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上名著閱讀之儒林外史【內容簡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現以抄本傳世,初刻于嘉慶八年(1803年)。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于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脫稿后即有手抄本傳世,后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并獲漢學界盛贊,有認為《儒林外史》足堪躋身于世界文學杰作之林,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故事梗概】小說從元末明初寫起(“楔子”),一直寫到明萬歷四十四年(“幽榜”),前后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正文從第二回開始,故事發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約一百二十年;結束于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發生在萬歷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后歷經一個朝代的興衰。元朝末年浙江諸暨農家子弟王冕自學成才后,因不愿相與知縣時仁和鄉紳危素,避走山東濟南賣畫為生。半年后,黃河決堤,百姓流離,王冕乃回到故鄉。不久,母親病死。又隔了一年,天下大亂。吳王平方國珍,特去訪問王冕,向他求教平天下之策。數年后,吳王建國大明,禮部議定用四書、五經、八股文取士。由此,王冕預知“一代文人有厄”,乃及時避居會稽山中。到了成化末年,山東兗州汶上縣薛家集觀音庵中辦學堂,夏總甲推薦周進來教館。周進為一老童生,先后受到秀才梅玖的嘲弄和舉人王惠的白眼,感到無限屈辱。一年后又失卻館地,更是滿腹怨嗟。隨姊丈金有余去省城為商人記帳時去貢院游覧,見到號板,怨憤至極,一頭攮去,不省人事。后得商人資助捐監應試,先后中了舉人、進士,做了御史,點了廣東學道。他在主試南海、番禺兩縣童生時,識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入學。不久,范進又考取舉人,但卻喜極而瘋,為丈人胡屠戶一個嘴巴打醒。范母也因喜極而亡。在鄉紳張靜齋勸說之下,范進乃與他去房師、高要知縣湯奉處打秋風。二人正在候見湯知縣時,當地鄉紳貢生嚴大位又前來識。嚴貢生因橫行鄉里,被告到縣里。不料湯知縣居然準了狀,嚴貢生不得不避走省城。縣里差人找到他的老弟監生嚴大育。嚴監生膽小怕事,找兩位舅爺虞生王德、王仁來了結乃兄官司。不久,嚴監生妻王氏病重,又花了大量銀子打點兩位舅爺才將妾趙氏扶正,接著王氏病故。婚喪兩事一共花了四五千兩銀子,嚴監生十分肉痛,氣惱交加,宿疾發作,以致一病不起。此后,趙姨娘唯一的兒子又夭折,嚴貢生乃乘機謀奪乃弟家產,大興訟事。此時,周進已升任國子監司業,他識拔的弟子范進也被欽點山東學道。范進赴任之日,周進乃以當年在薛家集教館時的學生荀玫相托。荀玫與王惠同榜中了進士。不料荀玫母死,正值朝廷考選科、道,王惠勸他謀求奪情,被駁回后返鄉守制。王惠赴南昌知府任,與前任太守佑之子景玉辦理交接。后又升任南贛道,正遇寧王謀反,王惠降順。寧王被擒,王惠匆匆逃走至浙江烏鎮時,遇到蘧景玉之子蘧公孫。公孫贈他二百兩銀子,他則將只枕箱交于公孫。公孫從枕箱中發現一本《高青邱集詩話》,乃以自己“補輯”名義刻印出來,從此被人視為少年名士,湖湖州婁琫、婁瓚宴請魯編修,魯編修在席上見到蘧公孫,乃將女兒許與公孫。不久,魯編修與蘧佑先后病故,公孫做名士之心也有所收斂,結識了在文海樓選文的馬純上。此時,家人宦成拐帶丫頭雙紅出逃,被捉回后,在差人唆使下,以“欽犯”王惠的枕箱為要挾,揚言要首告蘧公孫,幸得馬純上用全部束修贖回枕箱,方才了結此案;馬純上則離開嘉興去杭州書坊文瀚樓。馬純上游西湖,接濟了拆字少年匡超人。匡超人返鄉后又得知縣李本瑛的識拔,入學成了秀才。不料,李本瑛被誣告,匡超人在潘保正指引下,前往杭州投靠他的房分兄弟潘三。從此,匡超人又結識了西湖名士景蘭江、趙雪、支劍峰、浦墨卿,簇擁著胡三公子游西湖、做詩會,潘三則勸說他不必相與這些人,并且指使他假造文書,替人代考。因此,匡超人也積攢了不少銀兩,娶了差人鄭老爹之女為妻。李本英瑛案情昭雪后升任給事中,派人來尋他,此時潘三已被拿。匡超人得到李本英書信,就將妻子送往樂清鄉下,只身前往京城。在原配鄭氏病死,正遂他的心愿。取定了結又乘船北上,在船上遇到馮琢庵、牛布衣。船到揚州,馮、匡二人換船北上,牛布衣卻搭江船到了蕪湖,寄寓在甘露庵中,不料卻患病不起,老和尚為他經營后事。住在附近的少年牛浦郎,一日晚間來庵中借著燈光讀書,老和尚準備將牛布衣詩稿給他看,他卻等不及,先行偷了出來。不久老和尚入京,他索性假冒牛布衣招搖行騙,新補知縣董瑛慕名來拜,匆匆一敘而別。從此,牛浦郎學得一身勢利,與岳家卜氏兄弟相處不諧,乃去安東縣投靠董瑛。路上遇著牛玉圃,兩人認作祖孫。 牛玉圃帶著他去揚州鹽商萬雪齋家。牛浦郎因跌入水塘,受到牛玉圃的冷遇,正好他從子午宮道士處聽到萬雪齋的出身,就故意誘使牛玉圃當眾說了出來,因而被萬雪齋辭遇。牛玉圃方知上當,將牛浦郎痛打一頓,丟在河岸上。