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什么結籽高又高》教案教材分析:《什么結籽高又高》這首歌選自歌舞劇《劉三姐》,由著名音樂家雷振邦編曲,音樂素材多來自廣西壯族民歌,是一首活潑風趣流傳很廣的歌曲。歌曲為五聲徵調式,采用2/4、3/4變換節拍,用領唱、合唱的形式,使渲染情緒的襯詞“哎”帶有某種“呼喚性”,充滿著積極樂觀的情緒,形成了歌曲淳樸詼諧的風格。這首歌曲還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歌詞口頭化、生活化,猶如一首充滿生活情趣的即興創作。學情分析:六年級學生整體上處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過渡期,既帶有少年的天真,有時常表現出青年人的成熟。 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對事物體驗的深化,六年級學生內心世界比較豐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對事物的分析和主觀體會,對很多問題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六年級大多數學生學習態度較端正,學習積極性較高,經過六年的音樂學習,具備一定的音樂學習經驗和方法,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主要任務。在一定程度上有競爭意識,大多數學生有自尊心。有一定的思想,可以在展示活動中,表現出自己的作品。教學方法和策略:1.情景教學法:(多媒體制作課件形象生動,動靜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聽覺,視覺,感覺,等多種感官的作用)。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視聽上的有效教學方法,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通過對廣西人文地理的欣賞,把學生仿佛帶入了廣闊的廣西大地中,既避免了枯燥的說教形成,又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分析作品2.啟發開放式教學:(由于音樂有不確定性,每個學生感覺不一定相同,所以我采用啟發開放式教學)。音樂審美中要求體驗到音樂的意境。在教學中多運用語言這一根據的藝術魅力,口頭引導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優美、詩意的語言引導下,完成對音樂作品已經的體驗和感受,從而達到最終的審美效果。3.采用“引導——激情——拓展”的課堂教學方法。這一模式的課堂教學,使課堂結構有理有節,抑揚得當,從而使學生能夠緊緊地圍繞教師的課堂設計自覺有序地進行有效性學習。4.聽唱法:聽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從音響中獲得,所以我采用聽唱法。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用歡快、活潑的聲音演唱《什么結籽高又高》并了解什么是變拍子;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廣西,以及了解廣西壯族的民俗風情,充分感受壯族“對山歌”的魅力及其風格特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自編歌詞,模擬“對山歌”這一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民間風情,感受創作的樂趣,從而喜愛上“對山歌”這一民歌形式。教學重難點:重點:1.能用優美的嗓音、有感情地、準確演唱《什么結籽高又高》;2.了解“對山歌”的特點,并能自編歌詞,嘗試“對山歌”,感受到“對山歌”的樂趣,從而喜歡上這一民歌形式。難點:1.歌曲最后兩句的學習;2.自編歌詞,嘗試“對山歌”。教學、具準備:電子琴、多媒體、紙、筆等預習要求:查閱劉三姐相關資料教學過程:1、 組織教學師生問好2、 發聲練習下行音階開口音a的,教師提示發聲的要求、方法。三、感知廣西的民俗風情,導入新課1.課件展示廣西風景(師:同學們,快樂的音樂之旅又開始了,今天陳老師要帶你們去廣西去看一看聞名天下的桂林山水。)生欣賞桂林山水的風景師:桂林的山高水也清,有道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山山水水之間到處都傳唱著許多動人的山歌。傳說中有一個人的山歌唱的最好,你知道她是誰嗎?對,她是劉三姐,劉三姐是壯族人民心中的歌仙,她唱的歌山也愛聽,水也來和。哎,劉三姐正和她的伙伴們在對山歌呢,咱們也去湊湊熱鬧好不好?不過我有兩個要求。2.欣賞《劉三姐》對歌片段,感受“對山歌”。邊看邊思考:⑴對山歌有什么特點?⑵對山歌的內容都和什么有關?3.了解“對山歌”⑴同學們互相討論歸納出對山歌的特點,生說說自己感受的“對山歌”的特點。