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必背知識點1. 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2. 井田制是商周時期的土地國有制度。3. 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4. 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特點是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5.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長期領先世界,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6. 西漢時期開通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貿易的發展。7. 唐朝時期,市坊分開,商業活動有嚴格的時間和空間限制。8. 宋朝時期,市坊界限被打破,商業活動時間不再受限,出現了早市和夜市。9. 明清時期,商業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如出現了商幫(徽商、晉商等)。10. 新航路開辟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11.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工廠取代手工工場。12.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壟斷組織出現。13. 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14. 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5. 蘇聯先后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16. 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包括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17.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18.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19.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20. 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前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封建社會后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21. 中國古代“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來侵略,但也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22. 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問題。23. 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發生在英國,從輕工業開始。24.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多個國家同時展開,重工業發展迅速。25.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經歷了黃金時期、滯脹時期等階段。26.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進行調整,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27. 福利國家制度在一定時期緩和了社會矛盾,但也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28. 蘇聯的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從根本上突破。29.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在工業,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趨于停滯。30. 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蘇聯解體。31. 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推動了全球貿易自由化。32. 區域經濟集團化的代表有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33. 中國古代貨幣經歷了從貝幣到金屬貨幣再到紙幣的演變。34. 宋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35.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主要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縛。36. 工業革命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人口結構的變化。37. 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教育的普及和發展。38. 近代以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逐漸傳入中國。39.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夾縫中生存,發展曲折。40.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迎來“短暫的春天”。41.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發展。42. 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受沉重打擊。43. 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陷入絕境。44. 新中國成立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45.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造成國民經濟嚴重困難。46.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47.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48.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49.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50.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51. 工業革命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出現了火車、輪船等。52. 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工具。53. 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結構。54. 工業革命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55.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爆發的特點。56. 1929 - 1933 年經濟大危機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57. 羅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賑等措施,緩解了失業問題。58.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計劃指導。59.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代表。60.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61.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62. 區域經濟集團化有利于加強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和競爭。63.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逐漸從北方轉移到南方。64. 古代中國的賦稅制度經歷了多次變革。65. 兩宋時期,商業稅收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66. 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67.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和德國工業發展迅速。68. 經濟危機往往導致大量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69. 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刺激需求。70.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71.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原料。72. 斯大林模式下,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73. 中國古代的商業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興起。74.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75. 近代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76. 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77. 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78. 民國初年,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79.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80. 區域經濟集團化存在著一定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81. 中國古代的土地兼并問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82. 工業革命推動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83. 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84.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新中間階層”。85.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經濟經歷了艱難的轉型。86.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87. 經濟全球化加大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88. 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89. 古代中國的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90. 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91.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92. 大蕭條時期,美國通過《農業調整法》調整農業生產。93.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金融市場的監管。94. 中國古代的商業政策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95. 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進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96.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97. 經濟危機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國際經濟協調。98. 中國古代的“市”經歷了從嚴格管理到逐漸放松的過程。99.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人民資本主義”,但本質未變。100. 蘇聯解體后,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101. 中國古代的鹽鐵專賣制度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也對商業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102. 工業革命時期,工廠制度逐漸取代手工工場制度。103. 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104. 壟斷組織的出現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105. 經濟危機期間,各國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世界經濟的混亂。106. 羅斯福新政通過調整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民利益。107.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推行“福利國家”政策,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108. 中國古代的坊市制度體現了對城市商業活動的嚴格管理。109.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導致當地人口銳減。110.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111.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化學工業、鋼鐵工業等取得了重大突破。112.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113. 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一定時期內發揮了重要作用。114. 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受到重農抑商政策和封建自然經濟的束縛。115. 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116. 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擴張,掠奪原料和市場。117. 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18.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公司發揮了重要作用。119.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120. 蘇聯解體后,獨聯體國家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121. 古代中國的貨幣形式多樣,其演變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122. 工業革命推動了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國民素質。123.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通訊技術的發展,電話、無線電報等相繼發明。124.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注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125.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在唐宋時期較為繁榮,明清時期逐漸萎縮。126.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業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127. 工業革命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和發展。128.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一些新興工業城市崛起。129.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130. 區域經濟集團化有助于提高區域內國家的國際競爭力。131. 中國古代的“朝貢貿易”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132. 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議會改革,擴大了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利。133.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134.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新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擴大等。135. 蘇聯的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136.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137. 新經濟政策是蘇俄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有益探索。138. 工業革命導致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等問題。139. 第二次工業革命加速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和資本輸出。140.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完善。141. 中國古代的漕運對于保障京城的物資供應具有重要意義。142. 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43.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國家政權的控制。144.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理論不斷創新。145. 蘇聯在赫魯曉夫改革時期,嘗試對農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146.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47.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分工的深化和細化。148. 區域經濟集團化推動了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149. 中國古代的茶馬古道是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150. 工業革命推動了婦女地位的提高。151.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教育的大眾化。152.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注重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153. 蘇聯解體后,部分獨聯體國家經濟陷入困境。154. 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155. 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加快。156. 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教育制度的改革。157.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應積極應對挑戰,抓住機遇。158. 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強了區域內國家之間的經濟依存度。159. 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160. 工業革命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161.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醫學和衛生事業的進步。162.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進步起到了關鍵作用。163. 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注重發展軍事工業。164.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165.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摩擦時有發生。166. 區域經濟集團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167. 中國古代的商業廣告形式多樣,反映了當時商業的繁榮。168. 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福利制度的初步建立。169.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公共設施的改善。170.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171. 蘇聯解體的原因包括經濟體制僵化、民族矛盾等多方面。172.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173.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174. 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175. 中國古代的商業會館是商人聯絡鄉誼、交流商業信息的場所。176. 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177. 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民主化進程。178.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強了國際經濟合作。179. 蘇聯在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政治體制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180.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181.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信息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82. 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有利于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183. 中國古代的貨幣鑄造技術不斷進步,反映了當時的冶鑄工藝水平。184. 工業革命促進了工人運動的興起和發展。185.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加緊對外侵略擴張。186.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等問題。187. 蘇聯解體后,國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188.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法制建設。189.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市場的國際化。190. 區域經濟集團化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排他性。191. 中國古代的商業信用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92. 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193.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管理的興起。194.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強了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195. 蘇聯解體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196.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197.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人力資源的跨國流動。198. 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貿易體制構成了挑戰。199. 中國古代的商業稅收政策對商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00. 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