牛浦郎得到過路的黃客人搭救,同去安東,又被黃客人招贅為婿。董瑛此時即將升任,乃向接任的向鼎交代,請他關照牛浦郎。不料真牛布衣妻子尋夫而來,告到縣里。向知縣因斷了這一無頭官司,被人向按察司參處,卻被按察司門下戲子鮑文卿憐才解救。不久,鮑文卿又回南京重操舊業,向知縣升任安慶府,路過南京,近文卿,邀其父子來衙門相會,贈送其銀兩,又為其子廷璽娶妻。不久,向鼎升任福建汀漳道,文卿則返回南京,病重而死,廷璽不得義母歡心,去蘇州尋兄,而乃兄又亡故;再去揚州,投靠季葦蕭,從此結識了揚州一班名士如辛東之、金寓劉、來霞士等;回到南京后又投靠到杜慎卿門下。杜慎卿邀了南京城里一百幾十班做旦腳的戲子,高會莫愁湖。事后,鮑廷璽向他求助,杜慎卿卻介紹他去天長自己的族弟少卿處。杜少卿為人豪爽,極重孝道,又不會理家,家人王胡子伙同張鐵臂等人訛騙其財產,鮑廷璽也趁機索討一百多兩銀子而去。不久,少卿卿家產將盡,聽從老管家婁煥文的勸告,移家南京,得識各地齊集南京的名士。少卿與娘子同游清涼山,自由自在地生活。未曾料到巡撫大人將他薦舉博學鴻詞科,他不得不去安慶致謝并面辭,李大人不允所請。歸來后,李大人又遣人來催促,少卿乃裝病辭去。此時,遲衡山正倡議修祭泰伯祠,杜少卿、莊紹光等人極表贊同,共襄盛舉,并推定南京國子監博士虞育德任主祭。經過多時準備,選定四月初一舉行祭祠大典,四處齊集南京的名士、選家都參與盛會,南京的民眾也挨擠著來看。祭祠以后,與會的人又都星散,此時尋父二十年的的郭孝子又來南京,以杜少為首的南京名士并不因他是王惠之子而冷落他,贊揚其孝行,贊助其銀兩,幫他前往陜、川尋父。到了成都府外的庵里,王惠卻堅決不認其子。不久,王惠病死。郭孝子背著骨骸返鄉。途中遇到蕭云仙,勸說他去效力朝廷,乃父也要云仙去平少保處投軍。在平少保帳下,云仙率兵收復青楓城后,筑城垣、修水利、墾田地、興學堂。后去應天府任江淮衛守備,因此結識了虞育德等南京的大名士。過江時,他在揚州碼頭又邂近曾在青楓城教書的沈大年。沈大年正送其女瓊枝去揚州宋為富家完婚。豈知宋為富乃以討妾對待,瓊枝乃只身逃往南京,寫扇作詩,為人刺繡謀生。江都縣差人前來緝拿時,她正向杜少卿娘子訴說自己遭遇,她終被押入江都。在船上,有一漢子也去揚州。那漢子剛到家,湯鎮臺的侄子湯六老爺就來廝混,又勾引湯鎮臺兩個兒子湯由、湯實到妓院來吃酒。湯由、湯實鄉試落第后去父親任所鎮遠府,正值苗民作亂,湯奏平了亂,卻被降三級調用。父子三人一齊回到家鄉。湯鎮臺請余特教導其子,余特不就,而去無為州秋風。不料私和人命事發,因關文中誤寫“貢生余持”,乃為其弟余持蒙混,胡涂了結官司。余特又去南京,得與杜少卿等時賢聚首,但不久虞育德遠赴浙江,余特又回到五河,被虞華軒請去教育兒子,旋又被選為徽州府學訓導。老秀才王蘊來拜老師,余特很看重他。王蘊曾鼓勵三女兒殉夫,后又覺傷心,乃去游南京。在南京由鄧質夫陪著去泰伯祠憑吊,但未見到南京一班名人。不久,武書回到南京,正欲去回拜鄧質夫,卻被高翰林請去作客。客人是萬中書,但卻是冒充的中書。東窗事發,幸得鳳四老爹相助,秦中書出了銀子,才捐了一個真中書。風四老爹送萬中書回浙江,順便向杭州朋友陳正公討回欠饋做回南京的盤,但陳正公則被毛二胡子騙去了銀兩,風四老爹出面為他討回銀兩就返回南京,去回秦中書的話。秦中書卻與陳四老爺在妓女聘娘處鬼混。不久,秦中書進京補缺,陳四老爺又往福建尋表兄徐九公子去了。聘娘被虔婆所逼,剃度為尼。陳和甫的兒子也做了和尚,卻與同是測字的丁詩爭鬧不休。此時,在南京市井中倒出現了幾個奇人:寫字的季遐年、賣紙火筒子的王太、開茶館的蓋寬、做裁縫的荊元,他們憑一技之長,自食其力,與前此出現的名士并不相同。【作者簡介】吳敬梓(1701—1754年),清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諸生。早年生活豪縱,后家業衰落,移居江寧。乾隆初薦舉博學鴻詞,托病不赴,窮困以終。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等。【創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采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諷刺的手法,對丑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至晚年,常處于饑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他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的儒林傳記,并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托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人物介紹】1.王冕王冕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作者據此進行了改編。王冕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小說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回目所說“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王冕作為一個士人,作為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士人的精神。