⑵師引導學生了解“對山歌”“對山歌”都是采用一問一答,而且問和答得旋律都相同,唱之前都要加一個“哎”,好像在打招呼,通常都是一人先唱,然后其他人幫腔(這種演唱形式叫一領眾和),對山歌的內容都和生活有關。四、學唱“對山歌”《什么結籽高又高》1.(師:今天我也想學一學劉三姐和大家一起來對對山歌,好嗎?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對山歌”《什么結籽高又高》,請大家仔細觀察曲譜,你有沒有發現這首歌的歌譜和我們以往學過的歌譜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有兩個拍號,)師簡介變拍子:當作品在表現某種特定情感時,必須變化拍子。當樂曲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拍子交替出現時,我們就把這樣的拍子稱作“變換拍子”或“變拍子”。變拍子可能有規律地循環出現,這時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拍號在曲譜開頭處并列標明。若是靈活多變地出現,則在曲譜內需要變換拍子的地方標明。2、(師:老師先來唱一唱,請你要仔細聽哦)師彈琴唱第一段歌詞。3、(師:怎么樣?你們猜出來了嗎?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劉三姐他們的答案好嗎?)師彈琴唱第二段歌詞。4、課件展示高粱、玉米、豆角、芝麻的圖片,讓生了解高粱等農作物的特點。(師:同學們,你們認識圖片上的這些農作物嗎?到了秋天,紅紅的高粱熟了,沉甸甸的穗子掛下來,是不是高又高?我們再看看玉米,玉米棒子不是長在玉米桿的頂上,而是長在中間的,所以玉米結籽半中腰;豆角長出來后都是成雙成對的;芝麻成熟后,人們把它收回家,然后用棒子敲打,這樣芝麻粒兒就被敲出來了。廣西壯族人民都是非常勤勞能干的,勞動生活與他們息息相關,所以在對山歌中很多內容都是和他們的勞動生活有關的。)5、(師:剛才我們聽到劉三姐對山歌的時候,是一問一答,她們是一個人問一個人答只有兩個人參與嗎?哦,不,是有一群人,一個人領唱,其他人都在幫腔,那個就叫和,這種演唱形式就叫做一領眾合。那你有沒有注意到他是從什么地方領什么地方和的呢?)欣賞錄音,仔細聽一聽哪里是領哪里是合的。生欣賞錄音。6、(師:怎么樣?你們聽清楚了嗎?下面老師彈琴,請你注意聽什么地方接進來要一起和的,在心里默唱)是彈琴唱歌。7、師生合作一起唱歌曲。⑴師唱領,生唱合,單獨練唱最后一句;⑵生唱領,師唱合,注意“哎”的演唱;⑶師生一起用歡快、活潑的聲音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⑷(師:你可以自己把第二段歌詞輕輕的和老師一起唱一唱嗎?跟我一起來吧!)唱第二段歌詞。⑸完整演唱歌曲。(每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的人民都會舉辦一次盛大的“歌圩”,壯族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那里進行對山歌比賽。想象一下大家在對歌的時候情緒是怎樣的?那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情緒來唱這首歌曲?)8、(師:同學們,我們現在也來對對山歌好嗎?我們分成兩組,請這半部分的同學來問,請這半部分的同學來答,每一組同學請你再請一個領唱,其他同學一起來幫腔,一起來和,好嗎?)學生模仿“對山歌”的形式分組演唱歌曲。9、分組創編歌詞。(結合實際生活創編歌詞,然后對山歌。)師:對山歌通常是一問一答的即興編唱,下面我請同學們也來編一編,唱一唱,好嗎?五、拓展——欣賞1、欣賞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師:除了山歌以外,還有一段優美的旋律時常縈繞在廣西的山水之間,我建議大家閉上眼睛聽,你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2、(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山歌的名字嗎?他的名字就叫《山歌好比春江水》,千百年來好聽的民歌都被世世代代所傳唱,也被許多音樂家和歌唱家所青睞,并創造和演繹出不同的版本,這不,我國著名的流行歌手斯琴格日樂就給它加進了當代流行音樂的元素,感覺就不一樣了,你們想聽一聽嗎?如果感覺不同就請你用表情和身體動作表現出來好嗎?)欣賞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比較兩首歌曲從風格上有何不同?六、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結籽高又高》這首歌曲,欣賞了兩種不同風格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兩首山歌,希望同學們今后更多地了解我們的民歌,學唱我們的民歌,熱愛我們的民歌,讓它代代傳承下去!發揚廣大!讓它在世界音樂的舞臺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