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下冊第6單元 《剪羊毛》教學設計執教教師 授課班級 三年級教材分析 《剪羊毛》是人音版音樂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課中的歌曲。它是一首澳大利亞民歌,也是一首少兒歌曲。歌曲反映了牧場工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火熱的勞動熱情。歌曲為二段體結構,其旋律優美歡快,尤其是附點節奏的運用,更賦予歌曲活潑跳躍之感。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小學生是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他們在接受別人的評價中能發現自身的價值,產生興奮感、自豪感,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們模仿能力強、好奇心強、活潑好動,但是依賴性強、自我約束能力差。因此,在教學中要時不時應用一些小“特技”來提醒孩子,并且云月小組合作方式,增強孩子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教學目標 1、學生能基本準確地演唱歌曲《剪羊毛》,并表達出愉快活潑的情緒。2、通過學習歌曲,學生進一步鞏固“八分附點”及“四分休止符”并讓學生感受歌曲愉快,活潑的情緒和風格,創編動作表演歌曲。3、通過學唱歌曲感受源于勞動的律動和音樂,知道音樂和生活、和勞動密不可分,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勞動的意義。教學重難點 1、感受附點節奏及休止符賦予歌曲歡快跳躍的情緒及其表現作用,在歌唱中準確的把握附點八分節奏。2、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能夠創編合適的節奏來完成歌曲改編。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備課設計一、組織教學(激趣導課) 一、組織課堂 節奏激趣 “請你跟我這樣做”——跟著老師拍節奏:2/4 拍 X X.X | XX XX | X X.X | X 0 ||二、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看圖片,猜場景教師播放幻燈片,讓學生感受澳洲牧場的景色。“來到這美麗的牧場,同學們靜靜的聽一聽,這里的人們在干什么?”播放歌曲。初次聆聽全曲,感受歌曲情緒,了解歌曲內容。(播放歌曲視頻)(設計意圖:讓學生提前熟悉節奏,并聆聽歌曲,熟悉歌曲旋律,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澳洲牧場,以輔助下面的教學環節。)二、新課教授 三、新歌教學 體驗情感(一). 1、再次聆聽歌曲,感受歌曲情緒,并在有休止符的地方用“咔嚓”來代替。2.聆聽歌曲,讓學生模仿小羊或小牛的叫聲和動作,來配合歌曲。意圖是再次熟悉歌曲旋律。3. 教師可把歌曲第一句,用不同節奏彈奏出來,讓學生來分辨哪一種節奏更像小羊活潑,可愛的形象。通過節奏分辨來了解附點音符的作用。(板書附點的意思)4、讓學生在第一段歌詞中找出描寫羊毛的詞語。(“白云、白色、雪堆、冬天、絲綿”等)。5、教師范唱,讓學生體會情感,并師生配合唱全曲。(老師唱歌詞,同學們唱“咔嚓”之后交換)三、合作探究(教授新知) 1.探究活動設計:為歌曲伴奏以五人小組為單位,用小樂器為歌曲第二段進行伴奏編創,教師給出兩種節奏,由學生自由選擇節奏型。① 2|4 X—| X—| X—| X 0 ||② 2|4 0 X| 0 X| 0 X| X 0 ||2、展示、交流并進行點評。3、請同學展示并帶模仿工人叔叔剪羊毛的場景動作。四、小結下課 同學們,你在剪羊毛的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你的心情怎樣呢?(生答)、剪羊毛是比較累的勞動,但人們并沒有覺得很累,這是為什么呢?從你對歌曲的理解中,你認為用什么樣的速度和情緒來演唱,才能更好的牧羊人的愉快勞動的心情? 師:用飽滿、熱情的情緒,輕盈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同學們,我們的音樂之旅馬上就要結束了,通過學唱歌曲《剪羊毛》,我們知道了澳大利亞是一個熱愛勞動的國家,他們勞動時那種喜悅地心情真值得我們每一個小朋友學習!老師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做一個熱愛勞動的好孩子!現在就讓我們再次隨著《剪羊毛》的音樂邊唱邊走出教室。教學反思 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民歌,歌曲為二段體,其旋律優美歡快,尤其是附點節奏的運用,更是賦予歌曲活撥跳躍之感。這節課我通過律動,讓學生反復聆聽歌曲,來熟悉旋律,并通過把休止符用“咔嚓”來代替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休止符的節奏,在附點音符上,我采用同一樂句不同節奏的演奏形式,讓學生歌唱并感受附點音符在歌曲中的作用,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們能很好地掌握附點音符的節奏。在本節課的結尾部分,編創節奏上,學生能很好的敲擊出自己所要演奏的節奏型,但不能很好地和音樂相結合,對于節奏的速度把握不準,在這方面以后需要多加練習和強化。總之,通過老師的引導和環節設計上,學生很有興趣,演唱時歌聲也能感情真切,同時感受到了勞動的魅力。教師和學生一樣,都要通過自己辛勤的雙手勞動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