2.周進周進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來到省城開科取士的考場貢院,觸景生情,傷心欲絕,竟一頭撞到號板上,暈了過去。醒來以后,他滿心悲愴無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滿地打滾。這一幕被幾個商人見到了,他們出于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生。周進欣喜不已,向他們叩頭謝恩。后來,借著監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著又中了進士,到廣東為官。3.范進范進時年五十余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他臘月還穿著單衣,凍得他直打哆嗦,廣東雖然氣候溫暖,但臘月時節溫度也不高。周進見到他,便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慘狀,在惺惺相惜之下,將他錄取為秀才,后來又將他錄取為舉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癲狂鬧劇。4.嚴致和嚴致和即嚴監生,清雍正朝規定,秀才中凜生,凜生被選入國子學稱貢生,次于凜生、凜生選入國子學成為監生,而且當時一些未能入府、州、縣學而欲考舉人者,可以出資捐一監生資格參加鄉試,或直接出錢捐一監生,此種情況統稱之為捐建或者例監。嚴監生就是書沒讀過太多,他這個監生也是花錢捐來的監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橋段莫過于臨死前那兩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幾個侄兒以及奶媽怎么也猜不中嚴監生到底說的是什么,而趙氏一語道破,原來是燈中有兩莖燈草,嚴監生怕它費油才使得嚴監生難以合眼,待趙氏挑去一根,嚴監生便一口咽了氣。5.嚴致中嚴致中是一個貢生,經考選等方式進入設于京師的國子學以后就稱為貢生。這類人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嚴貢生也是因為自己是個貢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嚴監生,入監者一般要求“學行端莊,文理悠長”,但是在作者筆下的嚴貢生卻恰恰相反,是一個十足的衣冠禽獸。嚴貢生的第一次出場是在第四回中,范進在服喪期被張靜齋勸說一同前去湯知縣那里“打秋風”,剛到高要縣坐定準備喝些茶水,嚴貢生便進來搭汕,當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見湯知縣時,便開始稱自己與湯知縣是老相熟,又編造了一段與湯知縣相遇的故事,還夸贊湯知縣的為人,只是為了顯現對湯知縣的了解。6.匡超人匡超人,原名匡迥,號超人,溫州府樂清縣人。小說在匡超人的行為描寫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表現質樸孝順的匡超人,二是表現泯滅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少年,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對父親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動。小說最初對匡超人的行為描寫是表現他純樸孝順的一面。在流落他鄉時,他受社會影響逐步發生了變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馬二先生,并受馬二先生的影響,把科舉作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養”,以名士自居,以此作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會給他這樣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間,一步步走向墮落。他吹牛撒謊,鉆取功名,賣友求榮,忘恩負義,變成一個衣冠禽獸。7.沈瓊枝沈瓊枝是教書先生沈大年的女兒,遵父命嫁給鹽商宋為富為妻。但到了鹽商宋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場騙局,鹽商宋為富原來是娶沈瓊枝為妾。瓊枝父狀告宋為富,宋重金賄賂知縣,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瓊枝帶著金銀細軟獨自去往南京,開始了她新的獨立生活。【作品主題】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筆觸對社會現狀和儒士命運進行批判揭露的諷刺小說。小說形象地刻畫了在科舉制度下,知識階層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爛的現狀。它透過人生百態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系和整個社會風氣。