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少版四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打麥號子》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學唱《打麥號子》教學目標:1.感受一領眾合的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并從中感受到濃郁的靖江民歌風格。2.能用一領眾合的形式,熱情的歌聲演唱歌曲《打麥號子》。3.通過聽、唱《打麥號子》和欣賞《勞動號子》,學生能對號子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教材分析:本單元緊緊圍繞“喜慶豐收”這一主題,讓學生在節奏感較強的音樂作品中,體驗勞動的艱辛與豐收的喜悅,進一步感悟音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通過聽、唱、動等多種途徑開展藝術活動,以熱愛家鄉的真情系之,培養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靖江民歌《打麥號子》是民族徵調式,全曲共有24小節。前8小節是按規整的八分節奏進行勞動的吶喊,烘托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中間8小節采用一領眾和的形式,和的旋律在領的旋律上發展而來,基本相同。最后8小節是中間8小節的反復。號子的體裁使這首歌曲的演唱很有氣氛,能夠很快引起聽眾共鳴。三年級上冊時學過一首《叫我唱歌我唱歌》,也是類似的反映勞動類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我是本學期第一次接手,學生學習習慣好,對音樂課很感興趣,課堂激情很濃厚,喜歡唱歌,有一定的創造力。他們通過三年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并且能獨立理解,解釋歌曲的大意和基本內容,就是學生的掌握程度有些參差不齊。本學期我將從音準入手,將學生的演唱水平進一步提高,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我將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他們更好的參與到課堂當中,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教學重難點: 1.用熱情的歌聲演唱歌曲《打麥號子》。2.21—22小節的音準,16小節和24小節的變拍子的節奏。3.領唱與齊唱的互相銜接,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表演唱。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教學過程設計:一、組織教學,音階練習(配合柯爾文手勢)二、復習歌曲《豐收之歌》師帶領學生律動三、勞動導入,感受體驗。1.師:麥子被收割下來了,接下來要做什么呢?(觀看打麥視頻)2.請學生學一學打麥子的動作。有什么辦法能讓大家動作一致一起發力?3.請學生領喊口號,其余學生做打麥子的動作。4.引入號子的概念號子又稱為勞動號子,產生于人們的生產勞動中,是人們在從事繁重的勞動時為了讓大家在同一時刻協同用力而自然產生的吶喊聲,當這種吶喊塊具有節奏性、旋律性時便形成了“號子”。【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運用他們的已知經驗,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初步體驗到號子這一領眾和的形式。】二、學唱靖江民歌《打麥號子》 1. 出示歌曲第一部分。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打麥號子請大家跟我一起來感受一下他們勞動的場景。(出示第一部分歌詞)【設計意圖:學生初步參與號子的吶喊會特別激動,增加他們的學習熱情。】 2. 初聽歌曲:師:這是一首靖江民歌。靖江的人民,在田里邊干活,邊喊著號子,可是光喊還不夠他們又唱起來了。你們聽(播放第二部分)3. 介紹號子: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歌曲《打麥號子》,人們邊打麥邊喊著號子。因為打麥很消耗體力,所以人們需要用吶喊聲來為自己——(加油鼓勁,凝聚力量,消除疲勞)【設計意圖:師生互動,師領生和、生生互動,生領生和,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號子這一民歌體裁】4.學唱第二部分。 師:請同學們聽范唱,分組學習領唱和齊唱部分。 師生合作 進行演唱請生說說難唱的樂句 再次合作。引導學生發現兩句旋律相似。 跟琴模唱,發現每句問答最后都落在同一個音上。對比前十六和后十六。唱準確。 跟著鋼琴,用“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演唱第二部分。5.完整演唱整首歌曲。1) 老師領,學生和。提示中間號子的交接。2)請學生領,并交接給下一位同學。3)分小組進行練習將打麥子的動作加進歌曲。展示、評價。三、拓展:欣賞視頻中國新生代選手演唱的《勞動號子》。四、課堂小結:師:今天這節課,我們感受到了勞動與歌曲緊密聯系。民歌來源于生活,所以老師今天把打麥號子的歌詞改編了一下,我們一起來唱一唱,作為這節課的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