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學習目標】1.了解馬克思的早期活動和主要貢獻。2.識記《共產黨宣言》的起草人、發表時間、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3.知道第一國際的建立和初期的活動;識記巴黎公社的性質。【自主預習】一、馬克思與恩格斯1.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早期活動下圖中的人物分別是誰?他們對人類歷史的發展作出了怎樣的貢獻?(1)1818年5月5日,馬克思生于德國。在中學畢業時就表現出偉大的理想。(2)馬克思多次在《__________》上發表文章,抨擊普魯士政府。(3)在________,馬克思結識恩格斯,后一起討論各種理論和歐洲工人運動。恩格斯不僅成為馬克思思想、事業上志同道合的戰友,在經濟上也給予馬克思很多支持。(4)1849年,馬克思移居倫敦,代表作《__________》是影響巨大的杰作之一。(5)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去世,葬于海格特公墓。2.主要貢獻:創立__________理論。該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______________三個組成部分。二、《共產黨宣言》下圖作品的作者是誰?你能簡要敘述這部書的主要內容和意義嗎?1.出版時間、地點:________年、倫敦。2.起草人:馬克思、恩格斯。3.宣言內容(1)《共產黨宣言》指出,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__________的歷史。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的__________社會所取代。(2)《共產黨宣言》肯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工人階級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他們相對日益貧困。(3)《共產黨宣言》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即________,用________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進行無產階級革命。4.意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__________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__________的指導, 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三、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1.成立:1864年,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工人代表聯合起來成立了_______________,史稱“第一國際”。2.革命嘗試——巴黎公社(1)成立: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反動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__________,這個政權得到__________的支持。(2)失?。?871年5月28日,資產階級反動政府勾結普軍聯合反撲,公社失敗。【練習題】一、判斷下列觀點的正誤。1.馬克思主義主要是由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創立的。( )2.《共產黨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要被共產主義社會代替的客觀規律。( )3.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4.第一國際成立后,努力把各國工人階級的斗爭聯合起來。( )5.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誕生在法國。( )二、選擇題1.如果請你導演一部有關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電影,你應該把他們第一次相遇的地點安排在下面哪一城市( )A.英國倫敦B.法國巴黎C.美國華盛頓D.德國柏林2.恩格斯說:“我們決不想把新的科學成就寫成厚厚的書只向‘學術界’吐露,相反,我們兩人已經深入到運動中去。”對于這段話的正確理解是( )A.兩人只是在創立科學理論B.兩人創立科學理論旨在贏得學術專利C.兩人要用科學理論去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D.兩人不想創立科學理論3.1848年初,兩個德國人向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理論誕生了。其標志是( )A.《萊茵報》創刊B.《資本論》的完成C.《共產黨宣言》的發表D.第一國際的成立4.美國教育部曾經公布了一份“美國中學生必讀書目”,其中《共產黨宣言》赫然在列。究其原因,四位同學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正確的是( )A.同學甲:《共產黨宣言》是開辟新時代的宣言B.同學乙:《共產黨宣言》是世界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C.同學丙:《共產黨宣言》是工人階級奪取權力的嘗試D.同學丁:《共產黨宣言》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5.《共產黨宣言》向全世界宣告:無產階級要消滅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社會,解放全人類。通過閱讀該宣言,美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 )①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谑澜鐭o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郯屠韫绲慕涷灲逃?br/>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參考答案【自主學習】一 1.萊茵報 巴黎 資本論2.馬克思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二 1.18483.階級斗爭 共產主義 共產黨 暴力4.馬克思主義 科學理論 社會主義運動三 1.國際工人協會2.巴黎公社 第一國際【練習題】一、1.× 2.√ 3.√ 4.√ 5.√二、1.B 2.C 3.C 4.C5.A [解析] 本題采用排除法,巴黎公社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的偉大嘗試,而《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早于巴黎公社,故在《共產黨宣言》中不可能了解到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排除含有③的選項,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