作者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惡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靈魂的扭曲。吳敬梓的諷刺顯然給了封建社會有力的一擊,宣泄了大多數心有同感的讀書人對人性卑劣、社會黑暗的控訴。【藝術特色】1.該書的一個顯著的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2.成功地運用了寫實主義的諷刺藝術。3.達到了喜劇性與悲劇性的高度和諧統一。4.將生活之丑轉化為藝術之美。5.小說描摹出這種普遍性的社會景觀,從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對人才的摧毀。【作品影響】《儒林外史》的問世,在中國小說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奠定了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以《儒林外史》為發端的一大批譴責小說出現,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會的潮流,這股潮流一直影響到五四運動以后的新文學。《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廣泛傳播,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并出版了一些外國學者的研究專著。《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一節,被選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科書。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真題訓練】一、填空。1.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藝術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 代作家吳敬梓。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 為主要描寫對象,以 為中心思想的長篇小說。書中揭露了封建社會末期各種丑惡現象。3.在《儒林外史》中,足以與范進媲美,被科舉制度弄得神魂顛倒的可悲可憐可笑之人 。4.在《儒林外史》中, 是一個以巧取豪奪、橫行鄉里的奸詐、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現的,圍繞這點,作者記敘了好幾件事情,其中描寫最為生動傳神的是 。5. ,元朝末年人,好讀書、善畫畫,雖被賞識,但拒絕入朝為官,后隱居于會稽山中。6.《儒林外史》中, 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書中第一回目所說“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作為一個士人,作為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著 的精神。7. 本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少年,對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動,卻一步步走向墮落,最終變成了薄情寡義的虛偽小人。8.宋神宗下詔表彰的賢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9. 曾在婁家人頭會事件中騙取錢財。此后,他以張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長杜府,后被 蘧公孫“看破了相”。10. 原本與祖父相依為命,后隔壁開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孫女嫁與他為妻,但他后來卻撇下妻子。為了結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頂替、到處招搖撞騙。11.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甲】退前縮后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牙箸來。【甲】又不肯舉。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后看見他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選段中【甲】指的是 ,該選段中的細節描寫暴露了【甲】 的特點。12.【乙】看著號板,又是一頭撞將去。這回不死了,放聲大哭起來。眾人勸著不住。金有余道:“你看,這不是瘋了么 好好到貢院來耍,你家又不死了人,為甚么這樣號啕痛哭是的 ”【乙】也不聽見,只管伏著號板哭個不住。