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沂蒙山小調》教學設計課型: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教學內容:《沂蒙山小調》。本課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和安徽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調集萃》。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調》,阮若珊詞,李林曲。歌曲優美抒情、純樸清秀,音調豐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全曲為一段體結構,3/4與4/4的變換拍子,具有嚴謹的旋律進行邏輯和方整性的曲體結構形態:四個樂句,每句兩小節。歌曲采用了漢族小調民歌中常見的“起、承、轉、合”四句體的結構。前三句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魚咬尾”創作手法。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生理、心理日漸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愿望增強,通過多種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聆聽,欣賞,創作和表演等),提高音樂素養。男生正值變聲期,所以提倡“輕聲高位”,不要大喊大叫,適當保護學生的嗓子。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喜愛具有山東風味的民歌《沂蒙山小調》,樂于用“魚咬尾”手法創作。2、 知識與技能目標:用“輕聲高位”的方法有感情地演唱《沂蒙山小調》;知道變換拍子,一段體,魚咬尾等知識,初步嘗試用“魚咬尾”手法創作。3、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感受、模仿、演唱、體驗和創作等方法感受和學習歌曲。教學重難點:重點: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嘗試用“魚咬尾”手法創作。難點:對歌曲風格的把握,一字多音和拖腔。教學用具:多媒體、鋼琴、黑板等教學方法:欣賞法、講授法、體驗法 、表演展示法等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1.師生問好2.新課導入師:首先我們復習一下上節課學的《青春舞曲》的歌譜。這首《青春舞曲》是哪個地方的民歌?(新疆維吾爾族的民歌)什么是民歌呢?老師請一位同學帶領我們學習一下。生:民歌顧名思義民間歌曲,又稱人民之歌,最能反映人民的生活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我國的民歌一般分為山歌、小調、勞動號子三種基本體裁。師: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民歌——《沂蒙山小調》(板書)二.新課教學1.初聽歌曲師:請同學們仔細聽,聽完之后告訴老師你的感受。它又是哪里的民歌?播放《沂蒙山小調》師:歌曲欣賞完了,請同學們告訴老師你的感受?學:…師:說的很棒,這首優美動聽的歌曲,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家鄉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有哪位同學知道是哪里的民歌?學:…師:這首歌曲是山東的民歌。這首由阮若珊作詞,李林作曲的《沂蒙山小調》是山東民歌的典范。3、介紹歌曲背景師:1940年正是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9年,國名黨頑固派利用當地的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對抗,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我軍文工團的戰士們創編了一首歌叫《反對黃沙會》,這就是《沂蒙山小調》的前身。新中國成立以后,1953年,山東軍區應演出需要,將搜集來的這首民間歌曲進行改編,將原先的抗戰主題改為歌頌美好家鄉的主題,從此《沂蒙山小調》誕生了。3、范唱歌曲教師范唱歌曲,學生感受節奏上的變化師:歌曲聽完了,請同學們告訴老師節奏上有什么變化?學:…師:這首歌曲由兩種節拍構成,一個是3/4,一個是4/4拍,這就是變換拍子。4、復習3/4拍和4/4拍的指揮 ,請同學上臺指揮。師:下面我們來復習一下3/4拍和4/4拍的指揮。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指揮。老師邊范唱邊指揮,到了3/4拍與4/4拍變化的時候注意說一下師:老師想請兩位同學上來當一當指揮家。下面的同學清起立。播放歌曲與同學們一起指揮(每到變化的時候提前說)給予學生客觀及時的評價5、學唱歌譜請一位同學視唱歌譜。師一句一句教唱歌譜。同學與老師一起視唱歌譜。師:同學們我們一共唱了幾個樂句?學:…師:對,我們一共唱了4個樂句,下面我們男女生對唱,女生唱第一和第三樂句,男生唱第二和第四樂句。男女聲對唱師:請問女生唱的第一句最后一個音是什么音?學:…師:男生唱的第二句第一個音是什么音?學:…師:男生唱的第二句最后一個音是什么音?學:…師:女生唱的第三句第一個音是什么音?學:…師:大家有什么發現?學:…6、講解“魚咬尾”創作手法師:男生唱的第一句最后一個音與女生唱的第二句第一個音是一樣的,女生唱的第二句最后一個音與男生唱的第三句第一個音也是一樣的。這個手法我們叫“魚咬尾”,它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我們學過的《青春舞曲》就是這樣的。“魚咬尾”創作手法體現了民歌口口相傳的特點。7、“起承轉合”結構形式師:下面老師唱第一、三句你們唱第二、四句。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哪兩句的旋律相似?師生接唱師:同學們聽出來哪兩句的旋律相似了么?學:…(如果學生沒有聽出來老師視唱一二兩句)師:大家聽出來了么?第一句與第二句相似,第一樂句是起頭,第二樂句承上啟下是第一樂句的進一步呈示。大家看一下第三句(老師視唱)有沒有明顯的變化?屬于轉。第四句(老師范唱)有沒有明顯的結束感?屬于合。這四句采用了“起承轉合”結構形式。這是典型的一段體結構,是曲式中最小的結構。師:請同學們仔細聽看歌詞,哪些字或者詞能體現出歌曲的韻味?學:…師:風吹那個草低兒,這地方有一個山東方言兒化音,我們再看一下,這里的那個、哎是襯詞,這些襯詞和兒化音體現了小調的因素。我們來學唱一下。老師范唱風吹哪個草底兒哎,萬擔那個谷子兒哎(同學一起)8、解決難點:拖音和一字多音師:大家看一下每一句的最后一個音,一字多音,我們來學唱一下。9、演唱第一段師:這里“多好看”和“豆花香”有點難唱,我們先來學唱一下,“好”是一字帶兩個音,“豆”是一字帶兩個音。老師范唱(同學一起)10、演唱二三兩段師:三段唱完之后請同學們看一下有一個結束句。結束句要放慢一倍演唱。在最后一句有一個換氣記號,要唱滿時值。老師范唱,換氣的時候提醒一下10、完整演唱全曲師:同學們唱得非常好,給自己鼓鼓掌。3、創編拓展——“魚咬尾”請用下列5個音,嘗試用“魚咬尾”創作手法寫4句旋律。拍號:4/4例:四、結束語師:一曲旋律悠揚節奏歡快的《沂蒙山小調》唱紅了沂蒙山,風靡了齊魯大地,回蕩在大江南北,成為了一首反映沂蒙山鄉土氣息的代表作,他的優美旋律也早已走出國門,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優秀民歌,這是沂蒙山的驕傲,也是山東人民的驕傲,更是我國民歌的驕傲!附:板書設計沂 蒙 山 小 調魚咬尾 一段體 起承轉合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