重要手段,形成樂曲活潑詼諧的風格。學情分析:四年級大多處于10-11歲的年齡,他們思維活躍并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和歌唱能力,四年級上冊已經學習過民歌中的山歌、勞動號子,對民歌也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小調《楊柳青》的學習既能讓學生感受小調的藝術魅力,又是對之前音樂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同時四年級學生對不同風格的音樂體裁也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和比較濃厚的音樂興趣,樂于享受音樂的美感。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學習江蘇民歌《楊柳青》,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濃郁的江蘇民歌的風格,增強對民族音樂的喜愛2、學生通過用聲勢律動感受歌曲節拍的特點及用比較欣賞法體會襯詞的作用。3、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進一步感受勞動的樂趣、生活的美好。初步培養與人合作、主動交流的能力。教學重難點:1、感受民歌獨有的地方風味及歌曲節奏特點。2、嘗試用揚州方言演唱歌曲。教學過程:1、導入:在聲勢練習的過程中感受歌曲的歡快、活潑的風格特點。師:歡迎同學們走進今天的音樂課堂,課堂的一開始讓我們先來玩一組節奏游戲,請仔細觀察老師做了什么,然后請同學們來模仿。師:請同學們跟著音樂試著拍出這段節奏。師:接下來我們游戲節奏會發生一點變化,請同學們仔細聽音樂,觀察節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發生了變化 。(請一位同學在大屏上標注)師:讓我們跟著音樂完整體驗歌曲節拍。【現代技術的應用:利用希沃軟件的標注功能,讓學生主動將感知到的節拍變化處在大屏上標注出來,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讓學生把對音樂的感知直觀的表現出來,讓學生樂于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2、感知民歌特點,關注襯詞,感受襯詞在歌曲中的作用。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歌曲叫?(生:楊柳青),它是一首江蘇民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民歌的歌詞有什么特點?生:有很多“啊”、“嗬嗬咿嗬嗬”師:這些詞在歌曲中叫襯詞,在他們歌曲中起著擴充樂句,充實音樂風格的作用(利用電子大屏的拖拽功能呈現襯詞的相關知識)師:襯詞只有在什么類型的歌曲中才會出現?生:民歌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收集了一些關于民歌的資料,讓我們分組到側屏瀏覽一下。師:每組請一位同學為大家介紹你們組收集的資料【現代技術的應用:在現代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對媒體技術的掌握已經非常熟練,在課前鼓勵學生自己去互聯網收集民歌的相關知識,并在課堂利用四塊交互式電子觸控屏分組交流、分享,將現代技術巧妙的融入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走進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視頻呈現時間:11分15秒至14分30秒】三、在感知基礎上學唱歌曲,表現民歌風格特點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學唱這首江蘇民歌《楊柳青》1.熟悉歌曲旋律2.跟鋼琴試唱第一段歌詞3.聲音藏在心里,默唱第二段歌詞4.完整演唱歌曲師:同學們的歌聲很動聽,可是讓我們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把這首歌唱的更有民歌的味道?生:加入方言師: 接下來請大家再次聆聽歌曲,找出歌曲中的特色的揚州方言,并分組在側屏上標注出來。師:讓我們分組來看看同學們都找出了那些方言?(每組請一位同學介紹整組的成果,其他同學聽)師:看來同學們對歌曲中方言都非常敏感,接下來就讓我們把方言加入到歌曲中唱一唱,體會更加濃郁的民歌味道。【現代技術的應用: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的想法都得以在課堂上呈現,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而分組利用電子大屏的標注功能標注出感知到的民歌方言,則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并操作,也讓現代技術真正為課堂所用視頻呈現時間:26分20秒至30分05秒】四、用動作表現歌曲表達場景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首歌曲表現的是什么樣的場景?生:農民伯伯在田間勞作的場景師:那你想象一下都還會有什么的勞動?生:鋤地、播種師:讓我們干起活,唱起歌一起感受勞動的喜悅吧!五、在知識節點處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系統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唱了江蘇民歌《楊柳青》,中國的民歌根據體裁可以分為三大類: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三個音樂片段,讓我們來聽一聽,連一連,判斷他們各自屬于民歌的哪一類?(分層次呈現下面的思維導圖)【現代技術的應用:知識的結構、思維導圖等思想的介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在學習過程中,系統化、結構化的呈現知識框架有助于學生清晰、完整的掌握知識要點。現代技術中的思維導圖讓這一理念得以完美呈現。視頻呈現時間:35分57秒至39分18秒】六:課堂結語: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聽民歌、唱民歌,領略了民歌的藝術魅力。希望同學們以這節課為起點,更多的關注民歌,弘揚民族音樂!今天的音樂課就到這,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