一號哭過,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哭的眾人心里都凄慘起來。金有余見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來,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選段中的【乙】指的是 ,他痛哭不止的原因是 。二、判斷下列有關《儒林外史》的表述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13.吳敬梓,明代小說家,代表作《儒林外史》。《范進中舉》通過寫范進突如其來的命運變化引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無情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畫盡了世態的炎涼。( )14.“范進中舉”是吳敬梓短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戶、張鄉紳等態度的變化反映了當時社會中趨炎附勢的眾生相。( )15.《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后期商人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三、選擇題。16.馬二先生告訴蘧公孫作文時為主的氣是( )A.注疏氣 B.樸實氣 C.理法氣 D.詞賦氣17.匡太公的遺囑中,要求匡超人以之為重的是( )A.出人頭地 B.利祿 C.功名 D.德行18.王太守到了南昌府之后,衙門里出現的三種聲音分別是( )A.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 B.打人聲、罵人聲、撞人聲C.玩樂聲、唱歌聲、飲酒聲 D.吟詩聲、下棋聲、唱曲聲19.《儒林外史》中建立軍功,卻被連降三級的將軍是( )A.蕭云仙 B.鮑文卿 C.杜慎卿 D.湯鎮臺20.太保公要延攬他拜在門下,朋比結黨的是( )A.虞博士 B.莊紹光 C.蘧公孫 D.杜慎卿21.《儒林外史》中,有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A.匡超人 B.杜慎卿 C.杜少卿 D.牛布衣22.《儒林外史》中,幫婁家看守祖墳的是( )A.楊執中 B.申祥甫 C.鄒吉甫 D.杜少卿23.《儒林外史》中的蘧家和婁家的關系是( )A.世交 B.姻親 C.仇人 D.鄰居四、簡答題。24.魯迅曾評論《儒林外史》“婉而多諷”,是一部“諷刺之書”。請你以書中的嚴監生為例,結合與他相關的情節,簡要說說作品的諷刺意味。五、閱讀課文從“話說匡超人看了款單”至“宴爾新婚,享了幾個月的天福”,回答問題。25.選文第一段中寫匡超人知道潘三落難后的恐慌和逼迫娘子的蠻橫,主要用了哪些手法刻畫人物?表現了匡超人什么性格?26.匡超人為什么逼自己的娘子到鄉下?27.小說敘述匡超人停妻又娶妻一事,有什么深刻的社會含義?28.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古代不少讀書人,今天在新課標的理念下,我們仍然要考試,你認為今天的考試應該要考我們些什么?應該怎么考?【參考答案】一、1.清 2.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 批判科舉 3.周進 4.嚴貢生 為了賴船錢,把云片糕說成是名貴藥材,騙吃云片糕的掌舵人 5.王冕 6.王冕 中國士人 7.匡超人 8.沈瓊枝。 9.張鐵臂 10.牛浦郎 11.范進 虛偽做作 12.周進 苦讀了幾十年的書,卻連秀才也未考上,路過一處考場,進去觀看,觸景生情。二、13.× 吳敬梓為清代人。 14.× 《儒林外史》是長篇諷刺小說。 15.× 《儒林外史》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三、16.C 17.D 18.A 19.D 20.B 21.C 22.C 23.B四、24.示例:嚴監生臨終之際,因心疼燈里點著兩莖燈草,伸著兩個指頭就是不肯斷氣,直到妻子趙氏挑掉一莖燈草,他才咽氣。作者通過細節描寫和夸張手法來表現他的極度吝嗇,讓人讀了覺得十分可笑,從而使作品產生強烈的諷刺意味。(意思對即可) 五、25.(1)神態描寫(“面如土色”)、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方法。(2)躲避遭禍的潘三,表現了他的虛偽、勢利;逼娘子下鄉,表現了他的急功近利。26.自己想去老師那里避難卻不敢跟娘子真說,只有蠻不講理地把娘子逼到鄉下去。27.停妻再娶一事,并非匡超人一人所有,作者意在借助此事諷刺當時士林階層攀龍附鳳、嫌貧愛富的畸形心理。28.(提示)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可以任選一個或幾個角度論述,但這不等于漫天撒網,信馬由韁,論述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答題要點):①今天的考試目的與封建科舉的考試目的區別。②今天的讀書人與古代讀書人的區別。③新課標的理念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