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欣賞律動課《頑皮的小鬧鐘》教學目標:1、 安靜的聆聽《頑皮的小鬧鐘》,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感受各類鐘表的聲響,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聲音素材,了解音樂作品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喜愛探究的興趣2、 通過身體的律動感受作品的音樂形象,能夠聽辨音樂作品的主題,了解作品的結構,分辨音的長短、高低,跟隨樂曲創編簡單的動作進行律動,并選擇適合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身體的律動感受音樂形象,了解樂曲的結構難點:選擇適合的打擊樂器并能合作為樂曲伴奏教學準備:多媒體、打擊樂器:雙響筒、碰鈴、串鈴若干教學過程:1、 律動《在鐘表店里》2、 導入1、 聽辨各類鐘表的聲音師:在剛才的樂曲中你聽到了什么聲音?生:布谷鳥鐘、大擺鐘的聲音師:它們的聲音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做一做、學一學(生通過聲音和動作表現一下布谷鳥鐘和大擺鐘)師:布谷鳥鐘的聲音多么清脆明亮啊,而大擺鐘就顯得比較低沉,那接下來,這兩種聲音你來猜一猜是什么?生:發條聲、鬧鈴聲(生通過聲音和動作表現一下)師:剛才我們參觀完鐘表店,聽到各種鐘表的聲音,今天老師又帶來一首和鐘表有關的曲子,我們一起來聽一聽3、 聆聽感受(1) 主題1、 初步感受(聆聽引子+主題)師:在這段樂曲里,你聽到了什么熟悉的聲音?生:發條聲師:覺得心情怎樣?生自由的說一說2、 肢體感受(1) 請同學們隨著音樂自由動一動,這么歡快活潑的音樂,小朋友會跳怎樣的動作呢,老師很期待哦(2) 同學們跳的真不錯,老師學了你們幾個動作再跳一遍給大家看看好么?(3) 剛才老師跳了哪些動作?誰來學一學?引導學生發現規律,老師的動作是由四個短小的節奏動作加上兩個長的組合成的,出示圖譜(4) 帶領學生練一練,熟悉節奏和動作的聯系(5) 聆聽音樂,學生跟隨音樂做一做(6) 再看老師再把這組動作做一遍,和剛才的有什么區別呢?(師分四個方向做動作,引導學生發現了解這段樂曲是由4個樂句組成的,只在最后一句稍微有點變化)出示圖譜揭示這個樂段就是樂曲的主題,提示在這段樂曲前面還有個小小的引子,是4聲發條聲和8聲小鬧鐘的滴答聲3、 打擊樂伴奏(1) 這么好聽的音樂,我們為它用樂器伴奏吧,老師為大家提供三件樂器:雙響筒、碰鈴、串鈴。同學們思考一下:長的聲音適合用哪件樂器表現,短的聲音用哪件?(2) 教師慢速哼唱一遍主題,學生嘗試配合打擊樂(3) 給樂曲伴奏(播放引子+主題2遍),教師指譜,演奏完請同學們放下樂器4、 整體感受(1) 剛才我們用樂器來伴奏的時候,發現主題重復了2遍,現在老師要來考一考小朋友們的耳朵,我們完整的聽一遍樂曲,聽一聽主題一共重復了幾次?(完整的聽《頑皮的小鬧鐘》)(2) 了解樂曲的段落層次,主題一共重復了5遍,中間有其他旋律插部(3) 揭示課題:這首好聽的樂曲就叫《頑皮的小鬧鐘》,它是由美國作曲家安德爾遜創作的一首管弦樂(2) 插部1、 感受插部①師:在主題的中間,穿插了這樣一段旋律(播放插部①)它聽起來,不像主題那么短促跳躍,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呢?(學生說一說,教師出示圖譜)師:對,它聽起來像被拉寬了,比較的連貫、流動,這就是插部①,下面我們一起用身體來感受一下它的旋律(再聽一遍插部①,師生互動)2、 欣賞插部②(1) 初步感受師:在我們整體欣賞的時候,你有沒有聽見之前我們聽到過的,很熟悉的聲音?生:鬧鈴聲師:對了,是鈴聲,這就是我們樂曲中的插部②。我們再來聽一遍,聰明的小朋友告訴老師,小鬧鐘的鈴聲是一樣的么?有沒有高低的區別(聽插部②)生:有高有低……(ppt出示圖譜,帶領學生指一指,視覺感受一下)(2) 肢體表現師:你想用怎樣的動作來表現鈴聲?(學生創編動作演一演)師:老師和大家來合作一下,我來表現高的,小朋友來表現低的(師生合作隨音樂表演)(3) 樂器伴奏選擇樂器為樂曲伴奏,提示學生,只在鬧鐘響的時候,加入伴奏(3) 整體感受1、 師:現在我們就完整的欣賞完《頑皮的小鬧鐘》這首樂曲了,哦,原來它的結構是這樣的——主題一共反復了5遍,中間有插部①和②穿插(出示圖譜),下面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再對照圖譜完整的欣賞一遍樂曲(完整聽賞,教師指譜)2、 師:這么好的樂曲怎么可以不給它陪上舞蹈和樂器呢,老師想請小朋友一起來表演,請外圈的同學負責樂器表演,內圈的同學負責舞蹈表演,好么?(再次聽賞全曲,聲勢、樂曲隨樂表演)4、 拓展師:鐘表的聲音融合在一起,變成了動聽的音樂,生活中的聲音真奇妙,他們有的長有的短、有的高有的低,老師還帶來了兩首以日常生活的聲音素材為主題的樂曲,聽聽看,他們在干什么欣賞《鐵匠波爾卡》和《打字機之歌》片段5、 結束下課多么動聽的樂曲,原來它們都來源自我們的生活中,希望小朋友用你靈敏的耳朵,更多的關心、關注我們生活中的各種聲響,發現它們喜愛它們,說不定以后我們中間還能出一名大作曲家呢,快樂的音樂課就到這里結束了,謝謝大家,小朋友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